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山西大同地区出土漆器­工艺浅析

阴 唐慧娟

-

摘 要:本文对大同地区北魏、金元时期典型墓葬出土­漆器残片进行工艺分析,利用科学仪器从微观结­构上探究其制作的主要­工序,为了解本地区各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提供技术资­料,为相关漆器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同 北魏 金元 漆器工艺

中国漆工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经过7000

多年的历史演进、文化积淀,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山西大同地区漆器

[1]。北重要的考古发现集中­在北魏和金元时期墓葬­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列有专条记及收­贮和保存漆器的方法,反映了当时对漆性的认­识以及在漆器使用及保­护中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漆器使用的普遍­性[2]。北魏时期漆器出土数量­虽不及战国和秦汉时期,但考古资料表明,漆器在北魏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类型有漆饮食用具、漆居室用

[3]。具、漆丧葬用具和漆兵器

在大同地区出土北魏漆­器科技分析方面,李涛和金普军等分别对­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残片和南郊出土漆器­进行了分析,相关漆器实物资

[4][5]。料科学剖析了魏晋时期­髹漆业技术发展水平近­年来相关研究者着重从­微观层面探索当时漆器­的制作工艺,同时注重突出时代、地域的工艺特色探究。

本文从微观层面对采集­的典型墓葬的漆器残片­工艺进行分析,具体涉及北魏司马金龙­墓、南郊北魏墓群、金代阎德源墓、一座金墓和元代冯道真­墓,探讨大同地区出土漆器­工艺。

一、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工艺

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并辅以大量­的题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生活,在北朝绘画和书法史上­弥足珍贵。王世襄先生在其经典著­作《髹饰录解说》中注解“描漆”时写道:“一九六五年在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发现­的木板屏风,是一件北朝描漆实例。屏风木板在朱漆地上分­画人物四层,线条轮廓用黑漆勾成,人物面部敷白色,再用墨笔勾眉目。此外衣服器物用浅红、黄、白、绿灰、蓝、橙红等多种色彩涂成。榜书及题字在用黑漆打­框并划栏的黄色地上。” [6]

课题组采用仪器检测和­文献记载相结合分析其­制作工艺,从内到外结构依次为(图一和图二):木胎+织物层+漆灰层(大漆、磷灰石、石英)+底漆

漆)+红色漆层(朱砂、大漆、石英)+色漆层。层(大具体制作工艺归纳如­下:第一,木胎塑型。采用木材拼对与铆接的­方式使器物成型,拼接处或使用“法漆”粘接。显微观察显示,木胎层已完全腐朽、质地疏松,由于样品微量,“法漆”成分和打底情况暂无法­分析。第二,布漆。对木胎进行糊布加固处­理,平整表面的同时增强器­物韧性,防止使用时木材因收缩­导致漆面开裂。显微观察显示,木胎上织

600滋m。第物的经纬线清晰可见,纱线直径约为三,涂抹漆灰。木胎骨架贴布成形整修­后,在其器

100滋m。电镜显示漆物上上灰漆,漆灰层厚度约为灰层为­多层结构,且夹杂有大小不一的颗­粒物。夹杂大颗粒的漆灰层经­扫描电镜能谱测定,主要成

Ca、P,该物质可能为羟基磷灰­石。结合漆灰分为层扫描电­镜能谱多层多点测试,判断漆灰层由大漆、磷灰石和石英调和而成。漆灰层与漆底层的交界­面十分平整,应该是在漆灰层做了打­磨、抛光等表面处理。第四,髹底漆层。在漆灰层上髹底漆层,稀释大漆涂于漆灰层上,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防止菌群侵蚀内部胎体­和织物。显微观察,漆屏风画残片漆膜的底­漆层呈棕色且无明显夹­杂

25滋m,能谱分析主要元素为 C O,物,厚度约为 和推断为大漆未掺加其­他物。第五,髹红色漆层。漆膜残片显微观察显示,在底漆层上整体髹红色­漆

19.5滋m

层,厚度约为 ,采用红色颜料与夹杂物­调

S、和胶结物,且夹杂透明物。能谱分析含有大量Hg,故红色漆层应采用大漆、朱砂和石英调制而成。最后,髹色漆层。各色漆层均采用大漆加­颜料调制,能谱分析得出黄色应为­雌黄或雄黄或两者混合­物;红色为朱砂与石英的混­合物;白色应为铅白;黑色应为炭黑;橙红色应为朱砂、雌黄或雄黄和石英的混­合物;青绿色和深绿色为雌黄­或雄黄和含铅物质混合­物。

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漆器­工艺

3南郊北魏墓群发现于­大同城南 公里的红旗

7000街至七里村一­带,墓群整体占地约 平方米,

1000

出土北魏时期遗物 余件,为研究北魏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其中不乏有著名的玻璃­器、陶瓷器、石器等。出土遗物中还有部分漆­器,但因胎

[7]。根据当时体腐朽严重,已无法支撑漆面的完整­现有保护技术,采用玻璃夹片和软绵填­充相结合的打包方式将­其打包保存。这批漆器工艺虽不如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精细,但也足以反映北魏时期­漆工艺。为更好了解其价值,对部分残片进行分析检­测。

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知­这批漆器主要制作工艺­为:第一步制作木胎(图三),选用合适的木胎加工处­理,通过拼合或者整木刨制,制作文物整体器型。第二步涂抹漆灰(图四),采用合适比例的羟基磷­灰盐、石英调和大漆涂抹于器­物表面,用刮板等工具使其平整、光滑、密实,并完整覆盖于器物木胎­上,部分有粗细灰之分。第三步髹色漆,髹朱漆采用大漆调和朱­砂和石英,髹黑漆采用大漆调和碳­粉,施于阴干的漆灰上,断面观察未发现有多次­髹漆层次。第四步推光,为使器物整体色彩协调,采用事先调制好的材料,对其表面进行多次推光­处理。各结构层层面平整,分层明显,可见工艺仍有一定水平。

三、金代墓出土剔犀漆器工­艺

20 50

世纪 年代初,大同的一座金墓中发现­了

1984

漆器,直到 年剖析研究,出土的漆器包括剔犀漆­器、漆碗、朱漆木勺、朱漆木质粉盒等。该剔犀漆器残片来源于­这批漆器。

超景深显微观察漆片断­面(图五、图六)可见

朱漆和黑漆层层叠加,涂刷数层较厚的黑漆,中间夹杂两层较薄的朱­漆,依据陈增弼先生文章:“剔犀工艺是用两种或数­种色漆,逐层相间,积累至所需的厚度,然后用刀剔刻出云纹、香草、回纹等回转流动的图案,再加以打磨,使刀口圆润隐顿,不露刻痕,在刻口断面处呈现厚薄­相间、富有规律的色层,‘璨然成文’,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艺术效果。”该漆器残片为剔犀漆器­残片,层次结构为:木胎+织物层+漆灰层+黑漆层淤+朱漆层淤+黑漆层于+朱漆层于+黑漆层盂。具体制作工艺归纳如下:第一步制作胎体,根据器物的形状制成木­骨架,后打磨、粘接、布漆等工序制作完成整­个胎体。第二步涂抹漆灰,将由大漆稀释调和灰料­掺加物制成的漆灰刮涂­于胎体表面,厚度约为150滋m。第三步先后髹黑漆层淤­和朱漆层淤,黑漆

350滋m

层厚度约为 且分层明显,有数十层。朱漆

95滋m。第四步先后髹黑漆层于­和朱漆层厚度约为

于 150滋m

层 ,黑漆层厚度约为 ,同样分层明显,为5~7 45滋m。第五步髹黑漆层

层。朱漆层厚度约为

盂,最厚处约为 350滋m,同样可见明显分层。第六步剔犀,漆胎半干时在上面描上­画稿,再用刀雕刻,最后打磨推光。

四、金代阎德源墓出土漆器­工艺

1973 10

年 月,大同市博物馆配合基建­发掘了金代阎德源墓,出土了丝织品、木器、漆器等一批

14珍贵实物资料。其中漆器 件,一部分放于棺内,另一部分散落在棺床南­侧供桌附近,包括漆碗、漆碟、漆盂、漆套盒、漆方盒和圆漆盒等,分析用漆残片采集于这­批漆器。

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该­漆片(图七),总结其制作工艺为:第一步制作胎体,对木胎进行加工处理,完成文物整体器型;第二步涂抹漆灰,漆灰由大漆稀释调和灰­料掺加物制成,添加物分粗、中、细不同粒度,将其依次刮涂于胎体表­面;第三步髹底漆层,将稀释的大漆涂于漆灰­层上,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同时保护内部胎体;第四步髹色漆,采用大漆加颜料调制,颜料成分待分析;第五步彩绘(图八),彩绘部分显蓝色,以大漆调制颜料在器物­上绘画,颜料成分待分析;第六步推光,在漆膜干固后进行打磨,以磨去漆膜的浮光,漆面显微照片可见其打­磨痕迹(图九)。

五、元代冯道真墓出土螺钿­漆器工艺

1958 10

年 月,考古人员在宋家庄一里­处发现元代冯道真墓。墓葬规模虽小,但出土大量精美文物,有结构完整、保存完好的木器,有远近闻名的钧瓷,有旷世巨作的壁画等,其中有一件北方地区少­有的螺钿漆器。发掘报告中描述为“木胎,外罩

11.5cm 2.5cm。已漆,用鱼骨镶嵌。圆径 ,盖残高朽”。从发掘报告可知木胎已­完全腐朽。为了保存这件珍贵文物­遗留下的宝贵材料,现对其残片进行科学分­析检测,以恢复其当时风采。

通过对其残片的大倍率­背面、断面、表面观察,可知当时制作工艺的高­超、材料选取的讲究。

茵),采用大致制作工艺为:第一步木胎制作(图一

事先选取并处理过的木­材,采用铆接、粘接、拼接等方法将木材处理­成需要的器型,木胎的形状决定了之后­漆盒的规格。第二步准备材料,包括制作漆灰、选取贝壳并对其软化,一般漆灰通过大漆稀释­调和灰料掺加物,控制漆灰的粘合度,保证漆灰

3~5层的工艺厚度。选取生长 年的贝类结构紧密

0.5mm,坚韧的为宜,并对其软化后打磨,磨成厚约鸡蛋大小的平­面。第三步拼贴螺钿薄片,采用大漆调制成的胶结­物将贝片贴于所需器物­表面,并用专用工具锼出螺钿­片外廓。第四步刮浆灰,将上述配制好的漆灰分­层多次覆盖在器物表面,一般抹

2~3

灰次数控制在 次为宜。第五步退光,采用退光剂(稀释剂)对抹灰后的表面进行均­匀涂刷,多次少量以使螺钿厚度­与漆层厚度一致,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髹漆­次数。第六步漆膜固化,将漆器放入湿度较高的­阴室,严格控制温湿度,一般固化一昼夜。第七步磨灰,用棉花等物蘸水,磨显出螺片,处理后再次入室阴干。第八步罩漆,再次阴干后的漆灰一般­低于螺钿片,留下空间正好罩漆,再次将罩好漆的漆器阴­干。第九步推光,少量多次用棉花蘸瓦灰、植物油对表面摩擦,使其表面达到光亮。第十步修饰,根据具体需要刻画装饰­出具体纹饰,增加对画面更加细腻的­表达。

大同地区北魏、金元时期典型墓葬出土­漆器残片工艺分析显示,其在制作胎骨、器表涂刷、漆上装饰上传承并发展,剔犀、螺钿等髹漆工艺更是体­现了当时漆艺发展的盛­况,是其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的集中体现。这些为了解本地区各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技术资料,为相关漆器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SSKLZDKT20­19195

基金(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漆器文化研究———以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为例”。

———————————————

[1] 李艳、吕虎强、张瑞琴、张飞龙《山西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与当代漆艺》,《中国生漆》2018 年第 4 期,第27、28 页。

[2] 张飞龙《中国漆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国生漆》2007 年第 2 期,第 20 页。

[3] 王雁卿、高峰《漆饮食器类型探微》,《文物世界》2013 年第 5 期,第 20 页。

[4] 李涛、杨益民、王昌燧等《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等屏风残片的初步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第 3 期,第 23~28 页。

[5] 金普军、王雁卿、孙睿江《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葬­出土漆器科技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6 年,第574~580 页。

[6]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 年 3 月,第90页。

[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2 年第 8 期。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  ?? 图一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片剖­面显微照片
图一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片剖­面显微照片
 ??  ?? 图二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片背­面显微照片
图二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片背­面显微照片
 ??  ?? 图三 南郊北魏墓群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图三 南郊北魏墓群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  ?? 图四 南郊北魏墓群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图四 南郊北魏墓群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  ?? 图七 金代阎德源墓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图七 金代阎德源墓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  ?? 图五 金代墓剔犀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图五 金代墓剔犀漆片断面显­微照片
 ??  ?? 图六 金代墓剔犀漆片漆膜显­微照片
图六 金代墓剔犀漆片漆膜显­微照片
 ??  ?? 图一茵
元代冯道真墓螺钿漆片­背面显微照片
图一茵 元代冯道真墓螺钿漆片­背面显微照片
 ??  ?? 图九 金代阎德源墓漆片表面­显微照片
图九 金代阎德源墓漆片表面­显微照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