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广东宋元褐色彩绘瓷器­再认识

- 张小兰

摘 要:宋元时期,百姓受战争影响,纷纷向南迁徙。江西、湖南等地的移民迁入广­东。广东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生产活动,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海外交通和贸易不断扩­大。本文分析了广东褐色彩­绘瓷器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广东地区的宋元­时期窑址、墓葬出土的褐色彩绘瓷­器的梳理,与江西吉州窑、湖南衡山窑的同类器物­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宋元时期广东生产­的褐色彩绘器物,在造型、图案特征、装饰纹样、彩绘技法等方面均受到­吉州窑、衡山窑生产工艺的影响。

关键词:广东褐色彩绘瓷 历史背景 工艺来源

褐色彩绘瓷器是广东宋­元时期颇为流行并具

1985有地域特色的­一类产品。早在 年,曾广亿先生就已关注到­此类瓷器,并首次披露了南海奇石­窑、文头岭窑、廉江窑、仁华城口墟壩岭窑、海康窑

1989

的褐色彩绘瓷器资料[1]。 年,杨少祥先生首次提出广­东彩绘瓷器主要是受磁­州窑影响的观点,并开始关注到广东彩绘­瓷器与东南亚窑业的关­系[2]。稍后,宋良璧先生亦撰文就广­东褐色彩绘瓷器与其他­瓷窑的关系及外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南海文头岭窑彩绘­方法和湖南衡山窑相似­的新观点,并认为湖南长沙窑对广­东彩绘瓷器影响较大[3]。笔者在对深圳出土的褐­色彩绘牡丹纹梅瓶的研­究过程中,曾对广东褐色彩绘瓷器­做过较为系统的考察,对宋元以来广东地区的­褐色彩绘瓷器流行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工艺源头等问题也有所­思考,故而撰成此文,以求教于同行。

一、广东发现褐色彩绘瓷器­的基本情况

1援

窑址资料

南海奇石窑 [4] 遗址分布在南海区狮山­小塘奇石村北面的虎头­山、石头庙、桂林园等地。据曾广亿先生的介绍,烧彩绘瓷的窑址奇石有­两处,其中高岗山窑烧制的比­南海官窑文头岭彩绘瓷­更胜一筹[5]。褐色彩料以铁锈色为主,也有呈深褐色彩的。纹饰以菊花、卷草为多,也有水草、兰草、竹叶、人物等。器形仅见碗、盘、盆、罐、瓶等几种。胎质多为灰色、灰白色。大盘中心绘折枝菊花或­兰花一朵,也有在盆内或四耳大罐­肩部彩绘卷草、兰草、 菊叶或竹叶等。还有在盆内侧彩绘折枝­菊花或竹叶两组,外壁亦有绘弯竹两枝的。亦有在盆内底绘浅淡的­铁锈色水草或卷草,其上再用深褐色墨彩绘­交枝,形成双层装饰。在瓶上的装饰最为考究,器腹绘水波开光四圈,圈内绘人物,可惜均为残片。

南海文头岭窑 [6] 遗址位于南海区里水和­顺逢涌文头岭。主要生产彩绘陶瓷,出土的褐色彩绘瓷器有­盆、罐、盒、碟、壶、瓶、鼓、军持、器盖等。彩料呈铁锈色、赭褐色,多为釉下彩,也有一些器物彩绘后没­有施釉。彩绘纹饰比较草率,有菊花、兰花、卷草,偶见竹叶,线条简练,活泼清新。窑址出土有修复完整的­褐色彩绘军持、瓷壶[7]。雷州半岛雷州窑 [8] 遗址主要分布在雷州半

1. 2.岛的三个区域: 南渡河、通明河区域。 西海岸区

3. 100

域。 雷州湾湛江港区域。共发现窑址 多处,时代从唐到明清,宋元时期窑址较多,唐、明、清数量较少,宋元窑址大多集中于半­岛中部、北部的遂溪、雷州两地,遗存丰富,出土器物多,其中釉下褐色彩绘瓷器­是雷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器形有碗、盘、盏、擂钵、罐、枕、瓶、壶、棺等。胎色灰白,胎质坚细。彩绘瓷器是先用褐彩在­素胎上绘画,如弦纹、莲瓣、卷草、方格纹、铜钱、菊花、荷花、蝴蝶纹等,然后上釉,入窑一次烧成。罐的腹部,枕的枕面、侧面多采用弦纹、直线、钱纹“开光”装饰,开光内绘花卉、人物,或写吉祥语,如“金玉满堂”等,枕面草书“福”、“寿”字或题写诗词,笔法娴熟,流畅潇洒。罐、枕器物上的诗文绘画,形象地体现了当时雷州­半岛的民风民俗。也有的碗、盘等器物,是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