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北魏平城明堂建设时间­初探

阴 张春

-

摘 要:北魏明堂在中西文化碰­撞,胡汉文化融合之际建设­完成,给中国礼制文化增添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在拓跋鲜卑贵族精心设­计之下,平城明堂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完成,足以见证它不凡的建设­履历。集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是它显著的特色,也是它耗费建设时日的­一大因素。太和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土木工程建设增多,减缓了明堂建设的步伐。除了现实客观原因,孝文帝与冯太后的政治­关系也直接影响明堂建­设的工期,明堂建设时间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孝文帝与冯太­后抢夺政权的险恶复杂­斗争,也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北魏 平城明堂 建设 时间

明堂作为皇家的礼制性­建筑,自然会受到上层统治者­的青睐,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贵族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亟待需要宣示自己正统­的秩序和最高皇权的神­授。太和年间,北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给平城­明堂的营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当时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城,在中西文化、胡汉文化交流碰撞的氛­围中,平城明堂在太和十年(486

年)开启了漫漫建设之路,直到太和十五年(491 年)建设完成。1995

年北魏明堂遗址在配合­基本建设时被发现,并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初步探明了建筑布局和­覆盖范围,是一座集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的宏伟壮­观的建筑。

20和方位,进而确定北魏平城为周 里,左稷右社,九衢通达,80 32

坊棋盘式格局;外郭周回 里,内约50

坊。东郭跨如浑水,依东岸而筑。宫城置郭城北,

130东西堂体制,依汉平城故址重建。城郭合计坊,京城宫殿楼堂、寺观苑圃、明堂、辟雍、灵台、双阙、浮屠、御路等,布局恢弘壮丽,绘制出一幅全新

4 5

的立体的公元 至 世纪的魏都平城的蓝图。如何将这一“蓝图”得以一一印证,这将是几代平城遗址考­古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SSKLZDKT20­19193

基金(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北魏平城明堂研究”。

参考文献

1. [北齐]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年。

2. [北魏] 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中华书

一、北魏平城明堂建设时间­长达六年

明堂作为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敬老养老的地方,历来备受皇家重视,这么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建设也比较繁杂,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平城明堂在太和十年(486

年)下诏开始建设, 491

直至太和十五年( 年)营建完成,历时六年。《魏书》卷七下《高祖纪》:“十年春正月癸亥朔,…九月辛卯,诏起明堂、辟雍” [1] ,又载:“十五年春正月丁卯,…明堂、太庙成。” [2]平城明堂,不是一气呵成毫无坎坷­而顺利建设完成的,自然也有它建设的心路­历程,它不平凡的建设经历,不仅与它

局,2013 年。

3. [梁]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年。

4. [汉] 郑玄注,[唐] 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编,张志忠主编《大同考古资料汇编》,文物出版社,2018 年。6.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7. 大同市博物馆编,王利民主编《博古钩沉———大同市博物馆学术论文­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年。8.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 年。9. 张一兵《明堂制度源流考》,人民出版社,2007 年。10. 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考古》1966 年第 1 期。

(作者工作单位:张伟莉,中国雕塑博物馆;韩生存,大同市博物馆)

庞大的规模有关系,而且与大和年间大兴土­木工程脱不了干系。(一)平城明堂庞大的规模影­响建设周期众所周知,工程规模是影响工程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和年间,北魏平城明堂修建也不­例外,它恢弘壮丽的规模、巨大的工程量,繁杂的工序,影响了修建明堂的周期­长短。虽然我们无法精确估算­明堂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存­有限的史料和考古发掘­成果,来了解北魏平城明堂的­大概规模。

现存北魏明堂遗址,史料记载唐开元年间还­在其上修建过孝文帝祠­堂,近现代日军侵华时,还改修过飞机场,破坏严重,庆幸的是遗址没有被完

1995 年、1996 年、2015全损坏,经过 年考古工作者的三次发­掘,让我们对平城明堂规模­有了初浅的认识。“整个明堂遗址的外部为­一个巨大的环形

289耀294水渠。环形水渠的外缘直径约­为 米,环形水渠以内的陆地中­央,地表下有一个正方形的­夯

2 42

土台,厚 米多,边长 米。其余四个夯土台的东、西两边与中间夯土台的­方向一致。” [3]从这些简单的数字罗列,可以窥见明堂建筑遗址­的大体形貌,在北魏明堂遗址中已经­发现了五个比较大的夯­土台,规模可想而知,至于是否还有别的大型­建筑,还有待考古验证。如此大的夯土台,至少它上面的建筑体也­很庞大,这一点从遗址出土的建­筑

56耀57构件可以得­到验证。“板瓦长度为 厘米,前

41 38 2.5耀3

宽 厘米,后宽 厘米,厚约为 厘米;筒瓦

56耀57 16.5耀17 2.5耀3一般长 厘米,宽 厘米,厚 厘

3 1耀1.5 70米,唇长 厘米,厚 厘米;兽门石墩全长

28 26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与文成文明太皇太后使­用的虎头门石墩造型基­本一致。” [4]大型的建筑构件造就了­大型的建筑,现存北魏遗址陈列馆也­保存有很多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建筑构件形体之大,数量之多,在已知的明堂中是无法­比拟的。

考古发现给我们了解平­城明堂的规模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信息,但其规模还远不止此。《水经注》卷十三《氵纍水》载“:

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5]郦道元详细描述了平城­明堂的形制规模,不止有明堂,有灵台,还有辟雍,这种三位一体的建筑体­制,开创了明堂修建的先河。王银田先生对此也有论­述:“灵台与明堂本是功用

,北魏完全不同的两种建­筑,且各代多不建于一处平­城明堂与灵台建在一起­的作法,极可能是独有的。” [6]灵台、辟雍本身的规模也很宏­伟,更别说三者合为一体,明堂的规模可想而知会­更壮观。《魏书》卷四十一《源贺传》载:“…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 [7]既然平城明堂参照两汉­模式,估计明堂中心建筑的规­模也和两汉明堂的规

1974模差不多,至于灵台的规模我们可­以对比 年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的发掘成果,作一个详细的了解。“灵台范围约为四万四千­平方米(圆圆园伊圆园园 源员米)。现存的夯土台南北残长­约 米余,

猿员 愿

东西残长约 米余,残高约 米余。台顶已塌毁

员援苑 愿援缘成一椭圆形平面,南北长 米,东西宽 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平台上均有建筑遗迹。” [8]另外还有辟雍,人们众说纷纭。王银田先生认为辟雍只­是明堂建筑中的一部分­附属性建筑,一种象

[9],但是笔者通过史料和征­性建筑,一圈环形水渠考古发掘­报告查验,发现汉代以后有很多独­立的辟雍建筑,如汉魏洛阳城辟雍、北京国子监辟雍等都是­独立于明堂之外的建筑,北魏平城明堂辟雍是独­立的建筑还是就是一圈­水渠,还需进一步的考证。但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得­知,平城明堂是集明堂、灵台、辟雍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体量庞大,规模宏伟。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对北­魏平城明堂的遗址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充分验­证了北魏平城明堂是一­组有大型建筑构件建设­而成的规模比较宏大的­建筑群,有明堂、辟雍、灵台、四门等建筑,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是历史上少有的集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工程量巨大,且工序繁杂。北魏平城明堂建设旷日­持久,与它庞大的规模息息相­关。

(二)大型工程建设影响明堂­建设工期太和年间大兴­土木建设,工程量比较大,项目比较集中,耗资也不少,北魏平城明堂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工程,这个时期人力物力财力­分配问题,是影响明堂建设工期主­要因素。《魏书》卷七《高祖纪》:太和十二年“秋七月己丑,…丁酉,起宣文堂、经武殿。…闰月甲子,帝观筑圆丘于南郊” [10] ;太和

十三年“…立孔子庙于京师” [11] ;太和十五年“秋七月乙丑,谒永固陵,规建寿陵” [12]。除了修建明堂之外,还有文堂殿、经武殿、圆丘、方山陵区,以及云冈石窟等。太和年间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体也就是方山永固­陵和云冈石窟,从现存两个遗址的情况­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太和­年间工程量的繁多。方山永固陵整个陵区包­括永固陵、万年堂、永固石室、思远佛寺、鉴玄殿等,是文成文明太后冯氏的­墓

124 117地。现存封土东西长 米,南北长 米,高达22.87

米,《水经注》卷十三《灅水》“…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 [13]整个陵区位于方山之上,工程建设难度以及工程­量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云冈石窟的建­设,从现存石窟的工程量来­看应该是这些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大部分石窟应该是孝文­帝时期建设的。《魏书》卷六《显祖纪》:“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魏书》卷七[14]《高祖纪》:“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大赦,改元延兴元年。” [15]因献文帝在位仅有六年,就退居二线,让位于孝文帝,所以这些洞窟大多数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以上诸多非常宏伟壮观­的工程在太和年间施工,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大,不可想象,明堂建设耗时之长,不可“一年便就”,与当时社会大规模地大­兴土木有关。

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让­我们对明堂规模有了基­本的了解,集明堂、辟雍、灵台等为一体庞大的规­模,造成修建工期之长,太和年间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等诸多皇家­大型工程的开工建设,轻重缓急之分,人力物力财力分配也影­响明堂的建设工期,历经六年时间完成平城­明堂的建设,与当时实际情况相符。

二、北魏平城明堂分两个时­间段建设

平城明堂分两个时间段­建设,太和十年(486

491年)九月到太和十五年( 年)四月开始基础建设,四门等明堂主体建筑以­外的工程,进展缓慢,不受重视,从太和十五年(491

年)四月到太和十五年(491

年)十月,集中力量建设完成明堂­主体建筑工程。《魏书》卷七《高祖纪》:“十五年春正月丁卯, …夏四月癸亥,…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冬十月

庚寅,…是月,明堂、太庙成。” [16]又一次下诏建设明堂,虽全是孝文帝所为,其实背后各有蹊跷,是孝文帝与冯太后政治­斗争的结果,明堂建设的曲折经历,从这也可看出很多端倪。长达六年建设完成的明­堂,仅仅在建设七个月后明­堂就可以投入使用,那么这次建设应该不是­明堂的全部工程,而是剩余的部分工程建­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宏既经古洛,…思遵先旨,敕造明堂之样。卿所制体含六合,事越中古,理圆义备,可轨之千载。信是应世之材,先固之器也。群臣瞻见模样,莫不佥然欲速造,朕以寡昧,亦思造盛礼。卿可即于今岁停宫城之­作,营建此构。兴皇代之奇制,远成先志,近副朕怀。” [17]孝文帝对明堂之样的赞­赏溢于言表,即刻修建说明对明堂模­型的高度认同,经过考察论证已经设计­出来的明堂模型,应该是明堂的主体建筑,上文仅仅七个月建设完­成的工程,应该是孝文帝罢停所有­正在兴建的工程,集中营建的明堂主体建­筑工程。《魏书》卷二十七《穆崇传》: “…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若仍岁频兴,恐民力凋弊。且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得逾年,小康百姓。” [18]大臣穆崇的建议,又一次印证,建设一年完成的是明堂­的主体建筑。孝文帝集中几个月的力­量建设明堂主体建筑,根据考古发现除了主体­建筑还有四门、辟雍等其他工程,那么其余的这些应该是­在太和十五年四月之前­就基本建设完成了。

平城明堂建设分两个时­间段建设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因为按照北魏太和年间­的国力,平城明堂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完成,不用六年时间也不用分­段建设。那么说明除了这些现实­客观的因素,当时政治因素也是影响­平城明堂建设时间的主­要原因,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斗争­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政治­矛盾,也是影响明堂分段建设­的直接原因。《魏书》卷七《高祖纪》载:“十有四年春正月乙丑,…九月癸丑,太皇太后冯氏崩。” [19]太和十四年冯太后逝世­后,紧接着太和十五年平城­明堂就开工完成建设,这不是巧合,这是政治斗争造成的结­果。冯太后临朝称制,在朝堂上占有绝对的主­导优势,有些工程应该是优先建­设的,例如思远佛寺、方山永固陵等,思远佛寺是冯太后怀念­家乡北燕而建立起来的­寺庙,方山永固陵是她的陵寝,冯太后已到暮年,方山永固陵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优先建设无可厚非,冯太后对明堂的建设

不上心,工期自然就拖后了。孝文帝当时并未实际亲­政,谨慎恭顺,事事禀于太后,工程建设没有主导权,只能积极参与,至冯太后死后才逐步恢­复了皇帝的政治权力,根据自己的意愿集中力­量建设平城明堂,双方在北魏上层的统治­权决定了明堂修建时间­的长短。

北魏平城明堂工期拖后,与它特殊的礼仪功能“昭穆次序”也有很大的关系。《魏书》卷七下《高祖纪》载“:

己未,宗祀显祖献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20]又载:“九月甲寅朔,大序昭穆于明堂,祀文明太皇太后于玄室。” [21]史学界普遍认为孝文帝­父亲献文帝之死与冯太­后脱不了干系,献文帝暴毙是冯太后鸩­毒而为。许孝堂先生也认同这一­观点,孝文帝在冯太后在世时,若明堂建设完工, “昭穆次序”势必无法进行,不可能将父亲献文帝的­牌位请入明堂,只有在冯太后死后才能­完成这一意愿,因孝文帝刚刚执掌朝政­大权,为了内部稳定,平衡冯太后逝世后的势­力,不得已把冯太后牌位也­请入明堂玄室[22]。

三、小 结

北魏历经几代统治者的­开疆拓土、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到太和年间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强大的国力为北魏统治­者大兴土木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明堂、方山永固陵、云冈石窟同时在太和年­间开工建设,工期自然会受到影响。平城明堂本身的气势磅­礴、设计精巧,集明堂、灵台、辟雍三位一体的丰富内­容,独特的风格和繁琐的工­序更加影响了建设的工­期,历经六年完工,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平城明堂社会价值­的体现。

规模只是建设时间的客­观原因,平城明堂分两个时间段­建设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孝文帝与冯太后两­大政治集团的残酷斗争­导致的。明堂第一阶段的建设也­是孝文帝当时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处于弱势,没有话语权,雄心壮志在冯太后施压­下难以有所抱负,无奈而且无助,所以明堂建设进展不顺­利,直至冯太后死后,朝政大权逐步恢复到孝­文帝手中,明堂建设也出现了转机,孝文帝终于按照自己意­愿,完成了明堂建设,他的忍耐和坚持得到了­回报。也正是这种忍耐,让我们能领略北魏王朝­明堂的风光。平城明堂建设时间的背­后演绎着许多关于孝文­帝与冯太后的故事,也揭示着当时社会冷酷­的政治背景。可惜,北魏平城明堂仅仅使用­三年,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之后由于六镇起义,战乱纷飞,毁于兵火。

SSKLZDKT20­19193

基金(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北魏平城明堂研究”。

[1][2][7][10][11][12][14][15][16][18][19][20][21]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年。

[3] 王银田、曹臣明、韩生存《山西大同市北魏平城明­堂遗址 1995 年的发掘》,《考古》2001 年第 3 期。

[4] 刘俊喜《北魏平城明堂》,《文物世界》2000 年第 1期。

[5][13] [北魏] 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中华书局,2013 年。

[6][9] 王银田《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 年第 1 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考古》1978 年第 1 期。

[17] [梁]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年。

[22] 许孝堂、汪浩《从崇光宫宫名变迁透析­献文帝的境遇》,《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年第 5 期。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