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大同县清代民居的特点­与装饰艺术

阴 王利霞

-

摘 要:大同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合院式为主的­民居建筑,而这种类型的建筑历经­岁月铅华,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形态。笔者根据大同地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并经过实地考察,以大同县现存清代民居­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清代民居现状、空间布局形态、装饰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大同县 清代民居 建筑 装饰艺术

古代民居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的­足迹中就有了最初的民­居形态,这时期的居住环境以简­易的茅屋和洞穴为主。山西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经千余年繁衍生息,该地区的民居逐渐形成­了以合院式为特色的居­住环境。然由于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的影响,山西各地的民居形态各­异,如晋南地区以传统堡寨­聚落为特色,晋北则以合院式的民居­建筑为主,而这种类型的建筑历经­岁月铅华,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根据大同地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以及实地考察,本文以大同县现存清代­民居为研究对象,从该

名称

后铺白氏民宅

三十里铺韩氏民宅

塔儿村丁氏民宅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位置

大同县周士庄镇后铺

村东部

大同县周士庄镇三十

里铺村中部

大同县巨乐乡塔儿村

东部

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子­头村中缸坊巷西侧

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子­头村中缸坊巷东侧

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子­头村中东西大街东

部北侧

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

子头村中

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

子头村中

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

子头村西

大同县现存清代民居概­况

布局

地区清代民居现状、空间布局形态、装饰特色等方面分析,以期为研究晋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同县清代民居现状

根据大同地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

21查结果显示,大同县现存清代民居有 处,其中以许堡乡肖家窑子­头村的肖氏宅院与杜庄­乡落

17阵营村的吕氏民居­为主,两者共 处之多,其余4

处分布较为散落。为方便研究,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及实­地考察,将大同县现存的清代民­居整理如下。

一进四合院布局

一进四合院布局

二进四合院布局

一进四合院布局

两处一进四合院,

东西并列

一进四合院布局

二进四合院布局

一进四合院布局

一进四合院布局

现存状况

现存门楼、正房、东厢房

现存正房

现存房屋 栋,门楼 座

现存正房、大门、照壁、东西厢房

现存大门,东院门楼、正房、东西厢房,西院门楼、

南房、正房、东西厢房

现存大门、南房、正房、东西厢房

现存过厅、正房、前院西厢房

现存正房、东西厢房、南房

现存西正房

续表

肖家窑子头 号民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落阵营 号民居

东坪 号民宅大同县许堡乡肖­家窑

子头村西

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

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

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

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

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

村中

大同县瓜园乡东坪村

东部

二进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布局

二进四合院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布局

二进四合院带东跨

院格局

四合院布局

一进四合院布局

1.

民居的空间结构分析大­同县的清代民居建筑形­制,不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室­内外装饰,都与晋北其他地区的民­居风格类似,一般是由大门、正房、东西厢房、南房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基本建筑模式。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聚落形式,反映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秩序以及地位尊卑­的社会形态。大同县的四合院形制大­同小异,一般以院落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之间相互独立,再以围墙连接封堵。就四合院而言,大同县现存的民居大约­有三种空间布局形式。首先是一进四合院,这种类型的四合院一般­作为独立的庭院使用,正房通常为三间或五间,东西厢房三间,南房两间或三

5

间,如肖家窑子头村 号民宅,正房为土券窑洞式房屋,立面包砖,另有东西厢房,均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屋顶为典型的单坡硬山­顶。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民居形制是­以一个庭院为中心,正房为尊,东西厢房、南房依次组成的建筑形­态(图一)。其次是二进四合院,由过厅、前院、后院等建筑组成。过厅是进入前院的建筑,一般为五间。前院、后院分别建有正房、东西厢房、南房,前后院各有独立的

4

院落。肖家窑子头村 号民宅是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布局,过厅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卷棚顶。正房面

18.8

宽 米,是土券窑房,立面包砖,隔扇门。前院西厢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坡硬山顶。该处民居正房结构稳定、保存完好,为研究清代民居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可惜的是,现存建筑只有过厅、正房、前院西厢房,其他均已残损或消失。最后为

9四合院带跨院的布局,如落阵营 号民居,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带­东跨院格局,前院两侧东西厢房各三­间,过厅三间,后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在后院东南角留有小门,可以直达东偏院,东院地势相对较低,置有大门,原建有正房数间,后坍塌。

总体而言,大同县清代民居继承晋­北地区常见的合院式聚­落特点,要么以单个的一进四合­院组成,要么以多个院落或带跨­院的形式出现。通常由一定规模数量的­院落连接就会形成聚落­群,而这种聚落建筑群一般­归同一姓氏拥有,比如落阵营的吕家大院、肖家窑子头村的肖家大­院。然而与晋中地区的乔家­大院或王家大院不同的­是,大同县的院落建筑群似­乎并没有形成复杂的组­织和连接通道。有的院落相互独立,只是以巷道相互连

1 2接,如肖家窑子头村 号民宅与 号民宅,两个院落便是相互独立­的四合院,沟通二者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乡村小道,这种形式的院落在大同­县清代民居中较为常见。对于二进四合院,甚至带跨院的院落来说,通常两个院落之间以门­或者走廊连接,这种院落群一般为一个­家庭两代或三代居住,但这种院落构成方式并­不是大同县民居的主流­方式。

2.

建筑元素组成分析大同­县的清代民居一般采用­传统的梁架结构模式,以木材为承重的主要结­构,砖作填充结构材料。木结构立柱是支撑房屋­的重要构造,然后通过立柱将重量传­输至地面,而柱子之间则一般用墙­体围起,向阳的立柱之间开设成­排的窗和门。由此可见,大同县清代民居的建筑­一般由屋顶、墙体、窗户、门等要素组成。

通过实地查证,该地区清代民居的屋顶­一般多采用双坡硬山顶­的形式,另外也有少量的卷棚、单坡硬山顶以及窑洞房­屋式样的平顶,这种类型的屋顶与现在­当地民居的屋顶较为相­似。究其原因,大同县位于雁北边塞地­区,风沙较多,冬季寒冷,双坡硬山顶对于北方寒­流、风沙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外,大同县所有的清代民居­的门窗一般都是在内墙­开设,比如肖氏聚落群的正房­都是南向开设窗户,外墙处不开窗,而面对的整个四合院建­筑立面也基本上是由门­窗组成。也就是说,与正房配套的东、西、南厢房的门窗要与正房­形成一定的配合形态。这种布局与当地的气候­环境、传统习俗有关。首先,雁北地区气候寒冷,向阳大面积开设窗户,可以接收更为充足的阳­光,从而加强了屋内的采光­度,既满足了屋主所需的生­存环境,又对整个木构建筑起到­了一定的防潮防蛀的作­用。其次,传统四合院一般是一个­家族两代甚至三代居住­的院落,诸如上述的门窗设计除­了考虑美观之外,在联络家庭成员情感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大同县民居中的窗一般­都采用隔扇窗。隔扇窗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门窗形式,一般安装在上下槛之间,在两柱的间隔处横列三­到六扇窗户,可以随时开启和关闭。

从大同县现存传统民居­分析,房屋的门基本上有两种,一种为隔扇门,通常为六扇或四扇,采光部分用木格组成不­同的花纹,再用贴纸作装饰,其余皆为实心裙板。另一种为木门,一般为实心板,装饰雕刻较为简单。就宅院门而言,该地区的房屋一般都采­用屋宇式大门,可分两种,一为完全

3独立的单体建筑式的­门屋,如落阵营 号民居,二是将倒座的当心间作­为门。此外,牌楼以及砖雕也是大同­县清代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元素。尤其是落阵营建筑群的­砖雕艺术特征鲜明、雕刻内容丰富,是研究清代砖雕艺术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大同县民居的装饰艺术

大同县清代民居的建筑­装饰主要以砖雕的成就­最高,是山西民居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其次为木雕、石雕以及壁画等。砖雕主要以吕氏家族建­筑群与肖氏家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这里的砖雕数量较为集­中且保存相对完整,风格造型上既庄重大方­又朴素典雅,富含古典传统建筑、美学艺术、人文历史之精髓,工艺技术上构思精巧细­腻、线条流畅自然,表现手法上物象生动而­富于变化之感,景物层次分明而饱含灵­动之气,是大同地区清代民居砖­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是研究山西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如图二所示,门楼上雕刻人物、莲瓣以及花卉纹等,雕工精致,保存完好。该地区的砖雕主要装饰­在门楼、

照壁、山墙以及屋顶的各种脊­兽之上,其中尤以山墙与照壁上­的砖雕最为突出。

在传统民居中,以硬山屋顶为界,两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墙,而东西二墙的立面看起­来像两个小山尖,故称之为“山墙”,在这个显耀的“外墙”面一般都有风格多样的­砖雕出现,从而使山墙看起

1来更加美观别致。如落阵营 号院正房的山墙,前后两个坡的交接处形­成了一个人字形,人字形的交接处以瓦当­和雕饰形成装饰效果,下方再用砖砌出“悬鱼”的雕花造型,整体层次分明,极具美感。

照壁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部分,是四合院民居中常见的­建筑,风水学上讲究导气转运,气不能直接冲向客厅或­者卧室,否则不吉,而避免气冲的方法就是­在大门前或后置一堵墙,以此起到遮蔽视线、抵挡寒气的作用。就组成结构而言,照壁一般由壁顶、壁身、壁座组成。壁顶有歇山、悬山、硬山等多种形式,大同县民居的照壁壁顶­以硬山顶多见,作用与房屋屋顶的用途­基本相似,一般有伸出的檐口以保­护壁身;壁身是照壁的主体部分,也是主要的装饰部位;壁座是整体照壁的基座,多采用须弥座。就装饰而言,一般在壁身处都雕有内­容丰富、饱含哲理、寓意吉祥的装饰内容。如落阵营吕氏院落中的“桃园三结义图”,浮雕的松树下,雕刻了神态各异的刘备、关羽、张飞,表现了主人重视友谊、讲究信用的含义;“喜报三元图”,雕刻了两名仆人、三名书生坐在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下等待大考张­榜的情景,画面上的人物图像、梧桐树以及喜鹊等均为­烧制而成的立体图案,形象生动,雕刻细腻,反映了吕家崇尚读书仕­进、重视功名教育的美好愿­望;“瑞兽灵禽图”(图三),雕刻了苍松、瑞兽、灵禽等,景物顾盼错落,极富动感,表达了主人福寿安康、祥和安宁的愿望。此外还有寓意吉祥的“鹤鹿同春图”照壁以及“福”字照壁等。

石雕是大同县民居中的­又一重要的装饰构件,石材因其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外观挺拔的特性,常常被用作建筑中防潮­或需要受力的构件,如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以及用作装饰的石碑、石狮、华表等,而柱础、抱鼓石和拴马石是大同­县清代民居中常见石雕­物件,雕刻内容丰富,画面有花卉、人物、动物等,极富立体感。柱础是我国古建筑构件­之一,用于檐柱、中柱、山柱的底端与台基之间。北魏时期的柱础一般雕­刻莲瓣、忍冬等纹饰,到清代纹饰简化,崇尚朴素,一般都是由简约的线条­构成。抱鼓石多位于四合院宅­门入口两侧,形似圆鼓,呈抱鼓形态托于石座之­上,故称之为抱鼓石,其结构主要由上部的圆­鼓子和下部的须弥座组­成,鼓子上雕刻一圈鼓钉,鼓面中间饰团花或人物­纹饰,整体形象精美。

此外,还有木雕,不过与砖雕和石雕相比,大同县民居现存的木雕­并不出彩,主要体现在小木作的装­修部位,比如梁架、门窗、门楣、窗格等处,装饰纹样有象征清雅高­洁的梅、兰、松、竹等花卉纹饰,表示富贵吉祥的福、禄、寿、喜,以及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山水人物与飞禽­走兽。据调查,在大同县的民居中还出­现了壁画装饰,其中以吕家大院的壁画­艺术水准为最,该画以风景与人物为主,绘山峰、松柏、河流、人物、禽鸟等,既表现了

32 (下转第 页)

山西大同,作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错带之一,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融合的文化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民居也不例外。与山西南部地区的堡寨­聚落建筑文化相比,大同则以合院式的民居­建筑为主。而且,探讨大同民居的地方特­色也是认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它承载着大同的文化形­态。因此,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大同地区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报告以­及实地考察,本文以左云县现存清代­民居为例,从该县所存清代民居的­现状、建筑特色、装饰风格等方面入手,得出相关结论,为研究保护大同传统建­筑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更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使得有识之士关注并继­续研究大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左云县的环境特性和历­史沿革

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形­态大都是在独特的环境­特性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推动下慢慢形成的,所以了解一个地方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传统­的民居形态。

左云县位于山西最北部,地处塞北高原,境内地势复杂,起伏较大,是山西省平均海拔较高­的地

2013.4区之一。西北部的五路山最高,海拔 米;最

1020

低处海拔为 米,位于十里河流域,在左云县与大同市平城­区交界处。全境四面多山,中部为丘

 ??  ?? 8
图三 落阵营 号民居照壁
8 图三 落阵营 号民居照壁
 ??  ?? 6
图二 落阵营 号民居匾额
6 图二 落阵营 号民居匾额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