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对加强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工作的若干思考

阴刘剑波

- 刘剑波

摘 要:志愿者是博物馆重要的­资源。做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对满足志愿者学习需求,提高志愿者团队素质和­服务质量,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方式单一、针对性差、缺乏规划等问题。加强志愿者培训,一方面需要政府健全志­愿服务法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建­立以志愿者为主导的培­训工作体制,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

关键词:博物馆 志愿者培训 思考 当代社会,志愿者对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至

[1]。他们不仅加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关重要提升了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而且为博物馆带来知识、经验、活力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博物馆越来越有价值­的人力、智力和社会资源。志愿者被视为博物馆社­会性、公益性

做好展品研究,不断充实和丰富解说牌­的内涵,同时,注重对游客反馈意见的­收集、整理和及时落实;不断改进展厅展品的陈­设方式与各类解说牌的­样式,让“千厅一律”的布展方式“动”起来,让“一成不变”的基本陈列“靓”起来,让“不言不语”的文物藏品“活起来”,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尽情感受博物馆文化的­熏陶。

[1] 即具有吸引力(Attractive)、简洁(Brief)、清晰(Clear)。

[2] 即多数游客仅花3秒左­右观看解说牌,信息传达主要停留在标­题和图片上,有兴趣的游客会持续观­看解说牌约 30秒,信息传达集中在文本的­一、二段,仅少数游客会在解说牌­前停留3分钟,以仔细阅读解说牌中的­文字和图片内容。

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的意­义

志愿者是博物馆事业积­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是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博物馆是最能够也最应­该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芬等《生态文化解说可视化的­研究———基于森林生态文化视角》,《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 年第102~107 页。

2. 刘艳、王民《博物馆解说牌示文本创­作研究》,《热带地理》2010 年 5 月,第 30 卷第 3 期,318 页。

3.钟永德等《旅游解说牌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 年 26 期,97 页。

4. 丁素平、赵振斌《基于游客需求角度的解­说牌系统研究———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51 页。

5. 杨围围、乌恩《视觉化思考理论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中的应­用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 10 月,第 5 期,第 8 卷,138 页。

6. 朱慧芬、孙玲、施凯依《中国博物馆展品解说牌­英译研究———以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为例》,《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年第 14 卷第 2 期,46 页。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2]。两者互利共生,相互促志愿者作用的领­域之一进。做好志愿者培训,对于志愿者个人、团队及博物馆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志愿者而言,他们到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有利他、利己两方面的动机:利他方面,包括服务社会,传播历史、艺术和科学知识等;利己方面,主要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不但直接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让动机得以实现,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对志愿者团队而言,搞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是“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关键[3]。志愿者人员结构多元,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目的不尽相同。对他们进行培训,既有助于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和志愿服务质量,也有助于让志愿者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增强对志愿者团队和博­物馆的认同感,保持队伍稳定。

对博物馆而言,志愿者既是博物馆工作­的受众,又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培训不仅让博物­馆履行了社会教育职能,向公众传播了历史、艺术和科学知识,增强了开放程度,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为博物馆培育了核­心、稳定的支持群体,增加了工作人员数量,直接或间接地节约了经­费开支。

二、当前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起步时间较晚,大多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立至今不足十年,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由于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博物馆经费紧张、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等原­因,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存在­观念落后、方式单一、缺乏

[4],主要包括:

长效机制等问题

(一)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志愿者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并且耗时长,见效慢。部分博物馆认为志愿者­不是正式员工,流动性大。考虑到培训成本,与其通过长时间培训培­养合格志愿者,不如招聘高素质志愿者­上岗服务,对志愿者重招聘轻培训。

(二)培训方式单一。大部分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是将他们集中在一起­听讲座、看视频,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互动和体验,志愿者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培训针对性差。志愿者人员构成复杂, 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差异较大,服务岗位也不同。部分博物馆在培训时没­有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学­习需求及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大多是进行大规模、统一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四)培训没有规划。志愿者能力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长期、系统的培训来实现。有的博物馆全年只安排­一次新进志愿者培训班,对老志愿者的培训都是­临时开展甚至不开展,缺乏完整细致的规划。

(五)培训缺乏评估和激励。很多博物馆重视培训活­动的组织,对培训的实际效果、志愿者的反馈评价不关­注,培训内容、方式多年不变,让培训流于形式。对培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激励不足,减弱了他们的积极性。

(六)培训缺乏制度保障。有博物馆只对新进志愿­者培训作出要求。对老志愿者参加培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参加培训、参加多少培训完全由志­愿者个人决定,培训缺少制度管理。

三、关于加强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现阶段,加强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工作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需要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健全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引导博物馆开展志­愿者培训;加大博物馆经费投入,为志愿者培训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微观层面,博物馆应建立以志愿者­为主导的培训工作体制,健全长效培训工作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双管齐下改进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工作。(一)健全志愿服务法规政策­志愿服务法规政策,是支持、指导各机构开展志愿者­工作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多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滞后。2017 6

年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志愿服务条例(草案)》,这是我国首部

20全国性志愿者工作­法规。此前,深圳等国内 多个省市曾出台地方性­志愿者工作法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国家文物局等机构也颁­布过一些文件和工作制­度。但它们对志愿者培训的­规定比较简略,对于培训的时间、标准等都未作明确要求。我国博物馆界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志愿者工作­规范。唯一可作为参考的,是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及《评分细则计分表》关于志愿者工作的相关­规定。在博物馆志愿

1者培训方面,要求“实施上岗培训”、“每年 次(含)以上定期培训”。这一标准很低,对全国博物馆的指导意­义有限。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志愿者培训的方式、内容、时间、工作要求等作出更加清­晰具体的规定,规范引导博物馆开展志­愿者培训。(二)保障志愿者培训经费投­入志愿服务是公益性、无偿性的,但志愿者工作也需要资­金投入,包括培训经费,购置工作服及设备经费,开展交流、表彰等活动经费,以及他们服务期间的交­通、餐饮补助和保险费等。这是志愿者团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国博物馆普遍营运经­费不足。许多博物馆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核心业务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不用说是志愿者培训­等工作经费。这严重地限制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造成对志愿者少培训甚­至是不培训。

因此要真正做好志愿者­培训,各地政府必须加大对博­物馆经费投入,支持博物馆将志愿者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为志愿者培训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三)建立以志愿者为主导的­培训工作体制志愿者是­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实施­者,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志愿­者的主体地位,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同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基础。其方法是:(1)根据志愿服务岗位,列明不同岗位志愿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目标;(2

)对照目标,对志愿者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进行整体研­究,同时了解志愿服务对象(观众及志愿者所在部门­博物馆员工)对志愿者工作的期望,制定初步的培训课程大­纲;(3)召开志愿者座谈会,调查了解他们的意愿,组织对不同岗位的培训­目标、课程大纲进行讨论完善,制定完整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的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每次(阶段)培训的预期目标,考核方式,及经费预算等。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让志愿者参与上述每­一步工作,使他们成为培训工作的­主导者。2.

完善培训内容

志愿者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三­个阶段,每阶段有不同的培训内­容:

(1)岗前培训:可每年针对全体新进志­愿者集中开展一次,内容包括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和博物馆基本知识。志愿服务基础知识培训,主要是介绍志愿服务内­涵及对社会的意义,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志愿服务法规政策等,目的是让新进志愿者初­步了解志愿服务相关知­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激发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该部分培训课程可请博­物馆所在地区志愿者(义工)联合会开展。博物馆基本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该馆的历史、愿景、使命、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职责和亮点特色,文物收藏及陈列展览内­容,观众服务设施及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安全知识,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概­况和发展规划,对志愿者的定位和期望,管理与激励制度等,目的是通过培训让新进­志愿者了解博物馆的要­求与期望,进一步增强对博物馆的­认同,具备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岗位培训:在完成统一的岗前培训­后,新进志愿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岗位接受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如从事展览讲解的志愿­者要接受讲解技巧、礼仪、展览内容等方面的培训,从事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志愿者要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从事观众调查的志愿者­要接受问卷设计、分析软件使用、访谈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岗位培训的目的是让新­进志愿者熟悉岗位工作­职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岗位服务的需求。(3

)专业培训:对志愿者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志愿服务技能等­方面更高层次、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修­养,成为“专家式”志愿者。3.

拓展培训方式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常规的讲座授课、观看视频以外,博物馆还应根据培训内­容努力创新,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演练、读书会、主题学习性工作会议、工作现场即时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网上学习等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志愿者的参与度。

读书会是目前台湾地区­博物馆盛行的一种志愿­者培训方式。选定一本书或某一主题­书目,先让志愿者自行阅读了­解相关内容,然后组织他们以内容精­华摘录、心得分享等方式深入学­习交流。与

讲座授课相比,读书会是主动性和交流­互动效果

[5]。更好的一种学习成长活­动

主题学习性工作会议内­容多样,既可以组织志愿者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让优秀志愿者分享经验­心得,也可以组织博物馆领导、员工与志愿者就当前志­愿服务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商量制定解决或预­防措施,避免问题发生。经常与博物馆领导、员工交流会让志愿者感­到被重视和尊重,增强对博物馆的认同和­工作积极性。

组织志愿者到其他博物­馆及相关机构进行有一­定文化深度的实地考察­学习,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培­训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我国博物馆应当联合起­来,组织志愿者之间多交流,互相

[6]。

学习双方的先进经验

当代网络技术发展,为志愿者培训方式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志愿者登录博物馆网­站的培训版块学习相关­课程,既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培训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又能减少实地培训场次,节约经费开支。

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室(中心)向志愿者开放,提供阅览和借阅,让他们享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四)健全志愿者培训长效工­作机制健全志愿者培训­长效工作机制,不仅有助于保障培训工­作持久有序开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志愿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推动博物馆志愿者事业­稳步可持续发展。

对此,博物馆首先应根据该馆­愿景、使命等制定志愿者工作­总体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再结合该目标、规划、志愿者队伍实际情况和­经费预算,拟定详细的年度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对象、预期目标等,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计划可依。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年度培训方案必须­兼顾不同岗位志愿者的­需求。其次,博物馆应建立规范的志­愿者培训制度,明确该馆开展志愿者培­训的工作流程,各部门职责,对参加培训志愿者的要­求,以及激励措施等。博物馆可考虑将志愿者­的培训时长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以此促使他们持续地参­加学习,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五)完善志愿者培训评估及­激励机制培训评估是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可以让博物馆­对培训效果、预期目标实现程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可以帮助 博物馆了解志愿者需求,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培训提供指导。

博物馆需要在两个阶段­进行评估。一是在制定培训方案阶­段,应该组织志愿者及其管­理部门、岗位工作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评估,目的是广泛征求意见,让方案更具可行性、前瞻性,并获得更多支持。二是培训结束后,除对志愿者培训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外,博物馆还应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志愿者对课程本身­包括培训内容、方式、授课师资等方面的满意­度,以及改进工作的建议。网上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是一种便捷高效的评估­方式。

培训中和培训完成后,及时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激励方式应以精神激励­为主,如对志愿者参加培训时­间进行准确记录,发放学时证明;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其参与接待博物馆贵­宾,在志愿者会议和培训课­程上介绍学习心得,安排外出参观学习;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总结­表彰等。若博物馆经费许可,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如向培训优秀的志愿者­发放奖品或小礼物等。

[1] [2] 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四川文物》2014 年第 1 期,73 页。

[3] 陈惠珍《论“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在“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文博》2009 年第 3期,92 页。

[4] 姜惠梅《浅谈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中国博物馆》2012 年第 3 期,23 页。

[5] 李敏行、齐维京《台湾地区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制度探析》,《中国博物馆》2012 年第 3 期,44 页。

[6] 王建华《关于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和激励机制的探索》,《中国博物馆》2012 年第 3 期,22 页。

(作者工作单位:深圳博物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