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怀仁史前考古研究报告

阴 肖岗

-

摘 要:山西怀仁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先民­活动,已经进入了母系社会,会制造精致实用的石器­陶器,并且有了鹅毛口、窑子头村东岭等专业的­石器制造场所,创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古石器 细石器 粗大石器 居住遗址 标本

1937 年、1961 年、1968考古学家贾兰­坡曾于年三次到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考察,证实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处古石器制造场遗址,较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早,属新石器时期早期,距今近万年。遗址为黄河流域氏族制­度早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2000鹅毛口遗址位­于鹅毛口村西约 米处、鹅

540 700毛河北岸坡地上。东西长约 米,南北宽约米,分布在两座山丘上,河的左岸边有两条很小­的冲沟,名叫大瓜地沟和小瓜地­沟,打制场就在两条冲沟的­源头一带和周围几座连­绵的小山上。山包

100 米左右。1963 7高出鹅毛口河床约 年 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择义、尤玉柱、王向前、武文杰等和西安矿业学­院、大同市博物馆的同志会­同怀仁县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

2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初步确定遗址范围大约­万平方米。遗址由于长期遭受风雨­侵蚀,石器多暴露于地表,遍地皆是,信手可得。山坡、中沟以及两侧的全新统­地层也埋藏有大量的石­器。鹅毛口东临大同盆地,西侧山地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含煤岩系所构­成。1988 9

年 月,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现存有两处较为­明显的开采和加工石器­的打制场,在大、小瓜地沟各有一处,尤以大瓜地沟的石料多,分布面积广。大瓜地沟石器打制场

400位于北部一较高­的山丘,在其周长约 米,分布

3

面积约 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到处散布着制作石器遗­留的废料和残料。不少石料上都有制作石­器 时所产生的撞击痕迹,现场还能捡到废弃的石­器。从现场地表岩石层和所­处的位置看,这里很可能是一处打制­石器的原料基地。根据有关专家论证,遗址范围内应该有许多­质地坚韧的凝灰岩层,但需勘探并请地质专家­确认。小瓜地沟石器打制场位­于北部另一山丘,只是范围较小,现场残留打制

5~10 厘米的,10~20石器废料很多,但多是 厘米的较少。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由于长期遭受风雨侵­蚀,石器多暴露于地表,遍地皆是。在山坡、冲沟以及两侧的底层中­也埋藏有大量的石器。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以凝灰岩为主,其次为煌斑岩。器形有歪尾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手斧、龟背状斧形器、石镰、石锄、石斧等。

遗址范围有许多三迭纪­侵入的煌斑岩墙、岩床和凝灰岩层,这些岩石质地坚韧,为当时活动在该地区的­居民打制石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他们开采石料,根据需要打制各种各样­的石器,而不像其他遗址所反映­的居民主要是从河滩采­集砾石(卵石)打制石器。值得提及的是,小瓜地沟附近见有深埋­地层的凝灰岩部分裸露­地表,在其周围散布着巨大的­凝灰岩块,岩块四周有较大的疤痕,这可能是当时打制石器­所留硌痕。

远古居民主要靠采集河­滩砾石来制造石器。而鹅毛口遗址范围内有­许多质地坚韧的岩石,在一些暴露于地表的巨­大凝灰岩块四周,常发现有打击石片时留­下的巨大疤痕,岩石表面上有许许多多­将石料垫在上面打击时­所产生的坑疤。鹅毛口人正是利用当地­多岩石这一有利条件,就地取材,加工制作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石器。

从鹅毛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核、石片、石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