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从洪洞关帝庙北朝造像­碑看“伽蓝七堂”

摘 要: “伽蓝七堂”作为宋代禅宗寺院的布­局方法,一直以来存疑较多,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解。洪洞关帝庙北朝造像碑­上的建筑图,也许能说明“伽蓝七堂”制度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造像碑建筑图 伽蓝七堂 象征性 “十”字布局 七门

- 刘耀辉

李会智先生在山西省洪­洞县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一通北朝造像碑,碑上一组石刻建筑图让­我们对“伽蓝七堂”制度发生了兴趣,经过与李会智、王春波两位老师的讨论­后,由我对这组石刻建筑图­作简单的介绍。

一、洪洞关帝庙造像碑

1997洪洞关帝庙造­像碑是 年为便于保管,防止损坏和丢失,由洪洞县曲亭镇吉恒村­搬迁至关

270帝庙,现在立于关帝庙正殿之­内。石碑高 厘

82 32 107 76米,宽 厘米,厚 厘米。碑座长 厘米,宽

5

厘米,高 厘米。造像碑没有纪年,通过石碑雕刻的风格和­内容分析,应当为北朝遗构,造像碑四周雕刻佛像、菩萨、弟子、伎乐、飞天、佛本生故事等。

关帝庙造像碑顶部拱形,雕刻飞天及佛像。碑阳(图一)分三层,上层左右两佛龛对称,雕一佛二菩萨。中层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层风化残损严重,疑似雕一佛二菩萨。碑阴(图二)分四层,上层雕逾城出家。中上层雕太子乘象。中下层左右对称,东侧雕一佛二菩萨,西侧雕一组建筑图。下层又分三层,每层十二个,共计雕三十六个乐伎。碑东侧风化残损严重,大体分五层,主要雕一佛二菩萨、树下诞生、九龙灌顶、乐伎等。碑西侧风化残损严重,大体分六层,每层一佛龛,雕一佛二菩萨。

二、“伽蓝七堂”与造像碑建筑图

“伽蓝”是梵语的略译,全译为僧伽蓝摩,一般指僧侣所居的寺院、堂舍。“七堂”是七种不同功能

的佛寺建筑物,佛教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大都沿用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七堂。这是我们通常对“伽蓝七堂”的认识,但是宋代禅宗“伽蓝七堂”制度的说法一直以来争­议较多。“伽蓝七堂”只见于日本文献,张十庆指出:

1402—1481) “此说在日本最早见于一­条兼良( 的《尺素往来》:‘七堂者,山门、佛殿、法堂、库里、僧堂、浴室、东司也。’……日本近世工匠技术书《匠

1608)

明》( 中,也载有类似的人体表相­图。”袁牧在《“伽蓝七堂”之疑》的文章中对“伽蓝七堂”的由来、形成、几种主要的观点、“七堂”存在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伽蓝七堂’一说出自日本文献,却被很多人普遍当作源­自宋代的佛寺建造制度,并加以误读,造成了广泛的不良影响。”并且认为这种“不良影响”造成了理论混乱。

本文不对“伽蓝七堂”的存疑做分析,仅对“伽蓝七堂”与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说明。首先,“伽蓝七堂”之由来并没有明确的史­料,仅靠日本文献的介绍,就认为有存在的可能性,缺少对文献的研究过程,的确“伽蓝七堂”制度的可信度不高。第二,后世对“伽蓝七堂”的描述与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在平面布局­中有很多相似之处,造像碑上的石刻建筑图­极有可能是“伽蓝七堂”制度的原型。

“伽蓝七堂”主要表述宋代禅宗佛寺­的建造制度:一,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二,“十”字平面关系是符合南宋­寺院格局的。由此可见,“七”座建筑和“十”字形布局是其关键内容,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所看到的恰好与“七”座建筑和“十字形”布局一样。

三、造像碑上建筑图的象征­性

造象碑上的建筑图(图三)刻于碑阴的中部,与旁边的一佛二菩萨左­右并排。整图中用单线、双线、三线刻出一个空心的(或者说空间的)“十”字形,在“十”字形的线上分布六座建­筑,加上中间一座建筑,共七座建筑。建筑组图前后、左右对称,中间的体量最大,前后两座其次,形成传统的中轴线。其他四座较小,分别在“十”字形的两侧。这些内容、布局方法与“伽蓝七堂”的描述几乎一样。图中每座建筑结构、朝向相同,体量大小因位置不同明­显有主次之分,这些内容“伽蓝七堂”是没有表 述的。七座建筑均为两柱一间­单檐悬山顶,柱间辟板门,屋面瓦垄清晰,并刻正脊、鸱尾、垂脊及排山瓦。

造像碑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宗教艺术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是盛行于北朝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是佛教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造像碑反映了人们希望­自己与亲人死亡后升入­佛国仙境,进入天宫的虔诚信仰。一组建筑图出现在造像­碑上,并且与一佛二菩萨左右­并排,明显不是为了反映实际­的建筑组群,应当是对佛国仙境和天­宫的一种神往,所以说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有很强的象征­性和符号性。

最早提出“伽蓝七堂”制度的日本学者有可能­见过类似的建筑图,简单地世俗地做了解释­说明,并非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后世进一步误读,导致此制度广泛采纳却­难以证实。

四、“十”字形平面布局

佛寺建筑的平面布局自­佛教传入中国,经过汉代的“官邸为寺”,魏晋南北朝的“舍宅为寺”,隋唐的“院落组群”,之后随着佛教宗派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佛教徒敬佛、礼佛、传经、生活的需要,并受地理、经济、文化的影响,汉地佛寺建筑至宋元明­清基本固定了组群建筑­的寺院平面布局。这种建筑的布局方法和­营造技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建筑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宫殿、衙署、道观、民居等等,多以四合院的基本形式­为单位,形成轴线清晰,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秩序严谨的空间意向,区别在于因功能、规模、环境、等级的不同,组群或沿纵轴、或沿横轴扩展和变化。“十”字形组群建筑的布局实­例,在传统佛寺建筑平面布­局中很难得以

验证。“伽蓝七堂”中,多强调七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大体对每座建筑的方位­进行区划,真正在平面布局中按“十”字形营造的无法证实。

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十”字形清晰可见,但并非真实的建筑组群­平面。“十”字的形状,更准确地说是“亚”字形,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常见的符号,是古代先民宇宙观的符­号化,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藏传密宗曼荼罗(坛城)就是藏族人的宇宙观、文化观,作为文化符号的形象就­是圆与“十”字,这与中国传统宇宙观“天圆地方”的表达非常相近。《曾子·天圆》记载:“天圆地方,则四角不掩”,四角相凹,就是“亚”字形。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十”字形的出现是古代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并提炼­抽象出的符号,而“十”字图形最终演变成代表­宇宙模式的“亚”字形纹饰等。“亚”字形平面的建筑其实很­多,如:明堂、银川的海宝塔等等,但是组群建筑平面布局­采用“十”字形,仅是一种理想,而非实际的制度可以应­用。

如此,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作为佛教文化符号,就不难理解了,雕刻在造像碑上,与一佛二菩萨并排出现,是佛弟子对佛国仙境、天宫的神往。

五、是“七堂”,还是“七门”

“七”,袁牧在《“伽蓝七堂”之疑》中认为“这一数字,显然只能是虚指,或者勉强拼凑”。“七”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神­圣的数字,视为吉数,凡事也爱凑足“七”。中国文化中的“七”有崇拜和禁忌之分,人死后的祭祀虽然分“头七”、“二七”、“散七”、“断七”的习俗,但更多的是指七上八下、七嘴八舌、七零八落等等不太靠谱­的说法。佛教文化中也有“七”,如:释迦牟尼是第七世佛、救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但不能证明“七”在佛教中是一个吉数,尤其“七堂”之说把东司(厕所)也列入佛寺的“堂”,明显有拼凑的嫌疑。

为什么造像碑上的建筑­图用“七”,没有用“九”或“五”,以笔者个人的理解,“七”更合理和图案化。单数是阳数,汉地佛教建筑营造中大­多采用单数,不仅有宗教文化的内涵,单数带来的对称美感也­很重要。再回到“十”字形平面,这个图案中一共有六条­横边,加上中心,“七”明显合理了很多。

如果也在竖边做对称建­筑,似乎“五”更合理,金刚

宝座塔就和数字“五”有关系,可是竖边上的建筑 朝向在本建筑图上就发­生了变化,成了四个建筑朝向中间(有点像曼荼罗图形),显然不是图案想传达的­意思。

造像碑上的七座单体建­筑图,应当是“门”,而非“堂”。初看建筑图,认为是“堂”并不奇怪,用台基、柱、屋面几个主要元素表示­一座建筑,用一个封闭的线条表示­一个院落,在绘画、石刻等平面上表达建筑­时,这种方法常常可以见到。现场经过观察中间的这­座建筑,石刻虽然有些残损,仔细分辨后应当是一扇“半启门”,特意将门雕刻成“半启门”,虽然没有雕刻启门人,但建筑是“门”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里的建筑是“门”,而非“堂”,中间最重要的建筑是“门”,其他六座建筑也应该是“门”了。中国传统组群建筑中,门是相当重要的建筑,不仅是一座独立的单体­建筑,更有“门脸”等其他引申的意思,一扇“半启门”的含义就更丰富了。

“堂”是正房,高大的房子。“门”是入口,出入口的开关。造像碑上的建筑图并非­是一个建筑组群,而是人们通向佛国仙境、天国净土的入口。“七门”在“十”字平面中布局,轴线清晰、主次分明、纵横对称、朝向一致,这样也就合情合理。

六、结 语

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可能就是后世“伽蓝七堂”所描述的理想寺院,认为这种平面布局是佛­国天宫的空间意境,这与曼荼罗相近又不同。曼荼罗的精神是超越了­建筑空间的实际功能意­义,而造像碑上的建筑图似­乎能反映实际的建筑空­间序列,不难想象“伽蓝七堂”之始并非实际的研究,而是对已存图案的一种­世俗化解读。关帝庙造像碑上的建筑­图反映人们对死后升天­的一种愿望,并不是对佛国天宫的描­述,所以在图中表现为“门”,而非“堂”。《礼记·明堂位》曰: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佛国世界高于人类社会,“门”多一些也不奇怪。不过建筑图上的“门”极可能是佛教所指的“法门”、“佛门”,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是修德、治学或做事的方法和途­径。最后,造像碑建筑图上的石刻“十”字形线条分单线、双线、三线及部分石刻内容还­无法说明是什么。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

 ??  ?? 图三 造像碑上的建筑图
图三 造像碑上的建筑图
 ??  ?? 图一 北朝造像碑碑阳
图一 北朝造像碑碑阳
 ??  ?? 图二 北朝造像碑碑阴
图二 北朝造像碑碑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