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41]介休文庙与儒家文化

- 岳涛

象在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大晟府铜钟上也有展­示(图一),从画面可知宣德门的平­面呈凹字形,由城门楼、朵楼、两阙构成,通过廊相连,廊下建有城墩;城门居中,门墩上开五个梯形的木­构架城门道;门墩顶上建有木结构城­楼,城楼为单层单檐庑殿顶;城楼两侧有通向朵楼的­斜廊,朵楼也是单层单檐庑殿­顶;阙为三重子母阙,母阙阙楼面阔三间,单层单檐庑殿顶;两子阙面阔各一间,屋顶与母阙相同,可知与文殊殿西壁壁画­中所绘阙的开间数相同。

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中也有对北宋宫城正门­宣德门屋顶形式及色彩­的描绘。《瑞鹤图》绢本设色,画面下方画一组宫殿,上空有飞舞的群鹤。画后有赵佶题记及诗,“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观之。……” [1]因端门是宋、金时期对宫城南面正门­的通称,所以赵佶题记中的端门­就是宣德门。从画中可看出宣德门的­城门楼为单檐庑殿顶,左右有斜廊连接,直通单檐歇山顶的朵楼,朵楼之前又有廊前伸,通向阙楼。因图中屋顶下部被云雾­遮挡,仅能露出屋顶和部分斗­栱。但从图中仍可知北宋宫­殿的门阙还是单檐建筑(图二)。

北宋宣德门的这种建筑­形制对后代都城皇宫城­门的建造产生了影响。如金中都宫城正南门应­天门,就是城门楼下列五门,元大都宫城正南门崇天­门,也是下列五门。宋代楼钥在《北行日录》中记载金中都宫城正南 门应天门的建筑形象是:“(宫城)正门十一间,下列五门,号应天门,左右有行楼,折而南,曲尺垛楼,各三层四垂。”《揽辔录》中记载,“驰道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旧尝名通天,亦开两挟有楼……东西两角楼,每楼次第攒三檐,与挟楼皆极工巧” [2] ;“应天门初名通天门,高八丈,朱五门……四角皆朵楼” [3]。其中“三层”指一母阙两子阙,屋顶是三个逐层叠降的­形象,即“次第攒三檐”,其所在位置是城门平面­东西前伸的南端即“东西两角楼”,东北、西北的拐角处也是两角,上有建筑,因其挟持在面阔十一间­的应天门东西两侧,故称之为“两挟”,此两角和前两角共为“四角”。“垂”即屋檐,“三层四垂”是指三重阙而有四层檐,可知两子阙是单檐,因此母阙定是重檐。由以上三段文字互相印­证可知,金代宫殿正门应天门为­双阙前引式,阙楼为一对三重子母阙,即在阙的外侧紧贴它

加建二重子阙,母阙为重檐。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宫城南门清晰可见,已知它由城墩、城楼、斜廊、朵楼、阙楼构成。它们都建在城墩或城墙­上,总体平面呈“凹”字形,可见北宋宣德门建筑组­合形制的影响(图三)。壁画

137 66

中南门阙楼高 厘米,宽 厘米,上盖重檐十字歇山式屋­顶,楼身透空,屋顶装饰华丽。这些特点,特别是宫阙形象是重檐,和金中都的应天门很相­似,但壁画中阙楼出现了结­构复杂的十字脊形制。从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大晟府铜钟上所绘的宣­德门建筑形象及宋徽宗­所绘的《瑞鹤图》中,我们已知北宋宣德门是­单层单檐庑殿顶,未能印证此法与金代应­天门与北宋宣德门的样­式相似。

明代萧洵《故宫遗录》记元大都宫城正门崇天­门的形象是:“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观旁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其中“十字角楼,高下三级。”是指一母阙两子阙,屋檐逐层叠降呈三级,并且阙楼用十字脊屋顶,这与岩山寺壁画中阙的­形象刚好一致。由此证明了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阙的形象­城门楼用重檐、阙楼用十字脊的形制在­金代就有了,元代是对金 代的继承,同时也证明了这种形制­的门阙是金代的创新。此外,在文殊殿西壁壁画中绘­有大场景的“君臣迎佛”的场面,正是出现在宫城南门。并且王逵将宫城的南门­绘成超大的尺度,体现对皇权的崇拜,对皇帝的诚惶诚恐,壁画中伴随隆重的仪式,尽显皇帝君临天下的威­势。

2016

本文系 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建筑­图景研究》的研究成果。

[1]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232 页。

[2] 范成大《揽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138页。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171 页。垛楼,又称朵楼,有时也可以称之为阙,是阙晚期的另一名称。

 ??  ?? 图三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阙的建筑图像
图三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阙的建筑图像
 ??  ?? 图一 北宋大晟府铜钟上的宣­德门图
图一 北宋大晟府铜钟上的宣­德门图
 ??  ?? 图二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摹本)
图二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摹本)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