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29]五台山石狮雕刻艺术初­探

- 周祝英

70 200摘 要:在五台山 余座寺院中保存有从古­至今的余尊石雕狮子,每座寺院门前均置有形­象威武、神态激昂的石狮子,还有作为建筑物件装饰­品的石狮子,这些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是五台山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狮子是佛教的一种代表­性的象征物,其精神内涵对中华石狮­有着深远的影响。石狮作为五台山佛教寺­院必不可少的传统建筑­小品,与寺内其他建筑构成造­型和谐的建筑组群,为庄严宏伟的建筑增添­了气势,丰富了空间,活跃了建筑序列和建筑­环境的氛围。

关键词:五台山寺院 石狮雕刻 艺术特色

五台山众多寺院的山门­两边均置有形象威武、神态激昂、气势磅礴的石狮子,寺院内的台阶栏杆上以­及过门石鼓上等处的石­狮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石狮分布于寺院的­各个角落,既显示了威严神圣的气­概,又起到了装饰作用。这些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石狮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默默蹲守在寺门­内外护卫着佛法,是五台山佛教历史的见­证。

70

在五台山 余座寺院中保存有从古­至今的

200

石雕狮子 余尊,其中威猛高大、独立造型的石

160

狮有 余尊,作为建筑物件装饰品的­石狮作品

100

有 余尊,这些活灵活现、雕刻精美的石狮,给庄严恢宏的肃穆建筑­增添了不少情趣,更是寺院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小品建筑。下面对这些石狮的艺术­造型作一探析。

一、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

石狮就是根据真实狮子­原型并加以夸张所创作­的石雕作品,狮子原本是外域产物,《后汉书·章

87帝纪》中记载:“是岁(章和元年,即公元 年),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后汉书·和帝纪》中也载:“安息国(即今伊朗)遣使献师子、扶拔。”以上是最早见于正史中­有关狮子的记录。由此可见,汉代时狮子由西域传入­中国,人们对这一稀奇的巨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更是尊爱有加。由于狮 子凶猛刚健、威风凛凛,是当之无愧的百兽之王,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并把这种罕见的远方之­客尊称为“瑞兽”,就在此时狮子的形象首­先出现在帝陵石兽中。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作为佛教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象倍受人们­推崇。佛经中还把佛祖释迦牟­尼比喻为“师子”。

“所谓师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师子。” [1]

“尔时如来如大师子王奋­迅,从其四牙,一一牙放百千亿种种色­光,一一齿亦复如是;两手、两臂、两肩及顶肉髻,各放百千亿种种色光;眉间白毫复放百千亿那­由他种种色光。” [2]

“佛师子亦如是,从六波罗蜜、古四圣种大姓中生,寂灭大山深濬禅定谷中­住。” [3]

“佛人中狮子。故佛所坐名狮子座。佛之所说名狮子吼。” [4]

佛教认为佛是人中狮子,凡所坐之具都称之为狮­子座,佛说法称为狮子吼,狮子成为佛的化身。《佛说阿弥陀经义疏》讲:“狮子者众圣中尊,故以兽王比焉;又狮子一吼兽闻皆死,喻佛说法魔外消亡。”狮子是兽中之王,勇猛无比,力大无穷,威慑四方,佛教把狮子比作佛法的­威力广大,能破邪魔外道,因而在佛教艺术中狮子­被完全神化。狮子以神秘的色彩在佛­教造像中出现,作为佛的化身被崇拜信­奉。《大藏经》中有关狮子(或师子)名词

31932

多达 处,其中或把佛讲法称为“狮子吼”,或把佛之座称为“狮子座”,或将佛称为“人雄释师子”、“狮子王”,或将佛法自在无碍称为“狮子游戏

三昧”,或把僧人卧法比作“师子卧法”,等等。由此可见,狮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而艺术者一时代一民族­之象征,其变动之甚,尤非以前梦想所及者。” [5]狮子是佛教的一种代表­性象征物,其精神内涵对中华石狮­有着深远的影响。石狮是一种神兽、灵兽,还是一种驱恶辟邪的吉­祥物,佛教艺术中的狮子对中­华石狮的产生、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因此说佛教狮子造型和­我们传统的狮子造型,慢慢地必然会互相渗透,逐步定型、统一,形成中华石狮艺术民族­化、世俗化的造型。” [6]狮子艺术从佛教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成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瑞兽,广泛应用于门狮、门枕石、屋顶、影壁、牌楼以及柱础、栏杆、桥梁等建筑装饰中,石狮艺术已成为中华大­地上灿烂辉煌的一颗明­珠。

东汉和南朝时期陵墓前­的石狮,是作为陵墓守护者的身­份出现的,其形状大多为走狮。在早期佛教石窟中狮子­大多作为佛的护法,一般出现在佛座两边,恭从温顺,听经护法。五台山现存石狮均为蹲­坐式,置于寺门两端,作为佛寺的守护神,只有文殊菩萨所骑狮子­为走狮,但大多为泥塑,不在本文所述之列。本文主要对五台山山门­前以及散落在寺院各个­角落的独立石狮作一探­讨。

二、五台山石狮雕刻艺术特­色

70在五台山现存有自­唐至今的 余座寺院中,每座寺院门口基本都置­有一对石狮守卫护持佛­法,还有在殿堂柱础下、栏杆柱头以及牌楼上也­雕有石狮,作为建筑装饰品,不仅使这些建筑增添了

200活力,还起到美化作用。五台山寺院中的 余尊造型丰富、千姿百态的石狮,或高大威猛,或小巧玲珑,这些艺术形象各异的石­狮为五台山圣地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充满着艺术魅力,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台山寺院这些数目庞­大、雕刻精致的古今石狮除­金阁寺山门两边石狮刻­有雕造年代外,其余都没雕刻纪年,虽然没有准确雕造年代,但也阻挡不了美的艺术­欣赏,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台山­佛寺石狮大观园,探究领略它的绚丽艺术­风采吧!

五台山石狮安置形式均­为左边雄狮伸右腿玩绣­球,右面雌狮伸出左腿抚爱­喜逗幼狮的蹲坐形制,这也是唐以后中国守门­石狮的样式。虽然石狮 形制相近,但雕刻技艺以及神韵体­态各具千秋,笔者通过田野考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威武神异型五台山寺院­的守门狮大多高大雄伟,特别是罗睺寺、碧山寺、金阁寺的石狮更为庞大­宏伟。罗睺寺天王殿前的一对­石狮(图一),阔口利牙,双眼突鼓,伸舌露齿,舌尖呈三角形,好像狮子大声怒吼。头部螺旋状卷发高高突­起,两小耳后抿,左雄右雌,两狮头部向内微倾,相互对应,注视着每位出入寺院的­僧俗人等,尽守着自己的职责。挺胸收腹,胸部肌肉突出,四肢粗壮,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蹲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尾巴上翘紧贴背部,中

3

部分成 缕螺旋,尾梢呈火焰状。头部和尾巴的毛纹细致­流畅,从侧面看整体呈三角形­状,给人以稳重、威风之感。须弥座与狮身的高度基­本相等,石狮雄踞于高大的须弥­座上更显得雄浑威武,透出一种威严之势。罗睺寺这对石狮是唐代­作品,其造型高大雄壮,肌肉饱满,阔口大张,锐牙外露,两眼暴突,有意的夸张使之产生比­真狮更显威武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运用写实与神异化相结­合的手法,使狮子威猛而不凶残,神秘而不脱俗,使狮子的精神内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雕刻精致,刀工圆润,线条流畅,整体造型敦厚庄严,威武雄健。罗睺寺这对唐代石狮胸­前已配挂有绶带、红缨和铃铛等装饰,以及雄狮脚踩绣球,雌狮脚扶幼狮,这些特征在唐以后就成­为石狮的固定造型,因而说罗睺寺这对石狮­造型是守门狮的先驱者。但在别处所见的唐代石­狮都没有绶带铃铛、脚踩绣球幼狮等配置,不过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塑文殊所骑之狮就­配有绶带、红缨和铃铛,所以说这种特征在唐代­已有,并不是在宋代时才开始­出现。

五台山罗睺寺唐代石狮­高大庄严,气势雄伟,英姿矫健,肌肉结实,比例适当,形象生动,刀工娴熟,流畅自如,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是五台山石狮艺术形象­的典范。五台山圆照寺照壁前的­一对石狮造型与罗睺寺­这对唐代石狮极其相似,只是体积稍小一点。

五台山碧山寺、金阁寺的石狮也十分高­大雄壮,雕刻各有特色,但比起罗睺寺石狮逊色­很多,碧山寺山门前石狮(图二)胸前肌突出,下圆上平,像一个椭圆形的底座托­着狮子大嘴巴,只因艺人们想突出胸部­肌肉,可狮子头部前倾,而且前腿支撑着胸肌,所以在处理手法上显得­有点僵硬,但从整体看还是有灵动­的美感,后腿弯曲,前腿立起,头前倾,好像有种随时就能跃起­的感觉。这尊如此魁梧威猛的石­狮,还有灵巧精细的一面,狮子舌头上翘,三角形舌尖上顶一颗豆­大的小球与上牙咬合,十分灵活自如,聪明的艺术家从细微处­着手将狮子人性化。狮子突出的大虎牙圆而­不锋利,充分体现了狮子已被驯­服后温顺柔情的世俗韵­味。高大的石狮底座也很独­特,双层束腰须弥座,下层高 上层低,下层中间是一长方形桌­子作为束腰部分,上层是仰覆莲瓣作为上­枭和下枭,束腰部分雕有一圈简洁­的花纹,须弥座上铺着一块台布,雕有莲花枝植物图案的­四角分别垂在须弥座的­四面,这样更加突出了狮子的­威严气势。碧山寺石狮与须弥座跟­北京紫禁城石狮的形制­有所相似。

金阁寺山门前的石狮是­五台山唯一有准确年代­刻记的作品,左狮底座上方前面刻有“民国十四年”、右狮底座上刻有“季秌吉旦立”题记,该石狮造型主要突出头­部和尾巴两个部位,尾巴与普化寺石狮有所­相似。金阁寺石狮(图三)尾巴采用高浮雕手法将­尾毛根根雕出,形成一大缕一大缕叠加­并自然向里绕于脚部,没有像普化寺尾毛那样­全部披于背上,而是立体感更强的一缕­缕毛摞起形成一个巨型­的毛绒扇面,渲染了一种力感。背上用细彩带系成两个­双环后自然披向两边,胸前绶带上挂有红缨、铃铛,身体与腿部光滑简洁,腰细腿壮,挺胸抬头,神态威武。

2.

憨态呆萌型进入集福寺­向左拐有一小院,放有一尊形象独特的古­代石狮(图四),抬头挺胸收腹,前腿伸直,后腿弯曲,屁股完全蹲坐在台座上,背部直立,长长的头发披于肩后,发梢修剪成漂亮的波浪­花纹分成两层,上层短下层长。头顶光平,两耳也随着头发下垂,满脸卷毛,圆圆的眼睛仰望天空,眉骨突出,鼻梁高挺,上下嘴唇厚实,方形嘴巴半张,仿佛仰头憨笑,颈系绶带,挂着铃铛,左腿微弯,脚踩绣球,背部无毛并露出脊骨,尾巴像牛尾,尾端用线刻雕成毛团向­右上方翘起,给毫无装饰的背部增加­了灵动感。该狮子头大,意态萌,失去了狮子雄猛之势,多了几分温顺憨厚之态。该狮子用沙石材料雕成,虽然材质粗糙,但艺人们用娴熟简炼的­刀法技艺雕造出简洁大­方、憨态可掬的长发披肩、直立蹲坐的独特石狮,这种造型的石狮五台山­仅此一尊,丰富了五台山石狮艺术­形象。五台山菩萨顶天王殿门­前的一对过门石狮,抬头挺胸,四肢肌肉劲健,显得十分有力。佑国寺大雄宝殿前台阶­柱上立有一对小石狮,头顶平平,头大腰细,两个尖尖的耳朵平行向­后抿,厚厚的舌头伸向口外,眼帘轻微下垂,双眼注视前上方。

3.

活泼可爱型普寿寺山门­前一对摇头摆尾的石狮­子(图五)是世俗化的典型形象,以世俗化驯服狮为基础,采

用民族传统手法,在局部加以适当地夸张­和调整,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石狮造型独特,形态为蹲趴式,体量不很大,脑袋圆圆的,头发梳成一束束发梢施­卷,脑后一排不施卷为一束­束长发自然披于

3

肩部,尾巴上翘形成 个螺卷又分成一束束茸­毛,有的贴到背部,有的高高竖起中间镂空­尾梢弯到背部,与头发相对称。背部两边分别是一束束­毛发施卷后披于背两边,头发和尾巴的雕刻手法­一致,虽然线条粗犷,但不失灵动。雌狮左腿踩绣球,右腿不是直立,而是上伸至胸前脚掌朝­上舞弄着彩带,幼狮抓捕彩带仰头咬住­雌狮胸前的铃铛,淘气可爱,富有灵气。雄狮右腿踩绣球,左腿上伸脚掌持着串着­两个铜钱的彩带,神态生动,形象逼真,姿态活泼,笑容可掬,透出丝丝柔秀之感,完全没有狮子雄猛气势,反倒像一对惹人喜爱的­宠物,通体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流露出雕刻者热爱 生活的饱满感情。普寿寺这对石狮跟福建­泉州开元寺、福州涌泉寺、福建漳州南山寺等石狮­造型极为相似,这种活泼玲珑的石狮造­型具有很浓的南方风格,在北方很少见到,特别在五台山仅此一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的唐大中十一年(857

6年)八角形的石经幢束腰须­弥座部分雕刻着 个形状不同的石狮子(图六)。狮子趴着,背部用力承托着幢身,圆圆的脑袋,头顶光滑,两个小耳后抿,有的狮子头发为直发,有的似云纹,发梢形成小漩涡,有的形成一束束自然垂­于脑后,头发柔顺并有层次,富有动感。嘴巴或张或闭或咬牙呈­八字形,侧着头,表情温和,石狮的身躯、前胸、腿部、面部,到处可以看出束状鼓起­的肌肉,小腿还用线条刻画出筋­骨,散发出一种力量感。这些生动的体块结构在­圆转洗练的刀法下,变得柔润富有弹性,极大地增强了体态的壮­实感和肌肉的动感。这些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狮子,不论哪个部位都是圆润­饱满,健壮有力,讨人喜欢,犹如有血有肉被驯服的­护法狮。其刀工娴熟细致,雕刻手法偏重于写实,造型优美,结构准确,生活气息深厚,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五台山慈福寺大雄宝殿­前出廊的四个柱础上各­雕有两对玩弄绣球的石­狮,脑袋向外侧着,背上一束束长毛披于背­两边,尾巴上翘紧贴背部,张口露齿,面带笑意,神态和蔼,活泼可爱,显出一副顽皮的样子,失去了百兽之王的威猛,而多了一分可爱之气,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

五台山寺院的石狮子不­仅置于门两边,还广泛应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例如南山寺、菩萨顶、竹林寺台阶两边栏杆上、金阁寺山门外栏杆

上,以及龙泉寺、清凉寺、灵峰寺等牌楼上,还有众多寺院的过门石­鼓上等处都塑有形象各­异、活泼喜人的石狮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石­狮子这一传统装饰小品­的喜爱程度。五台山的守门狮造型大­多突出狮子威猛雄壮的­形象特征,而其他建筑中的石狮则­根据不同的功能及用途,表现出威武庄重或活泼­可爱的形象。

4.

精巧装饰型普化寺山门­前石狮(图七)雕刻精美,比例匀称,头部螺发高隆,胸前雕有一圈卷毛,其下为一条宽宽的雕有­花草的绶带,绶带正中是龙头口衔圆­环挂着一个大铃铛,绶带两边还系有小铃与­长长的缨穗,背上系着一朵大牡丹花,飘动的彩带布满背部,四肢雕刻着长长的毛发,狮子的尾巴尤其夸

5缕各绕一圈形成一棵­果树形状,5张,上翘分 缕粗长的毛发自然潇洒­地从背部飘向内侧一直­到后腿部,看上去好似垂柳的枝条­随风飘动,艺术家采用线条手法雕­刻出立体自然的效果,使整个尾巴看起来蓬松­柔软,大大的尾巴占了背部的­一半。雄狮口含宝珠,右脚踩绣球,雌狮左脚扶仰面朝天淘­气活泼的幼狮,该石狮虽然雕工精致,但过于繁锁,偏重装饰,狮子的威猛气势明显减­弱,充满了民间的世俗风范,从而增加了几分喜乐之­趣,使狮子更富有人情味。狮子的束腰须弥底座高­大敦厚,精美华丽,束腰部分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着人物故事,与寺院内的精美石雕相­呼应,均为民国初年的作品,结构严谨,装饰细腻华贵,刀法圆润,明显地流露出民族化及­世俗化的艺术特色。普化寺的石雕虽然年代­不太久远,但工艺非常精湛,是五台山石雕艺术中的­佼佼者。

南山寺“性空门”前一对石狮(图八)装饰华 丽,左边狮子螺发突出,就连眉毛也是由三束茸­毛绕成螺圈,尾部向上翘起,彰显出狮子强劲有力的­霸气特征。漂亮的双眼皮下两眼圆­睁注视前方,尖锐虎牙外露,舌头上卷,口中含一颗能活动的大­珠,该雄狮后腿盘曲蹲伏,前腿粗壮笔直,脚下没踩球。雌狮除脚踩幼狮,口中不含珠外,其余雕刻均相同。狮子身上和四肢的长毛,好似精心梳理过似的十­分柔顺,看起来还有种飘动感。石狮的爪子雕刻得十分­饱满而尖利,用夸张的手法将其爪子­的骨关节扩大化,增强了狮子的力度感。狮子圆润的胸前系着雕­有卍字纹的宽宽绶带,并挂有硕大的铃铛和缨­穗,绶带在背部结成双环结,两边尾端的绳带又分别­结一大大的中华结,表现了一种地方特色与­民族风范。狮子尾巴上翘紧贴背正­中,形

3 7

成 个高突的螺卷,尾端是长长的 束茸毛自然散布于背部,像渐渐升起的火焰,把整个背部装饰得美观­热闹,像这种尾巴居中的极为­少见,如此造型更加显示了强­劲的力感,又突出了古老中华文化­中所讲究的对称美,别处狮子尾巴大都甩于­内侧。这对石狮的底座雕刻十­分精致,双层束腰须弥座,四面垂有三角形包袱角,其上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着人物、植物和祥云等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寺院内的石雕作品相­得益彰,是五台山民国年间石狮­雕刻中装饰华丽的杰作­之一。龙泉寺山门前的石狮也­是雕刻精美、装饰华丽的同一时期佳­作。

5.

古朴典雅型五台山除了­这些固定安置的石狮外,还有寺院将散落在各处­遗弃的古老石狮移到寺­院,安放于寺内外,既保护了文物,又丰富了石狮形象,还装点美化了环境。塔院寺牌楼后面有一对­石狮(图

九、图一茵),高 1

米多,东面狮子,左前腿斜撑踩于球上,后腿弯曲,屁股蹲坐在方形石板上,其下是圆形仰莲座,狮子后倾幅度大,背部基本直立,昂首挺胸,胸前肌肉饱满圆润,两眼炯炯有神,侧头仰望天空,释放出一种威严感。嘴巴像蛤蟆,咬牙露齿,脑袋圆圆,树叶形的两耳贴于脑后,水波纹的头发流畅自然­披于肩部,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西面狮子,右前腿也是踩着球,而不是踩幼狮,让人费解,头下倾。除此之外,两狮雕刻相似,尾巴向下垂于底座外。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形象生动,比例匀称,神采奕奕,狮子形象比较自由,无拘无束,雕刻艺术特点是在简练­严整中趋于细腻,刀法娴熟,手法偏重于写实,与唐代文化艺术潮流相­契合。

竹林寺舍利塔前的两对­古石狮和集福寺牌楼前­的一对石狮与以上石狮­造型风格相近,粗眉大眼,抿耳,尾巴小,表情温顺,神态生动,雕刻手法简洁而概括,古朴典雅。名为守护,实为装饰点缀。这些石狮经过日久天长­的风雨侵蚀,风化严重,更加突显出粗犷沧桑的­古韵。这些古石狮有几个共同­的特征:(1)蹲坐的姿势均为后倾背­直立;(2)头发不是螺旋高突,而是用线条刻出自然流­畅的直发或水波纹,发梢卷曲;(3)个头中等,均在 1

米左右;(4)表情温和,为不愤怒之驯狮;(5

)嘴形独特厚圆,或像青蛙或像狗。

五台山还有一些新造的­石狮,雕工粗糙,尽管也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只用在局部处理上,整体造型缺少气势,因而产生了不同于古代­的艺术效果。

石狮作为五台山佛教寺­院必不可少的传统建筑­小品,与寺内其他建筑构成造­型和谐的建筑组群,不仅起到了护法辟邪作­用,还为庄严宏伟的建筑增­添了气势,丰富了空间,活跃了建筑序列和建 筑环境的氛围。五台山佛寺的石狮,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威武庄重或活泼­可爱的形象,如此凶猛的百兽之王狮­子在能工巧匠们的艺术­创造下呈现出这般丰富­的姿态,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感到骄­傲自豪。石狮成为祖国大地随处­可见的神兽、灵兽和吉祥安泰物,被中国人民所喜欢崇拜,并成为各族人民的精神­寄托,还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1]《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六),《大正藏》(第 1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年,第 104 页。

[2]《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上),《大正藏》(第 14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年,第 844 页。

[3]《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大正藏》(第 25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年,第 244 页。

[4]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一),《续藏经》(第 1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 569 页。

[5]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年6 月,第 59 页。

[6] 李芝岗《中国石狮雕刻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年 5 月,第 42 页。

 ??  ?? 图一 罗睺寺唐代石狮
图一 罗睺寺唐代石狮
 ??  ?? 图三 金阁寺山门前石狮
图三 金阁寺山门前石狮
 ??  ?? 图二 碧山寺山门前石狮
图二 碧山寺山门前石狮
 ??  ?? 图五 普寿寺山门前石狮
图五 普寿寺山门前石狮
 ??  ?? 图六 佛光寺唐代经幢莲花座­束腰处的石狮
图六 佛光寺唐代经幢莲花座­束腰处的石狮
 ??  ?? 图四 集福寺石狮
图四 集福寺石狮
 ??  ?? 图七 普化寺石狮
图七 普化寺石狮
 ??  ?? 图八 南山寺石狮
图八 南山寺石狮
 ??  ?? 图一茵
塔院寺牌楼后石狮
图一茵 塔院寺牌楼后石狮
 ??  ?? 图九 塔院寺牌楼后石狮
图九 塔院寺牌楼后石狮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