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从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看­博物馆VR技术的应用­前景

阴 张学慧

- 张学慧

VR

摘 要: 技术全称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在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拥有着其他科技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两者的交叉渗透,不仅促进了数字技术研­究开发,也创新着

VR

文物修复的手段和科学­保存的方法。可以说, 技术研究使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应用前景广阔。

VR

关键词:文物修复 技术 博物馆 应用前景

人们对文物保护的理解­在不断地更新,对文物修复要求和认识、应用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预防性保护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修复的科学性、最小干预性、可辨识性等原则也为学­界普遍接受。作为肩负文化传承重任­的博物馆,无疑要在文物的有效保­护与积极开发中寻找平­衡点。

我想,透过现代化的 VR 技术手段,在保持文物原貌或现状­的基础上,拉近文物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无疑将成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健康、有序、长效

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那么,什么是VR技术呢?一、VR概念及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 VR(virtual reality)技术,又称幻境或灵境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最大限度地给予使用者­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

正如其他新兴科学技术­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是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其中,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泛指在物理意义上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而“虚拟”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意­思。因此,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 目的,即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

大体来说,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以­下五个模块构成。

检测模块,检测用户的操作指令,并通过传感器模块作用­于虚拟环境。

反馈模块,接收来自传感器模块信­息,为用户提供实时反馈。

传感器模块,一方面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命令,并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另一方面将操作后产生­的结果以各种反馈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控制模块,对传感器进行控制,使其对用户、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产­生作用。

建模模块,获取现实世界组成部分­的三维表示,并由此构成对应的虚拟­环境。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存在感,即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能­达到当使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时,其难以分辨虚拟与现实­真假的程度。

2.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应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包含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3.

交互性。指使用者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使用者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

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4.

自主性。是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例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使用者通过传感装置直­接对虚拟环境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三维显示和­其他反馈信息。

VR

二、 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前­景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现代人了解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桥梁,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单位,无疑肩负着文物保护、展示的双重职责。

而馆藏文物资源的珍贵­性、稀缺性及其易损伤性决­定了文物的实体绝不可­能为普通大众所广

VR泛接触,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 技术营造的虚拟幻境则­能让普通人更为真切地“触碰”文物,感受其真实存在。

1. VR

技术可通过虚拟实景和­虚拟虚景两种方式实现­在线展示、“异地参观”

虚拟实景技术是指利用­虚拟技术游览实体博物­馆,即博物馆借助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展现方式,通过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动态信息查询、展览查询及参观路线等­多种辅助导览的服务方­式,达到使用者不必“实地探查”,只需要在终端设备上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对参观对象拥有较­为全面了解的效果。虚拟虚景技术主要是对­已经湮灭了的遗址、

VR建筑进行场景复原。利用 技术,通过考究布局,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动感显­示、复原模拟古人生活生产­场景,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穿越古今之感。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手游软件的­开发利用,更是使虚拟虚景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2.

文物藏品信息资料的保­存与共享相较于在展厅­陈列柜中展示的部分文­物外,许多博物馆库房更是存­放着数以万计、乃至数十万计的文物藏­品。显然,对于这些可移动文物,由于种种原因,其信息资料尚不完全,其价值尚未开发,其意义尚无法体现,其交流传播尚无从谈起。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脱离文物原件来表现其­重 量、触觉等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物实­体的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三维或模拟数据­库,一方面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整合文物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传播,实现资源共享,真正使文物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3.

文物个体的修复与利用­文物保护修复是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馆藏文物当中存在着­大量易损文物,如果

VR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将技术应用在文物修­复中则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VR

技术在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后,可根据实际需要,模拟多种数字化修复方­式和方法,再现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从而检验修复理念、技术和手段的可行性,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精­准度。具体说来,其步骤应包括:

1)

( 数据录入:通过三维扫描,获取待修复文物的数字­化数据,并对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描述和归类整理。

2)

( 虚拟复原:利用计算机程序,结合先前修复范例,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按照­文物类型特征进行自动­寻找、拼接。如果复原成功,那么就可通过VR

技术直接展示。如果修复失败,亦可把三维模型存入数­据库,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3)

( 实体修复:按照修复原则,从多种复原方案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对文物进行显示修复,保证文物修复的正确性。此外,对于一些建筑本身即为­文物保护单位的

VR博物馆而言,类比文物修复, 技术的应用更多了一层­现实意义:传承建筑文化,保护古建安全。

传统的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手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效率低下,在保护修复

VR的过程中更有可能­造成二次破坏。而利用 技术和高速三维扫描设­备,可以快速对需要修复的­古建筑建立详细的立体­影像,提供准确的定量分析,建立三维数据库,保存文物建筑的各种空­间关系,为选择最佳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方案提供视觉和­数据方面的直观依据。

三、结 语

VR伴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的发展, 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