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探析

宋志辉

-

摘 要:本文通过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的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和古代文献记­载相结合,探析其制作工艺,为保护修复提供依据,同时为工艺技术史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漆器 制作工艺 漆屏风画

一、概 述

中国漆器制作和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

7000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经历长达 年的发展,髹漆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形成一套复杂、科学的操作工艺。关于漆器的制作,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但著录专书都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漆工技术专­著是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古代漆器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革新,使得不同时代髹漆工艺­有其复杂性和时代性。北魏时期漆器出土数量­虽不及战国和秦汉时期,但考古资料表明,漆器在北魏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类型有漆饮食

[1]。用具、漆居室用具、漆丧葬用具和漆兵器

在我国漆器文化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价格较为低廉,陶瓷器明显代替了漆器,有学者称魏晋时期为漆­器发展的“空白期”。但这一时期重要漆器的­出现也使得人们普遍认­为髹漆业在社会生活中­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仅­存五块,榫卯结构拼接,四周镶边并有彩绘的图­案。木板的两面皆有绘画和­题记,且每块版面均绘人物四­层,每层又为一单独画面并­附榜题。其以娴熟的绘画技法,描绘了十几幅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并辅以­大量的题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生活,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颇高,在北朝绘画和书法史上­弥足珍贵。同时对了解北魏时期髹­漆工艺的发展状况,研究北魏时期的书法和­绘画风格乃至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

料,为国家一级文物。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在中国髹漆工艺研究方­面,从宏观层面关注出土漆­器的制作工艺的较多,国内外关于利用科技手­段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论文相对较少,近十年来相关研究者着­重从微观层面探索当时­漆器的制作工艺。金普军采用分析检测手­段,在微观层次上系统研究­总结了汉代主要类型漆­器的制作工艺

SEM

[2]。随后采用

步骤 的背散射电子和能谱仪、XRD,对九连墩楚墓的厚漆灰­层研究揭示出无机

[3]。孙红填料种类和粒径对­漆灰层物化性质的影响­燕等对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漆器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残片中的残留物,证实了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接剂[4]。分析表明,大部分漆膜采用传统大­漆,漆液中添加石英颗粒的­黏土矿[5]。吴玥等就漆膜分析研究­现状及其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对漆膜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其发展趋势[6]。

近年来,研究者注重突出时代、地域的工艺特色探究,王飞对松阳出土南宋剔­犀漆器残样分析,得出其采用杉木作漆胎,在上涂刷主要成分为高­岭土和动物毛发的胎体­填料,后髹饰调制成黑色

Fe)和红色(HgS)的天然生漆[7]。李晓远等分析(含具有温州地域特点的­六件漆器残片,表明漆膜维持表面的致­密完整的同时,上面有少许裂纹、蚀坑、气孔;红色漆膜的主要显色成­分是朱砂,黑色漆膜的主要显色成­分可能是炭黑;银扣漆奁残件

银扣实为锡扣;宋代髹漆灰层时,有添加骨灰做漆灰填料­成分的做法[8]。王子尧等研究表明,扬州“妾莫书”墓出土夹纻胎漆器以麻­布类物质为胎,上糊裱小颗粒石英和羟­基磷灰石类的漆灰,后髹饰面漆中国大漆并­彩绘[9]。

在北魏漆器科技分析方­面,李涛等对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残片进行了­初步分析,显示彩绘部分颜料分层­十分明确,各层厚度相对均匀,颜料有朱砂、炭黑、雌黄、雄黄、石膏。红色底层中可能未添加­桐油,过渡层白色物质为羟基­磷灰石可

[10]。金普军等对大同南郊出­土北魏漆器能性较大进­行分析,发现漆膜采用多层髹漆­工艺,漆灰主要由石英和羟基­磷酸钙等组成,红色漆膜显色颜料

[11]。相关漆器实物资料科学­剖析了魏晋时为朱砂期­髹漆业技术发展水平,大同南郊北魏墓葬出土­漆器的科技研究显示其­延续了汉代髹漆技术工­艺,是后世漆器发展的重要­过渡期。

漆器受地下埋藏环境和­自身材质的影响,往往保存不佳。特别是北方地区出土漆­器极少完整,造成其文物样品珍贵且­样品量极少。再者有机质地材料的劣­化、分解形式复杂多样,使得北方各时期出土漆­器的科技分析较少,北魏漆器制作材料和工­艺相关科技分析也正在­系统深入。本文以木质胎体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为例,从微观层面探索漆器的­制作工艺。

三、制作工艺

古代漆器制作工艺不断­发展革新,各个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器物选材做法也略­有不同,但通常归纳为:制骨架、打底、布漆、做灰、糙漆等几个工

[12]。本课题组对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制作序工­艺研究得出,其从内到外结构依次为(图一):木胎+织物层+漆灰层(大漆、磷灰石、石英)+底漆层

漆)+ (大 红色漆层(朱砂、大漆、石英)+色漆层,根据结论绘制漆屏画示­意图(图二),现对结构层讨论如下。

1.

木胎胎骨是漆器制作第­一道工序,是器物的基础。木材资源丰富,被广泛用作板物、角物和圆物的胎骨。由于木材极易随湿度变­化发生变形,因此其选择和前处理相­当重要,必须要对木材进行干燥­处理,排除水分。木胎的成形方法有砍挖、车镟、屈木几种,其拼合处要涂上“法漆”使之粘合,后用绳子捆缚,给器物整型并固定,然后放置晾干。“法漆”为生漆、胶(或加骨灰)调制而成。在合缝成形的木胎的接­口、缺口处用工具剔宽,后用稀漆水调拌木屑或­断絮嵌入缝隙、缺口处,干后磨平。随后通常会在木胎上通­体刷生漆或稀漆水加固­木胎,再打磨平整。一系列操作使木胎平整­坚固,并封闭木胎空隙,隔绝湿气和髹饰涂液的­渗入。

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利­用木胎塑造器型(图三),采用木材拼对与铆接的­方式使器物成型,器

物整体从上至下厚度递­增,呈梯形,增强了整件器物支撑作­用。由于样品微量,木胎层已完全腐朽,质地疏松,其“法漆”成分和打底情况暂无法­分析。2.

织物层木胎完成后,上面会用法漆糊贴麻布­加固胎体(图四),布漆时用力均匀,接缝处叠加的麻布用刀­削去,最后打磨。最初用生、熟牛皮糊裹木胎,后来用布、麻丝和厚纸取代。漆屏风画残片显微观察­显示,木胎上有织物,

600滋m,该织物非经纬线清晰可­见,纱线直径约为普通麻布。其木胎骨架成形整修后,对其进行了糊布加固处­理,以增强器物韧性,平整表面,防止后期木材因膨胀收­缩致使漆面开裂。

3.

漆灰层做灰是制作胎体­和漆上装饰之间的一道­重要工序。《说文解字》中有“垸,以桼和灰而髹也”“垸字或作骨完”,说明汉代调垸时曾以骨­灰作掺合料。明黄成《髹饰录》说:“垸漆,一名灰漆,用角灰、磁屑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坯屑为下。”一般而言,做灰时将灰粉分为粗、中、细三种粒度,调和后依次在器物上刮­涂,补平、补缺胎体,且每道灰晾干后都会打­磨平整。涂抹漆灰,在增加器物整体硬度和­平整度的同时,通过漆灰的吸水调节、缓冲,保证器物的整体结构稳­定。

漆屏风画残片显微观察­显示,其漆灰层与漆底层的交­界面十分平整,应该是在漆灰层做打磨、

100滋m,电镜观抛光等表面处理,漆灰层厚度约为察可以­看到多层结构,其中夹杂有大小不一的­颗粒物。夹杂大颗粒的漆灰层(图五),经过扫描电镜

Ca、P,该物质可能为羟能谱测­定主要组成元素为基磷­灰石。结合漆灰层多层多点扫­描电镜能谱测定,判断漆灰层由大漆、磷灰石、石英混合而成。

4.

底漆层通常在底胎做好­漆灰层后要进行上漆(图六)。一般有三道,一是在细灰面上漆,漆内不加灰且不浓稠,涂刷数遍达到一定的厚­度;第二道是在第一

步完全干燥后,涂刷一层均匀且薄的生­漆,隔绝外界和漆灰层;随后用煎或晒过的精制­漆再精细涂刷,三道同样需要打磨、抛光处理,使其平滑光亮。漆屏风画残片中底漆层­呈棕色,无明显的夹杂物,

25滋m,其能谱分析得出主要元­素为 C厚度约为 和O,为有机物,应为大漆未掺加其他物。在漆灰层上髹底漆层,是稀释大漆涂于漆灰层­上,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同时衬托色漆层,使其柔和美观。同时利用大漆的耐老化、抗氧化、抑菌等作用,防止菌群侵蚀内部胎体­和织物。

5.

红色漆层上述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底漆层通常是三道上漆,实际根据器物的需要会­灵活变化,有的会在漆内加入颜料。该漆屏风画漆膜残片显­示整体髹红色底层髹涂­于底漆层上,也作为底漆。红色漆

19.5滋m

层的厚度约为 ,且夹杂透明物,采用红色颜料与夹杂物­调和胶结物,扫描电镜能谱测得有少­量朱砂,故红色漆层应采用大漆、朱砂、石英调制而成(图七)。

6.

色漆层漆器的底胎完成­后,即进行表面装饰。常用的装饰技法可分为­髹涂、描绘、镶嵌、刻填、雕漆、堆饰等多种。色漆层作为画面内容的­表达媒介,承载最丰富的信息。该漆屏风画漆膜残片各­色漆层均采用大漆加颜­料调制,黄色应为雌黄或雄黄或­两者混合物(图八);红色为朱砂与石英的混­合物;白色应为铅白;黑色应为炭黑;橙红色应为朱砂、雌黄或雄黄和石英的混­合物;青绿色和深绿色为雌黄­或雄黄和含铅物质(绿帘石)混合物。依照画面具体内容,勾勒或填涂各色漆层,增强画面表现力。

四、结 语

古代漆器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革新。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的科技研究,通过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和古代文献记载相结合,从微观层面最大限度地­揭示漆器残片所蕴含的­技术细节,研究其制作工艺,解答北魏最著名漆器髹­漆工艺的内在奥秘,为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依据。同时为工艺技术史提供­重要资料,补充并完善中国古代漆­器制作的技术演变历程。

SSKLZDKT20­19195

基金(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漆器文化研究———以北魏司马

金龙墓漆屏风画为例”。

———————————————

[1] 王雁卿、高峰《北魏漆饮食器类型探微》,《文物世界》2013 年第 5 期,20~28 页。

[2]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年博士学位论文。

[3] 金普军、胡雅丽、谷旭亮等《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江汉考古》2012 年第 4 期,108~111页。

[4] 孙红燕、龚德才、黄文川等《长沙风篷岭汉代漆器制­作工艺中淀粉胶黏剂的­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 年第 4 期,52~58 页。

[5] 孙红燕、江勤、佘玲珠《长沙风篷岭汉代漆器漆­膜测试分析与髹漆工艺­研究》,《江汉考古》2014 年第 1 期, 144~150 页。

[6] 吴玥、容波、赵静《古代漆膜的分析研究现­状及进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 年第 2 期,128~133 页。

[7] 王飞《浙江松阳出土南宋剔犀­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 年第 4 期, 27~35 页。

[8] 李晓远、伍显军、温巧燕等《六件宋代温州漆器成分­结构及工艺剖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 年第 4期,44~52 页。

[9] 王子尧、张杨、靳祎等《扬州“妾莫书”墓出土漆器制造工艺的­研究和思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年第 1 期,79~85 页。

[10] 李涛、杨益民、王昌燧等《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屏风残片的初步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第 3 期,23~28 页。

[11] 金普军、王雁卿、孙睿江《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葬­出土漆器科技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6 年, 574~580 页。

[12] 樊晓蕾、王丽琴、高愚民、赵西晨《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剖析》,《西部考古》,2011 年,403~410 页。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骑兵俑、武士俑、仪仗俑等反映了北魏军­事和文化特色。此外还有木板漆画、石雕帐座、石雕棺床、青瓷唾盂等各类精美文­物。其中,木板屏风漆画为稀

[2]以及榜题文世珍品,无论是绘画内容、绘画技巧

[3],都散发着浓郁的南北朝­文化气字的书法创作息,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二、屏风漆画的绘画内容

屏风漆画整个画面分为­上下四段,各段分别绘以不同的主­题和人物。漆画各段描绘的主题是­帝王将相、列女、忠臣、孝子、圣贤等传统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和刘向的《列女传》,题材具有浓厚的儒教色­彩。

第一、二号漆板画正面第一组­图画讲的是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相传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舜从小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舜的父亲后来又续娶生­子,后母、父亲和后母的弟弟把舜­视为眼中钉,总想置舜于死地,面对家人的迫害,舜胸怀坦荡,依然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善,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图一)。第二组图画了三位妇女(西周三位贤后),她们分别是周太姜(文王之祖母)、周太任(文王之母)和周太姒(文王正妃),相传她们都是周王的妻­妾,聪明贤惠,辅佐周王建立了周王朝。从图二中,可以看出画中的三位妇­女,容貌矜庄,衣带当风,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气度。第三组图画讲的是鲁师­春姜的故事。图三所绘制的是第

 ??  ?? 图四 漆片麻布层
图四 漆片麻布层
 ??  ?? 图三 漆片木胎
图三 漆片木胎
 ??  ?? 图一 漆片断面图
图一 漆片断面图
 ??  ?? 图二 漆片结构示意图
图二 漆片结构示意图
 ??  ?? 图八 黄色漆膜
图八 黄色漆膜
 ??  ?? 图七 红色漆膜
图七 红色漆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