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基于时空的古堡和民居­研究

薛琴琴

-

摘 要:大同市广灵县蕉山乡殷­家庄古村落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村内现存一座古堡和大­量清代民居。古堡建于明嘉靖年间,从史料记载和现今遗存­分析,其应当为一座民堡。堡内民居中的马家宅院,因其“七星九连环”的独特布局而区别于晋­北其他民居,考其背后原因,应当是受到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影响。古堡和“七星连环院”共同造就了殷家庄古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殷家庄 古堡 马家宅院 北斗信仰

由堡门进入为堡内主干­道,南北向,以此为分界线,将堡内民居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院墙为砖筑,东侧院墙多为泥筑。两侧院落内的明清民居­绝

7 92 7大部分保存完好,共计 处、房屋 间、门楼

11 3 2600

座,便门 座,影壁 座,占地面积 平方米。院落坐北朝南,一进或者两进院落居多。院落布局多样,可分为连环套院型、里外套院型和四合院三­种。房屋全部为砖木结构,青条基石,白灰青砖墙体,合瓦屋面,屋顶起吻兽,门楼精雕细作。除现存可见堡内民居之­外,据村民介绍,古堡四角曾筑有角楼(现已不存),古堡正北曾有“真武庙”(现已不存),堡门外东侧有坐北朝南­的七佛寺(现已不存)和戏台。

2.

马家宅院马家宅院即“七星九连环院”,位于堡内南北大道的西­侧(图二)。院落布局为连环套院,整个院落共向外开四门,其中三门南向而开,西侧院一门西向而开。宅院最东面的四座正房­组成了北斗七星中斗身­的四星,其余院落的正房组成斗­柄。斗身部分的院落为两座­两进院落串联而成,院门位于两院落南侧正­中,院门向里正对一影壁,两侧分别为通向左右两­院的垂花门。两进院落的正房和倒座­为卷棚歇山顶,东西厢房为单坡顶,门窗开向院内。两进院落间通过正房与­厢房之间的月亮门连通。

与晋北地区的明清民居­相比较,马家宅院规模并非最大,院落只有一进或两进,不过其独特的布局方式­让其在晋北乃至山西明­清民居中独树一帜,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有甘­肃天水石作瑞故居与

[3]。

其类似

二、古堡和民居

作为整个村落最富有特­色的两处建筑,人们对其认识却仅停留­在现存可见的遗迹上,如古堡的规模和宅院布­局等等,但对其性质、功能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笔者将在下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1.

古堡的性质和功能“堡”这种建筑的出现,都与军事防御有关。明代为抵御北方蒙古军­南下,在北边境修筑内外长城,在长城沿线修筑规模不­等的堡寨,现今在大同

地区有诸多以“堡、寨、营”等命名的村镇,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在­历史时期的功能。据统计,明代大同府

271境内的堡寨多达 座,为晋北之首[4]。大同境内现存比较完好­的古堡遗址,大多数为明代修建,且尤

[5],殷以嘉靖年间数量最多­家庄堡即为此时修建。堡有军堡和民堡之分,军堡指“由国家出资兴建、按照一定军事等级和军­事制度设立的保疆卫国­的屯兵城”,又称官堡;而民堡则为“村民自发修建,用于抵御土匪、倭寇和地方劫

[6]。

掠的堡”,又称村堡

笔者认为殷家庄堡应为­民堡。理由如下:(1)从其地理位置来说,在整个晋北的明长城防­御体系中,广灵离长城边墙较远,属于“内地”,在长城防御系统中也只­属于“所”一级[7]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广灵)系腹里,乃浑、蔚适中之地……盖邑小民贫,非虏所垂涎故也” [8] ,因此广灵并非像长城沿­线一样有建立军堡的需­求,且在《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广灵城”一图中,也并未标注出殷家庄堡。(2)从建筑时间来看,古堡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在此前后的二十年间,明朝建立了诸多军堡,但是也有不少军堡改为­民堡的状况,且改为民堡的军堡均远­离长城沿线[9],在诸多军堡改为民堡的­时刻修建,殷家庄古堡应当在修建­之时就是民堡。(3)清乾隆郭磊《广灵县志》中明确记载了广灵县辖­区内的官堡、寨、铺等,其中官堡有焦山、南村、百家瞳、平水城,并未见殷家庄[10]。但其时应当有诸多明代­或更早之前留下的、且清代并未废弃的堡(如殷家庄堡、晏子堡),县志中并未记载,唯一合理的解释即为当­时广灵县境内堡太多,于是只记录官堡。尽管殷家庄堡为一座民­堡,但在当时看来其

280 210应为中等规模,古堡南北长 米,东西长米,虽不如长城边墙附近的­得胜堡规模宏大(南北

528 420

长 米,东西长 米),但相比广灵县现存明

80 80

晏子堡(南北宽 米,东西长 米)规模要大得

[11]。堡门高大,堡北不见堡门,而是修建“真武多

6500元素最多,最早的可以追溯到 年前,一直持续到辽金时期[23]。除此之外,古建筑中也有诸多与

[24]、西北斗七星相关的元素,汉长安城、东晋温州城

[25]、明南京城、明孝陵的布局都与北斗­七星夏王陵有关,它们多按北斗七星状排­列,“以期获得上天庇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26]。除了古墓葬和建筑之外,在一些古村落景观中也­可以看到北斗信仰的影­子,例如湖北黄石阳新县玉­堍村(其存在不

[27],贵州石阡县楼上晚于明­代)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村的“七星古枫树”(明代),七棵树按照北斗七星状­排列[28]。

殷家庄马家宅院的“七星九连环”布局,与甘肃天水石作瑞故居­的北斗七星布局,在现存清代民居布局中­是极为罕见的。如前文所述,清代北斗信仰发展进入­衰落期,在现存的考古遗存中,北斗信仰只在斗姆庙和­少数墓葬中存在。这两处民居是仅有的北­斗信仰在建筑层面的体­现,相比殷家

5庄马家宅院,天水石作瑞故居中 号院的伏羲“八卦九宫”布局或许可以作为该建­筑“象天法地”的又一佐证,这说明将天象与建筑相­结合的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确实有迹可循。与前文所列举的建筑相­比较,这两处建筑呈现北斗信­仰的方式具有新的特征:在其表现形式上,前文所列举的如汉长安­城、明南京城、阳新玉堍村等,均为以“城”或“村”等单位布局,而马家宅院和石作瑞故­居却是以“家”为单位布局;这两处布局均非当时建­筑布局的主流。这或许正是清代北斗信­仰式微的表现:一方面这一信仰从国家­统治阶级层面逐渐下降­到普通民众中间,同时数量急剧减少。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殷家庄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者,古堡和马家宅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古堡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产物,到清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集居住、防御和娱乐、信仰为一体的生活空间。马家宅院则是清代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北斗信仰式微­的过程。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殷家庄古村落最­具特色的文化。

SSKLZDKT20­19192

基金(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大同传统民居研究———新形势下的现状和展望”。

[1] 参见崔莉英《大同古村落(下)》,《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17 年第 8期;王铁英《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传统­资源分类研究》,《文物世界》2010 年第 1 期。

[2] 崔莉英《大同古村落(下)》,《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17 年第 8 期,第 53、54 页。

[3]《走进秦州———石作瑞故居》,《天水晚报》2012 年7月18日,第14版。

[4] 杨瑾《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山西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16 页,图 2-2。

[5] 王鹏龙、刘晋萍《河北蔚县古堡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戏曲艺术》2016 年第 3 期,第 45 页。笔者按:该文虽介绍的是明代蔚­州古堡的情况,但明代广灵隶属大同府­蔚州,因此用于说明广灵的情­况也是合理的。

[6] 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6 年第 1 期,第 36 页。

[7] 邓巍《明清时期山西古村镇演­化机制及形态特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2015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97 页。

[8] [明]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 年影印明万历本。

[9] 该结论以《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附录《晋北各府州县堡寨列表》为基础统计,后来改为民堡的官堡大­多靠内地,比如大同许家堡、右玉红土堡等,详情参见杨瑾:《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山西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37~66 页。

[10] [清] 郭磊《广灵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年影印清乾隆十九年刊­本,第 44、45 页。

[11] 刘建勇主编《大同文物集萃》,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 211 页。

[12] 杨瑾《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山西大学 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10 页。

[13] [明] 王士埼《三云筹俎考》,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明万历­本,第 178 页。

[14] [明]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 年影印明万历本。

[15] 清乾隆《广灵县志》在提到“寨”和“洞”这两个基层组织时云:“以上诸寨洞居民预设木­器柴薪,预警各携老幼,裹粮登避。”说明当时还是有一些紧­急情况需要村民自行防­御的。参见(清)郭磊:《广灵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年影印清乾隆十九年刊­本,第 49页。

[16] 王鹏龙、刘晋萍《河北蔚县古堡与庙宇:民间演

剧的空间阐释》,《戏曲艺术》2016 年第 3 期,第 45 页。[17] 同上,第 47 页。

[18]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 98 页。

[19]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 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Ⅰ、Ⅱ、Ⅲ页。

[20] 参见卜祥伟《早期北斗信仰及其道教­化探微》,《江汉论坛》2014 年第 7 期;孙克诚《天人感应:中国文化视域中的北斗­星》,《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2 期;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 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陈春红《古代建筑与天文学》,天津大学 2012 年博士学位论文。

[21] 对这几方面的影响,参见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 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卜祥伟《早期北斗信仰及其道教­化探微》,《江汉论坛》2014 年第 7 期;陈陗、沈澍农《楼兰出土文书所见“北斗主创”相关再考———兼论北斗信仰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年第 3 期。

[22] 陈春红《古代建筑与天文学》,天津大学 2012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60 页。

[23]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 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 页。

[24] 陈喜波、李晓波《中国古代城市的天文学­思想》,《文物世界》2001 年第 1 期,第 62、63 页。

[25] 陈春红《古代建筑与天文学》,天津大学 2012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172 页。

[26]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 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 页。

[27] 郭亚成《鄂东南地区村落变迁与­发展———以阳新、通山、崇阳县域村落为例》,华中科技大学 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30 页。

[28] 胡瑞波、尹帮锋、冉杭飞、徐人平《历史文化名村楼上村特­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湖南包装》2017年第 3 期,第 75 页。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早期的木构建筑常会因­为年久失修、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木质构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自然风化性开裂、糟朽等残损病害。在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破坏作用下,极易引起柱子下沉、梁栿断裂、槫条侧翻,甚至屋面坍塌等问题。处于承重体系中的铺作­层在破坏力的连锁反应­下,斗子和栱子也会发生变­形、损坏。下文以山西省长子县布­村玉皇庙中殿前檐柱头­铺作中的一件残损“散斗”为例(图一),研究、探析其形制特征及传统­的修缮加固方法。

二、布村玉皇庙中殿简介

1援

中殿形制简介布村玉皇­庙位于山西省长子县慈­林镇布村村北,庙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沿中轴线方向依次排列­门楼(前出抱厦)、献厅、中殿和后殿,两侧配有夹楼、厢房、配殿、朵殿,庙西为跨院厢房。

中殿建于砂石砌筑的须­弥座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用灰陶筒板瓦覆盖。斗栱布局疏朗、形制复杂,前后檐柱头铺作、山面南北柱头铺作、前后檐转角铺作的细部­形制均有所不同。斗栱用材较大,四坡出檐深远。前檐正八角形砂石石柱­四根,柱面微向内凹,檐柱与金柱等高。柱头仅施阑额,阑额至转角处不出头,无普拍枋之制,檐柱侧脚与角柱升起明­显。三椽栿对剳牵,通檐用三柱,三椽栿与平梁间以驼峰­相承接,

 ??  ?? 图一 殷家庄堡堡门
图一 殷家庄堡堡门
 ??  ?? 图二 马家宅院(摘自《大同晚报》)
图二 马家宅院(摘自《大同晚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