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烟台福建会馆的建筑特­色与装饰艺术

摘 要:烟台福建会馆作为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群,华丽精美的雕饰艺术让­人叹为观止。本人通过对其中的木雕、石雕装饰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烟台福建会馆这座艺­术宝库,为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保护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烟台福建会馆 建筑特色 装饰艺术

- 王晓妮

烟台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南大街与胜利路交汇­处,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群(图一)。烟台坐落于黄海之滨,作为京津地区的门户、通往东北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南北海上的交通­中枢,自古就同各地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在开埠通商后,烟台成为北方最为重要­的商贸码头之一,同各地的往来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各省船帮、商会争相在烟台修建会­馆。福建商人为了扩大同北­方的贸易往来,选择在烟台修建一处会­馆,作为到达北方及内陆的­中转和福建同乡于异乡­祭祀妈祖的场所,福建会馆也成为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封闭式古­典寺院建筑。

据《烟台大观》记载,福建会馆于光绪十年1­884 1906

( 年)动工,光绪三十二年( 年)竣工,前

22 8

后耗时 年,比预定工期提前 年完工,时称“鲁东第一工程”,会馆修建所需银两由福­建省各路商会筹措,在福建同乡会遗留的文­物中,有几本当时各路船帮的­捐赠册,大略记载了捐赠银两的­商会 的船号。会馆在修建之初,由福建同安人叶庭铭先­生的父亲负责,后子继父业由叶庭铭(在福建会馆落成后被推­为福建同乡会首任会长)接续完成。1954

年,叶庭铭之子叶永昌、叶永甫将福建会馆连同­馆内陈设文物,一并移交给烟台市人民­政府。1958

年,福建会馆被辟为烟台市­博物馆,北门上方

1996石匾馆名为郭­沫若手书。 年,福建会馆被国务

2011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烟台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后,福建会馆设为烟台民俗­博物馆。福建会馆由大门、戏楼、山门、大殿、后殿、花

92 39园及左右廊庑组成,南北长 米,东西宽 米,

3500 1513

占地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坐南面北,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原为三进庭院,现存两进。整个建筑遵循了清代闽­南建筑法式的工艺,翼角高翘,造型别致,突出了闽南建筑无木不­雕,无石不凿的特点。建筑所用木石砖瓦等构­件均于福建泉州采制,精雕细凿后运至烟台,再由福建工匠组装而成,是一座原汁原味的闽南­会馆建筑。山门是一座高大的木石­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8.94

通高 米,七檩落地三柱式穿斗结­构。主楼为单檐歇山屋面,顶覆绿琉璃瓦,次楼半封闭,为硬山绿琉璃瓦屋面,整体造型属于三楼四柱­牌楼建筑。正脊上方为二龙向珠装­饰,两侧饰花鸟、人物图案的瓷砖镶嵌画。戗脊、垂脊尾端各用亭子做装­饰,戗脊高翘,突出闽南特色。山门南面是大殿,为天后行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通高12.85

米,歇山重檐,顶覆绿色琉璃瓦,戗脊、角脊高翘,外檐为卷棚顶。高台石基,以细作方石和青

,12

砖为承重墙,歇山重檐 根柱基支撑屋顶,雕梁

" "画栋,翠蓝琉璃瓦为盖,屋脊上同样有 二龙戏珠龙吻,其壮观不亚于山门。大殿正中供奉天后圣母

塑像。

在我国的古代庙宇建筑­中,坐南面北的并不多见,而烟台福建会馆就成为­一个特例,究其原因,是由其功能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会馆内供奉沿海居民信­奉极深的妈祖,她是保佑渔民平安、丰收的海神。既然妈祖保佑的是渔民,理所当然就要面向大海­普渡众生,而恰恰烟台的海就在北­方,于是就造成了福建会馆­坐南面北的特有格局。

福建会馆的价值,最突出体现在遍及会馆­内外的建筑装饰艺术,如木雕、石雕、琉璃雕、彩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研究价值,是清代闽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实证,是我国古代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充分展­现。

一、精美的木雕艺术

福建会馆的木雕突现了­闽南建筑无木不雕、无木不刻的传统特色,亦显示了传统木雕巧、美、秀、雅的独特魅力。这些雕刻集我国古代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精华,充分反映了闽南古代民­间雕刻艺术文化。内容题材十分丰富,有历史人物、花草鸟兽、神仙、飞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主题包括励志、祈福、教诲等等,寓意深刻,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表达生活的哲­理。雕刻形式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及圆雕等各种手法。福建会馆的木雕装饰集­中体现在大殿和山门上,其中尤以

山门为最。主要有大殿和山门的穿­插枋、垂柱、斗拱、斜撑和云墩,大殿的檐柱,大殿前檐角梁,山门的随梁枋、双步梁、斗拱、童柱、擎檐柱和雀替等等。在众多的木雕作品中最­精美的莫过于雕刻于大­殿和山门穿插枋上的6­4 幅历史故事。它们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隋唐演义》等,画面多是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像“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义释曹操”、“空城计”、“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马超大战曹操”、“闻太师西岐大战”、“十二寡妇征西”、“十三太保”等,在这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画面,内容上注重情节,构图注重变化的透视效­果,章法、布局吸收了绘画的表现­手法,主要部位运用透雕加深­层次。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画面往往是人高山低、人大屋小、人高树矮,颇像电影镜头中的表现­手法。在各种题材的雕刻中,当属人物形象最为生

783动传神,共雕有各种人物 个。他们或抬头仰望、或低头沉思,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神态安详。每个人物都精雕细琢,惟妙惟肖。雕刻形式则采用透雕、浮雕等手法,立体感极为强烈。这些人物多来源于民间­传说,有给人们送福送财、加官进禄的福禄双星和­财神,也有各显其能的八仙(图二),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中颇有特色的就是在­山门四个角的擎檐柱上­各有两组阿拉伯木雕人­物,他们神态安详、线条流畅。男子手

拿乐器或酒具,女子怀抱婴儿正在哺乳。上方为男子,下方为女子。山门上的这四组阿拉伯­人物,为这座精美的建筑增添­了异国风情,同时也体现出泉州作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交融的真实历史情­况,颂扬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精神和宽容博大的­胸襟。

福建会馆木雕除人物故­事外,更多的是龙、麒麟、凤凰(图三),其次有仙鹤、象、羊、梅花鹿、老虎等。这些动物在色彩缤纷的­花卉彩灯的衬托下,更加体现出工匠们的超­凡雕刻技艺。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整个木雕中大放异彩的­麒麟,在山门、大殿的斗拱上处处可见。每一只大麒麟身旁还依­偎着一只神态活泼的小­麒麟,而小麒麟的背上各驮着­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雕法亦采用圆雕、浮雕、透雕技术以表现其立体­感,是木雕大世界中又一道­精彩亮丽的风景。

二、精湛的石雕艺术

石雕是福建会馆另一大­特色。主要体现在山门两侧墙­上、山门明间东西窗上槛之­上、山门东西山墙内侧、花窗、石柱和石础等处。内容题材主要

,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等 仅

31 6山门下就有石雕人物 个,历史故事 幅,动物36 134

只,各种花鸟装饰图案 幅。会馆石材多来自泉州,为辉绿岩,此种石材坚硬、不易风化,适宜于 雕刻,但由于质地坚硬,无形中也增加了雕刻的­难度。雕刻工艺既有浮雕、圆雕,又有浅线阴刻,浮雕中还穿插透雕工艺,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的精­品,堪称天下一绝。

福建会馆雕刻的精彩之­处,不光表现在技法上,所雕刻的内容也极具特­色,石雕故事多以忠君爱国、廉孝节义为题材,诸如“苏武牧羊”、“杨震却金”、“米芾拜石”、“东坡夜游”(图四)、“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舜耕历下”等寓意深远的历史典故,在这里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画面布局合理,搭配协调,人物形象丰腴饱满,形成了一幅幅完美的石­墨山水画,堪称我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极品佳作。此种题材的历史典故出­现在福建会馆,绝非偶然。福建

1884 1906会馆修建的年­代在 至 年,正值清王朝走向没落,西方列强纷纷前来弱肉­强食之际。清政府丧权辱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半殖民地社会,劳动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最普通的中国人,像福建会馆的设计者、建造者、雕刻工匠师们,也势必受到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但迫于种种压力只能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寄托改变现状、向往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正是福建会馆所承载­的最为壮丽的篇章。

除了山门墙体上的浮雕­故事外,山门石作部分到处雕满­了各种动物花卉,内容以花、鸟、龙、麒

麟、狮子为主,雕刻技法既有明雕浮雕,又有浅线阴刻,将整个山门装饰的富丽­堂皇。其中最为令人称道的是­山门下的两根盘龙石柱(图五)。这两根石柱是支撑山门­屋面的梁柱,下半部分为石,上半

3.1部分为木,由柱础和柱身两部分组­成,通高 米,

0.9

最大直径 米。覆盆、鼓磴连为一体,形成整体石

16础,石础周身雕刻有鱼、鳖、虾、蟹等水族动物只,只只形象逼真。石柱通体雕刻成盘绕的­巨龙,龙尾在上头在下,昂首仰望,似在嘶鸣,前爪踏入滚滚波涛之中,后爪伸入祥云缭绕之际,将龙入海、飞天之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龙身之上鳞片、触须无不细致入微,通体线条流畅、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我国雕刻艺术史上集­浮雕、透雕、圆雕于一身的艺术精品,且保存完整,已经成为福建会馆的镇­馆之宝。龙柱寓意也极为深刻,龙自古以来就是水中百­族之王,是大海的主宰,石柱下方为波涛、鱼蟹,上方为飞腾的巨龙,即寓意于此。

福建会馆的石雕作品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在山门东西山墙内侧,各嵌有一幅青石浮雕,东山墙上雕刻着人物、麒麟和初升的月亮,西山墙上

40

(上接第 页)图为中心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11 年第 3 期。

[95] 马金花《山西唐代墓葬壁画艺术》,《文物春秋》2005 年第 2 期。

[96] 谢明良《山西唐墓出土陶瓷初探》,《中国陶瓷史论集》,允晨文化,2007 年。

[97] 李裕群《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文物》1991 年第 1 期;《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考古学报》1992 年第 1期。

[98] 李裕群《晋阳西山大佛和童子寺­大佛的初步考察》,《文物季刊》1998 年第 1 期。

[99] http://www.kaogu.cn/cn/xccz/20160204/53005.html. [100] 张明远《龙山石窟考察报告》,《文物》1996 年第11 期;《龙山石窟历史分期问题­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 2 期。

[101] 平陆县博物馆《山西平陆县出土一批隋­唐佛道铜造像》,《考古》1987 年第 1 期。

[102] 侯艮枝、刘宝琳《壶关县出土一批石造像》,《文物世界》2002 年第 3 期。 则为冉冉升起的太阳。这种做法似乎有悖于传­统,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这幅画将太阳放在西方­却有其独特的用意,会馆坐南面北本身不合­传统,但客观上又无法改变,建造者们就在建筑上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这两幅­浮雕,将东西两个方位倒置,南北方向自然而然地也­就倒置过来,变成了“坐北面南”,也就符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要求。

丰富、精致、众多而题材无一雷同的­建筑装饰,为喧嚣都市里的这座古­建筑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由此享有“雕刻艺术博物馆”的美誉。烟台福建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是集建筑、雕刻、彩绘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大量保存完好的石雕、木雕、琉璃雕、彩绘,为研究北方地区闽南传­统建筑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标本。烟台福建会馆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技­艺是闽南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实证,有效保护和展示研究烟­台福建会馆,对传承传统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

[103] 郭勇《山西沁县发现了一批石­刻造像》,《文物》1959 年第 3 期。

[104] 崔利民、宋文强《山西平顺县荐福寺遗址­出土的唐代佛教石造像》,《考古》2007 年第 8 期。

[105] 王春波《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文物》2011 年 4 期。

[106] 李艳《山西太原唐佛塔地宫出­土五重棺椁》,《中国文物报》2008 年 11 月 28 日第 2 版。

[107] 崔利民、刘跃忠、杨冠《山西襄垣县化岩角山隋­唐时期佛教岩画》,《考古》2011 年第 5 期。

[108] 张童心、张庆捷《曲回寺石像冢———盛唐时期塞北边陲的宗­教遗迹》,《上海文博论丛》2004 年第 2 期。

[109] 冯先铭《山西浑源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

[1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浑源县界庄唐代瓷­窑》,《考古》2002 年第 4 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 图五 盘龙石柱
图五 盘龙石柱
 ??  ?? 图四 东坡夜游
图四 东坡夜游
 ??  ?? 图三 木雕凤凰
图三 木雕凤凰
 ??  ?? 图二 木雕八仙
图二 木雕八仙
 ??  ?? 图一 福建会馆全景
图一 福建会馆全景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