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河北井陉县北防口瓷窑­址调查报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1989 10

摘 要: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并称河北四大窑,其中井陉窑址发现于 年 月,通过多次

11 处。2015 7

考古工作,共确认隋至民国时期的­瓷窑址 年 月,井陉县北防口村民在村­南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白釉碗、盏托、执壶及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部分瓷器­与窑具,后井陉县文保所调查后

12 处瓷窑址。2016 4

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 年 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保所对北防口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确认该窑址为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生产精细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关键词:井陉窑 北防口村 瓷窑址 晚唐五代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柴与煤燃料,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精彩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1989 10

年 月,河北省文物复查队在井­陉县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发现了宋金瓷窑­址,标志着井陉窑窑址的发­现。1993

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井陉­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井陉窑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10护单位,当时确认井陉窑址范围­共 区,分别为天长镇的河东坡­区、城关区、东窑岭区;秀林镇的梅庄区、秀林区、南横口区;南陉乡的南陉区、北陉区;孙庄乡的南防口区和井­陉矿区的冯家沟区。2005 7

年 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先生等人在秀林镇北­横口村采集到金、明清时期的遗物与

11 处窑址的发现。2015窑具,确认了井陉窑第 年

7

月,北防口村村民在旧村南­门龙王阁北侧地下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了部分­白釉碗、漏斗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瓷器与窑­具,县文保所派人对现场进­行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 处窑址。2016 4~6

年 月,为明确井陉窑址的分布­范围及埋藏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

12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井陉窑 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因北防口窑址是最新发­现的窑址,故对该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与勘探,现将工作情况简报如下。

一、位置与堆积

北防口窑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孙庄乡北防口

15.5村北半部,南距井陉县城 公里,村东为冶河,南为冶河支流陉里河,窑址正位于陉里河入冶­河北侧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图一)。通过调查与勘探,基本明确了该窑址的分­布范围:东至旧村东门玉皇阁为­基点的南北一线,南至北防口学校之北第­二排民居东西一线,西至旧村西门关

60

帝阁以东 米一线,北至凤凰山山脚下,总面积

6

约 万平方米。通过钻探可知,该窑址的堆积以旧村东­西向主街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堆积为:第淤层现代垫土,厚 0.5~0.6 米。第于层灰褐土,厚0.7~2.2

米,土质较硬,含大量红烧土、砖块、白釉碗片等,为文化层。第于层下为黄褐色生土。南区堆积为:第淤层现代垫土,厚 0.5~0.6 米。第于层灰

0.8~1.6

褐或黄褐土,厚 米,土质较疏松,含部分白釉、化妆白瓷碗片等,为文化层。第于层下为黄沙生土。从南北区地势及地层堆­积可知:北区背靠凤

凰山,地势较高,文化层厚,含红烧土、砖块等窑炉及作坊类遗­物,为遗迹分布区;南区地势低,靠近陉里河故道,文化层相对较薄,为废弃窑业堆积区。

二、采集遗物

北防口窑址因遗物埋藏­较浅,民居及道路下即为窑址­文化层,地表采集遗物相对较多,器类主要有碗、盘、钵、盏托、罐、盒、器盖、执壶等,其中碗、盘类生活用瓷数量最多;釉色有白釉、化妆白瓷、黑釉、黄釉、双色釉等,其中白釉数量最多;装饰以素面为主,白釉器上有少量弦纹,黄釉执壶上

2017有席纹、跳刀纹等装饰。北防口窑址在 年的

3 2试掘中,出土细白釉“官”字款碗 件,其中 件可复原,另有大量细白釉器,显示了该窑址生产高档­白瓷产品的属性。

5 件。16JBK颐10,可复原。圆唇,白釉敞口碗

敞口,斜腹微曲,玉璧形足。白胎坚致,白釉泛灰,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釉至足

14.4、足径 7.2、高部。口径4.4 1 4、

厘米(图二, ;图六, 5、6)。16JBK颐8,可复原。唇口,敞口,斜直腹,玉璧形足较高,足端斜削。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内底

15.2、足有少量粘砂。口径

6.8、高 4.4径 厘米(图二, 2 1、2、3)。16JBK颐7, ;图五,可复原。唇口,敞口,斜腹微曲,玉璧形足。胎釉基本同上,仅外施釉及足墙。口径15.2 6.8、高 4.2、足径 厘米

3 1、2、3)。(图二, ;图四, 16JBK颐9,可复原。唇口,敞口,斜腹微曲,宽圈足,足端斜削。白胎坚致,白釉发木

12.4、底径 6、高 4光。口径

4)。16JBK颐12,厘米(图二,存口沿及上腹。唇口较宽,敞口,斜腹。白胎泛灰,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满釉。口径 15、残高 2.8 厘米(图二,5)。

1 件。16JBK颐13,存口沿及上腹。白釉侈口碗圆唇,侈口,斜深腹微曲。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

20、残高 6.2光亮,内外满釉,口沿无釉。口径 厘米(图二,6)。

2 件。16JBK颐14,存下腹及足。下腹白釉碗底斜直微曲,圈足较高,外撇,足端斜削,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黄,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釉厚

7.5、残高 4.5 厘米(图二,7)。16JBK颐处开片。足径15,存足部。窄圈足较矮。胎釉同上,内底积釉处有

5.7、残高 1.4 厘米(图二,8)。开片。足径

2 件。16JBK颐16,存口沿及上腹。尖白釉钵唇,平沿外突,敛口,深曲腹。白胎细腻坚致,内外满釉,白釉泛青,光亮,上腹有三道平行凹弦纹。口

12、残高 5.4 厘米(图二,9)。16JBK颐17

径 ,存口沿及上腹。圆唇上突,沿下斜,敛口,上腹圆曲。白胎

1.6、宽 4.6坚致,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满釉。残长

厘米(图二,10)。

1 件。16JBK颐20,残存底部。斜曲腹,白釉罐平底,近底处附矮足。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黄,发

2.4、宽 2.6木光,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残长 厘米(图二,11)。

2 件。16JBK颐101,存口部。圆唇,侈白釉执壶口,高领。白胎细腻坚致,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满

7.5、残高 2.6 厘米(图二,12)。16JBK颐102,釉。口径

4.2、宽 5.3存颈肩部。高领,溜肩,胎釉同上,残高厘米(图二,13)。

1 件。16JBK颐19,存腹与足部。折沿白釉盏托上斜,托口尖唇内敛,浅曲腹,圈足。白胎细腻坚

6、残致,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满釉,足端无釉。底径

2.8 厘米(图二,14)。

1 件。16JBK颐53,可复原。尖唇,子口白釉盒微敛,上腹直,下腹斜内折,饼足。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青,发木光,内底有积釉,外满釉,足无釉。

2、腹径 2.8、足径 1.6、高 1.6 厘米(图二,15)。口径

1 件。16JBK颐21,可复原。平沿,弧白釉器盖顶,宝珠钮,子口,下为圆塞。白胎细腻坚致,釉泛

4.6、高 2.8黄光亮,沿上部满釉,下部无釉。沿径 厘米(图二,16)。

3 件。16JBK颐3,可复原。厚化妆白瓷敞口碗圆唇,敞口,浅斜腹微曲,饼足,足端斜削。细黄砂

3胎坚致,白釉泛黄,较光亮,有开片。内满釉,底有

13.2、足径 6.4、高枚支钉痕,外施釉及上腹。口径

3.8 17 4、5、6)。16JBK颐4

厘米(图二, ;图七, ,可复原。形制与胎釉基本同上,仅内底无支钉,内腹刻

13.2、足径 6.6、高 4一“閻”字。口径 厘米(图二, 18)。16JBK颐5,可复原。厚圆唇,敞口,斜直腹,饼足。细黄砂胎泛灰,粗而坚致,白釉泛灰,发木光,内满釉,有长条状开片,外施釉及上腹,外腹未施

13.2、足径 6、釉部分刷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口径

4.2 厘米(图二,19)。

2 件。16JBK颐1,可复原。厚化妆白瓷敛口碗圆唇,敛口,斜曲腹,高圈足外撇,足端斜削。浅灰胎坚致,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

22.8、足径 9.2、高 8.6 厘米(图二,20 1、口径 ;图七, 2、3)。16JBK颐2,存口及上腹。圆唇,敛口,斜曲腹较深。细黄砂胎,粗而坚致,白釉泛黄,发木光,内满

22、残高 6.8釉,局部缩釉,外施釉至上腹。口径 厘米(图三,1)。

1 件。16JBK颐18,存口沿及上腹。化妆白瓷钵 圆唇,敛口,沿部有小花边,上腹圆曲。深灰胎,较

1.5、宽坚致,白釉泛黄,较光亮,内外满釉。残长

3.4 厘米(图三,2)。

1 件。16JBK颐6,存口沿及腹。圆化妆白瓷炉唇,侈口,上腹直,下腹内折。细黄砂胎,质粗坚致,

10、残高 5釉泛黄,内满釉,外施釉至上腹。口径 厘米(图三,3)。

2 件。16JBK颐23,可复原。圆唇,黄釉敞口碗敞口,斜直腹微曲,饼足,平底内凹,足端斜削。灰黄胎,粗而坚致,黄釉泛黄,较光亮,内满釉,内底窑裂处缩釉,外施釉及上腹,釉下有化妆土。口径18.8、足径 9.2、高 6.6 厘米(图三,4)。16JBK颐103,存口沿及上腹。唇口,敞口,斜直腹。细灰砂胎坚致,黄釉泛灰,较光亮,内外满釉,釉下有化妆土。

5.3、高 2.9 厘米(图三,5)。

残宽

1 件。16JBK颐22,可复原。圆唇,黄釉敛口碗敞口微敛,斜曲腹,饼足,足端斜削。细黄褐胎,粗而坚致,黄釉泛褐色,较光亮,内满釉,底有支钉

17.6、足径痕,外施釉及腹部,釉下有化妆土。口径

8.4、高 5.7 厘米(图三,6;图七,7、8、9)。

6 件。16JBK颐25,残存口沿及颈部。黄釉执壶圆突唇,直口,高领。细黄砂胎,粗而坚致,黄釉泛灰,光亮,内外满釉,有长条开片,釉下有化妆土。

5.6、宽 4 厘米(图三,7)。16JBK颐24,残存壶颈残长下部及肩­部,高领溜肩。胎釉同上,内外满釉,肩部

6.1、残高 6.6刻三周纵向戳刺纹。口径 厘米(图三, 8;图八,1)。16JBK颐27,残存腹部。细黄砂胎,较疏松,黄釉泛褐色,发木光,内外满釉,釉下有化妆

7、宽 5土,外腹壁刻斜平行线纹带。残长 厘米(图三,9)。16JBK颐26,残存壶流,上细下粗,中空。灰砂胎,较坚致,黄釉泛褐色,内无釉,外满釉,釉下有

1 2.5、残长 3.6化妆土。上口径 、下口径 厘米(图三,10)。16JBK颐50,残存壶把,双泥条形。细黄砂

4.胎,黄釉较光亮,内外满釉,釉下有化妆土。残长1、宽 2 厘米(图三,11)。16JBK颐104,残存壶底及下腹部分。下腹斜直,饼足较高。细黄砂胎坚致,内外

9.3、残高 2.8 厘米(图三,12)。无釉。足径

1 件。16JBK颐28,残存底部。饼足,双色釉碗平底内凹,足端斜削。细灰砂胎,粗而坚致,外施黑釉至足墙,内施白釉,下有化妆土,釉均较光亮。足

10.8、残高 1.8 厘米(图三,13)。

3 件。16JBK颐33,残存上半部。方筒形匣钵唇,上腹直,下腹内收。灰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

17.2、残高 9.8 厘米(图三,14)。外壁施酱釉。口径16JBK颐35,残存下腹及底。下腹内曲,近底处有 3圆形穿孔,平底。黄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外壁施

9.2、残高 6.2 厘米(图三,15)。16JBK颐酱釉。底径34,残存下半部及底。直筒形,平底浅灰耐火土胎,

20、残高 5.2粗而坚致,外壁施酱釉。底径 厘米(图

三,16)。

4 件。16JBK颐41,可复原。方唇,漏斗形匣钵上腹高直,下腹斜内折,折腹处外有凸棱,小平底。浅灰耐火土胎,粗而坚致,上腹刷酱釉,发木光,口

22、底径 8、通高 8.2、沿上粘有环形封填料。口径

5 厘米(图三,17)。16JBK颐29,可复原。斜方上腹高唇,上腹直,下腹斜内折,有圆形穿孔,下腹斜直,较浅,小平底内凹。黄褐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上

20.8、底径 6、高 8、上腹高 4.5腹施酱釉。口径 厘米(图六,1)。16JBK颐47,可复原。斜方唇,上腹直,下腹曲内折。灰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上腹施酱釉。

21、底径 6.2、高 8.3 4.5

口径 、上腹高 厘米(图六, 2)。16JBK颐31,可复原。斜方唇,上腹矮直,下腹斜直微曲,小平底内凹,浅灰色耐火土胎,粗而坚致,

20、底径 6.4、高 8、上外壁下腹轮旋痕明显。口径

4 厘米(图六,3)。腹高

1 件。16JBK颐51,可复原,圆饼形,过匣钵盖烧而变形。灰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盖上部施酱

17、厚 0.9 厘米(图六,4)。

釉。直径

3 件。16JBK颐40,完整,个体较大。三叶支钉三叶形,平顶,三叶间内凹较深,叶端捏出外侈矮

8.6、宽 9.2、高支钉。灰黄耐火土胎,粗而坚致。长

1.7 厘米(图六,5;图八,2、3、4)。16JBK颐39,完整,形制与胎基本同上,仅个体稍小,叶端支钉较高。

7.6、宽 8、高 1.9长 厘

6)。16JBK颐米(图六, 38,完整,形制与胎基

16JBK颐40,仅个本同体小,三叶间内凹较浅,叶端支钉矮。长5、宽 5.6、高 1.2

厘米(图六,7)。

1柱状窑具件。16JBK颐36,残存腹与足部。圆柱形腹,平底外突,足心内凹。灰砂胎坚致,腹部施酱

3.6、釉,发木光。底径

2.4、残高 7.3腹径 厘米(图六,8)。

1垫砖 件。16JBK颐37

,残存中部,

楔形。黄褐耐火土胎,

12.8、宽 4、厚 4.6~5.4 厘米(图六,9)。坚致。残长

三、窑址时代

考古调查勘探中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遗物,但从采集遗物的器类和­特征可以对窑址年代进­行推测:北防口窑址采集遗物中­数量最多的白釉碗均敞­口、斜直腹或直腹微曲、玉璧底,其他白釉类器物中,罐多敛口溜肩鼓腹,执壶侈口、高领、鼓肩、饼足,盒敛口、直腹,饼足。另黄釉碗多敞口、直腹、饼足,执壶直口、高领、丰肩、直腹、饼足,肩部饰席纹。窑具主要为矮壁筒形匣­钵、漏斗形匣钵及三叶形支­钉等,以上特征均符合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器物特征。同时通过与纪年材料比­对,我们可

16JBK颐以对窑址­年代进一步推测:北防口白釉碗

10 与安徽巢湖伍钧墓(842 M2颐12

[1]、河年)白釉碗南偃师徐府君墓(845 M6颐1

年)白釉碗 [2]器形基本16JBK颐­8

相同。白釉碗 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王­逆修墓(824 842

年)白釉碗[3]、安徽巢湖伍钧墓( 年) M2颐7[4]、河北临城刘府君墓(856

年)白釉碗[5]白釉碗

16JBK颐14

形制相似。白釉碗 与陕西宝鸡五代李茂贞­夫人刘氏墓(945 M1颐56

[6]、江苏年)出土的瓷碗南京李璟顺­陵(962 年)出土的瓷碗南域颐19­9[7]器形

16JBK颐20与釉­色基本相同。白釉罐 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王­逆修墓(824

[8]器形相似。年)三彩三足盂

16JBK颐101、102 52白釉执壶 与湖南长沙晚唐墓 龙M827

[9]、河北临城刘府君墓洞坡 出土的白釉壶

(856 1 号墓(896

[10]、河南偃师杏园村年)白釉注子

M1颐13[11]形制相似。白釉盏托 16JBK颐19年)瓷注子

840 -842 年)E与河南偃师杏园崔防­墓( 型盘M5013颐43[12]器形相似。白釉盒 16JBK颐53

与河南偃师李归厚墓(858 M1819颐14[13]相似。

年)出土瓷粉盒

16JBK颐22

黄釉碗 与河南巩义北窑湾晚唐­墓黄釉

M2颐6[14]器形与釉色基本相同。黄釉执壶 16JBK颐碗

24 与山西长治郝家庄郭密­墓(849

年)出土的黄釉16JBK­颐29注壶[15]器形相似。漏斗形匣钵

与定窑遗A 区第一组地层(推测为唐末-五代时期)出土址

JCAT2H3颐13­1 16JBK颐40的匣­钵 [16]相似。三叶支钉

JCAT2H3颐24[17]相似。从以与定窑遗址出土的­支钉上材料的比对可以­推测:北防口窑址的年代为晚

9 20 10 60

唐五代,约 世纪 年代至 世纪 年代。2016 4 6

年 至 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

12

县文保所对井陉窑 处窑址进行了首次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井陉窑的窑­址分布、窑业发 展及产品特征:1.

窑址分布。井陉窑址集中分布于太­行山东麓自北向南的陉­里盆地、天护盆地、天长盆地及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可分为冶河流域的北区(北陉、南陉、北防口、南防口窑址)、

-冯绵河流域的西区(城关、河东坡、东窑岭、天护

家沟窑址),甘陶河流域的东区(北横口、南横口、

3

南秀林、梅庄窑址)共 个区域,其中绵河流域的城关、河东坡窑址是井陉窑址­的核心区。2.

窑业发展。井陉窑创烧于隋代晚期,地点为绵河流域的城关、河东坡窑址。初唐至中唐为窑业发展­空白期,尚未发现该阶段烧瓷的­窑址。晚唐五代是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烧瓷规模大,产品精细,产品与定窑该时期的产­品质量相似,高于邢窑同期水平。宋代是窑业平稳发展期,烧瓷规模与晚唐五代比­变小。金代是井陉窑窑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烧瓷规模扩大,并达到巅峰。元代井陉窑生产规模变­小,走向衰落。3.

产品特征。隋代主要为青釉类瓷器,产品质量较差,器类单一。晚唐五代时期各类胎薄­釉润的碗、盘、罐、钵、盏托等高档细白瓷产品­数量较多,目前已在城关、北防口、南防口窑址出土“官”字款器,另有部分化妆白瓷、黄釉、双色釉及三彩类产品。宋代以白釉、黑釉碗盘等生活类器物­为主,装饰方法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刻划花产品,另有多件刻“天威军官瓶”字样的酱釉瓶独具特色。金代是井陉窑窑业生产­的最顶峰,釉色以白釉为主,另有黑釉、酱釉、双色釉及部分三彩,器类非常丰富,仍以碗盘为主,另有杯、钵、罐、执壶、盒、盂、枕等,装饰方法上大量使用刻、划、印、剔、塑等多种工艺,尤以各类黑、酱釉剔花填彩梅瓶、枕等为该窑址独有产品。元代的井陉窑以生产磁­州窑类型的粗瓷器为主,窑业生产走向衰落。明清时期产品多为黑釉、酱釉及双色釉的罐、缸、瓮、罈等粗胎器,烧造历史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1989 8井陉窑窑址自 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

1784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 平方米,由于多为

42配合基本建设考古,故除北防口窑址试掘 平方

7

米外,其余 次发掘工作均集中在西­区的城关与河东坡窑址,这对全面了解井陉窑的­窑业发展情况显然不足。窑址资料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井陉窑研究工作的­开展,一个建立在窑址发掘基­础上的科学分期标准是­目前井陉窑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已发掘核心区­报告整理的同时,对北

8区冶河流域、东区甘陶河流域的另外 处窑址选择性试掘及整­理来解决。

附记:北防口瓷窑址调查勘探­领队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信,参加人员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胡强、雷金纪、刘军龙、毛小强、马春普、原璐璐、郭 录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杜鲜明、胡秋明、高润成。北防口窑址部分标本为­井陉县文保所提供,文章写作中得到孟繁峰­先生的指导,在此特别致谢。文内插图由胡强、毛小强绘制,照片由河北博物院郝建­文拍摄。

执笔:黄信

[1] [4] 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安徽巢湖市唐代砖室墓》,《考古》1988 年第 6 期。

[2] 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唐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5 年第 1 期。

[3] [8] 张郁《唐王逆修墓发掘纪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7 月。

[5] [10] 李振奇等《河北临城七座唐墓》,《文物》1990年第5期。

[6]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五代李茂贞夫妇墓》,科学出版社,2008 年 6 月。

[7] 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57 年 7 月。

[9] 高至喜《长沙出土唐五代白瓷器­的研究》,《文物》1984 年第 1 期。

[11] 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县四座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92 年第 11 期。

[12]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 年 10 月。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巩义市北窑湾汉晋唐五­代墓葬》,《考古学报》1996 年第 3 期。

[15]王进先等《山西长治县郝家庄唐郭­密墓》,《考古》1989 年第 3 期。

[16] [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曲阳县涧磁岭定窑­遗址A 区发掘简报》,《考古》2014 年第 2 期。

(作者工作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 4. 16JBK:40-3
三叶支钉
图八 北防口黄釉执壶和三叶­支针
4. 16JBK:40-3 三叶支钉 图八 北防口黄釉执壶和三叶­支针
 ??  ?? 8. 16JBK:22-2
黄釉碗
图七 北防口化妆白瓷碗和黄­釉碗
8. 16JBK:22-2 黄釉碗 图七 北防口化妆白瓷碗和黄­釉碗
 ??  ?? 7. 16JBK:22-1
黄釉碗
7. 16JBK:22-1 黄釉碗
 ??  ?? 9. 16JBK:22-3
黄釉碗
9. 16JBK:22-3 黄釉碗
 ??  ?? 6. 16JBK:3-3
化妆白瓷碗
6. 16JBK:3-3 化妆白瓷碗
 ??  ?? 3. 16JBK:1-3
化妆白瓷碗
3. 16JBK:1-3 化妆白瓷碗
 ??  ?? 2. 16JBK:1-2
化妆白瓷碗
2. 16JBK:1-2 化妆白瓷碗
 ??  ?? 5. 16JBK:3-2
化妆白瓷碗
5. 16JBK:3-2 化妆白瓷碗
 ??  ?? 4. 16JBK:3-1
化妆白瓷碗
4. 16JBK:3-1 化妆白瓷碗
 ??  ?? 1. 16JBK:1-1
化妆白瓷碗
1. 16JBK:1-1 化妆白瓷碗
 ??  ?? 3. 16JBK:40-2
三叶支钉
3. 16JBK:40-2 三叶支钉
 ??  ?? 1. 16JBK:24-1
黄釉执壶
1. 16JBK:24-1 黄釉执壶
 ??  ?? 2. 16JBK:40-1
三叶支钉
2. 16JBK:40-1 三叶支钉
 ??  ?? 6
3 9
北防口器物图(3)
1-3. (16JBK:29、16JBK:47、16JBK:31) 4. 匣钵盖(16JBK:
漏斗形匣钵
51) 5-7. 三叶支钉(16JBK:40、16JBK:39、16JBK:38) 8. 柱状窑具(16JBK: 36) 9. 垫砖(16JBK:37)
8
4
1
图六
5
2
7
6 3 9 北防口器物图(3) 1-3. (16JBK:29、16JBK:47、16JBK:31) 4. 匣钵盖(16JBK: 漏斗形匣钵 51) 5-7. 三叶支钉(16JBK:40、16JBK:39、16JBK:38) 8. 柱状窑具(16JBK: 36) 9. 垫砖(16JBK:37) 8 4 1 图六 5 2 7
 ??  ?? 7
12
4
1
16
8
13
10
3
6
15
11
北防口器物图(2) 1. 化妆白瓷敛口碗(16JBK:2) 2. 化妆白瓷钵(16JBK:18) 3.
化妆白瓷炉(16JBK:6) 4、5. (16JBK:23、16JBK:103) 6. 黄釉敛口碗(16JBK:
黄釉敞口碗
22) 7 -12. 16JBK:25、16JBK:24、16JBK:27、16JBK:26、16JBK:50、
黄釉执壶(
16JBK:104) 13. (16JBK:28)...
7 12 4 1 16 8 13 10 3 6 15 11 北防口器物图(2) 1. 化妆白瓷敛口碗(16JBK:2) 2. 化妆白瓷钵(16JBK:18) 3. 化妆白瓷炉(16JBK:6) 4、5. (16JBK:23、16JBK:103) 6. 黄釉敛口碗(16JBK: 黄釉敞口碗 22) 7 -12. 16JBK:25、16JBK:24、16JBK:27、16JBK:26、16JBK:50、 黄釉执壶( 16JBK:104) 13. (16JBK:28)...
 ??  ?? 3. 16JBK:7-3
细白釉碗
图四 北防口细白釉碗
3. 16JBK:7-3 细白釉碗 图四 北防口细白釉碗
 ??  ?? 5. 16JBK:10-2
细白釉碗
图五 北防口细白釉碗
5. 16JBK:10-2 细白釉碗 图五 北防口细白釉碗
 ??  ?? 3. 16JBK:8-3
细白釉碗
3. 16JBK:8-3 细白釉碗
 ??  ?? 1. 16JBK:8-1
细白釉碗
1. 16JBK:8-1 细白釉碗
 ??  ?? 2. 16JBK:8-2
细白釉碗
2. 16JBK:8-2 细白釉碗
 ??  ?? 1. 16JBK:7-1
细白釉碗
1. 16JBK:7-1 细白釉碗
 ??  ?? 4. 16JBK:10-1
细白釉碗
4. 16JBK:10-1 细白釉碗
 ??  ?? 6. 16JBK:10-3
细白釉碗
6. 16JBK:10-3 细白釉碗
 ??  ?? 2. 16JBK:7-2
细白釉碗
2. 16JBK:7-2 细白釉碗
 ??  ?? 15
4
11
1
7
19
16
8
12
6
3
10
14
18
北防口器物图(1)
图二
1-5. 白釉敞口碗(16JBK:10、16JBK:8、16JBK:7、16JBK:9、16JBK:12) 6.
白釉侈口碗(16JBK:13) 7、8. 白釉碗底(16JBK:1:4、16JBK:15) 9、10. 白釉钵(16JBK: 16、16JBK:17) 11. 16JBK:20) 12、13. 16JBK:101、16JBK:
白釉罐(...
15 4 11 1 7 19 16 8 12 6 3 10 14 18 北防口器物图(1) 图二 1-5. 白釉敞口碗(16JBK:10、16JBK:8、16JBK:7、16JBK:9、16JBK:12) 6. 白釉侈口碗(16JBK:13) 7、8. 白釉碗底(16JBK:1:4、16JBK:15) 9、10. 白釉钵(16JBK: 16、16JBK:17) 11. 16JBK:20) 12、13. 16JBK:101、16JBK: 白釉罐(...
 ??  ?? 图一 北防口窑址位置图
图一 北防口窑址位置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