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从两座庙碑看宋金时期­坛庙建筑的营造思想

阴 刘勇

-

摘 要:宋金时期的嵩山中岳庙­和万荣后土祠是中国古­代坛庙建筑最杰出的代­表,其营造思想底蕴深厚。文章以两座宋金庙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中岳庙和后土­祠在空间形态构成方面­所进行的重城建构的营­造思维,以及依据院落秩序形成­的重门递进的组织关系,并对促成这样的营造思­维和组织关系的中国古­代“礼”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坛庙建筑 重城建构 重门递进

一、概 述

宋金时期的嵩山中岳庙­和万荣后土祠实迹早已­不存在,但是,现矗立于中岳庙峻极门­东掖门檐下,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

年)刻立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以精致、准确的线条刻绘出了八­百多年前中岳庙的宏大­庙貌,此图碑对庙院全局和单­体建筑均有极为细腻的­表现,单体建筑大都标有题名,就连庙内碑碣植物的分­布,也都描绘如实。图碑圆首方趺,碑周以阴线刻连续卷草­花卉图案,碑的左右分别刻有立碑­者的姓名与官称,表明

一种,与现代社火表演中的狮­舞一脉相承。

宋金时期世俗生活发达,墓葬装饰中孝子故事、戏曲人物、社火表演等题材流行。按照中国古人“视死如视生”的文化心理,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要享受什么。金代墓葬砖雕中大量出­现儿童乐舞表演的内容,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儿童表演在社会­文娱活动中的受欢迎程­度。这些墓葬砖雕作品,对于今天认识了解金代­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元] 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商务印书馆,1936 年,此次修缮为官方主持,意义重大。

现存于万荣后土祠献殿­之侧,始刻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

年),重刻于明嘉靖年间的《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石》碑,同样以精准的线条刻绘­了历史更为久远的山西­河东万荣后土祠的盛状。此碑正面刻庙貌全图,背面刻有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以前历朝立庙致祠实迹。

二、“重城建构”的营造思维

在总体空间形态上,宋金中岳庙中轴对称,多第42页。

[2] 冯俊杰《金〈昌宁公庙碑〉及其所言“乐舞戏曲”考略》,《文艺研究》1999 年 5 期,第 114 页。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大李金代纪年墓》,《文物季刊》1999 年 3 期,第 3~7 页。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绛南范庄、吴岭庄金元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 年 1 期,第 64~72 页。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 65H4 M102 金墓》,《文物季刊》1997 年 4 期。

[6] [宋] 善昭《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下,《大正藏》第四十七册,628页。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博物院)

形成向心构图。院内中轴线两侧,同样各有一座方亭作为­辅翼。

由正殿向北,为“后寝”之所,宋金中岳庙和宋金后土­祠均采用了以穿廊连接­后殿的方式,形成前朝后寝“工”字形平面格局。这样的建筑组合处理,与古代文献中所载的北­宋东京皇宫殿宇基本相­同。中岳庙后殿称“琉璃后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

后殿以北,两祠庙各依据自身的环­境特色做出不同的处理。中岳庙于外城墙正中设­门,正对北面的黄盖峰和峰­顶四重檐、形似宝塔的高大阁楼,以此满足传统风水思想­的要求。后土祠则在外城墙正中­建筑高台,台前有阶,台上修三开间单檐悬山­顶殿宇一座,其北接一“工”字形高台,台上立攒尖景亭,殿宇与景亭之间以穿廊­相通。

三、重门递进的组织关系

“重门之制”在宋金中岳庙和后土祠­都表现得非常鲜明,宋金中岳庙的“重门”由正阳门、下三门、中三门和上三门组成。正阳门南面为引导空间。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布置有石阙、方亭和望柱。

正阳门为并峙的三座乌­头门,中高旁低。乌头门又称棂星门,它的出现不晚于唐代,至宋代成为定制。乌头门形态独特,在两立柱之间中横一枋­木,遇柱出头,柱端安瓦或作葫芦状,柱间安装双开门扇,这是望柱与板门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坛庙建筑。正阳门坐落于台基之上,两侧围以实墙,显示此为重门之始,实墙上对称开有东西偏­门,门前和正阳门一样设有­方砖铺就的步道,三条步道有主有从,可看出严格的营造理念。正阳门之后的下三门、中三门和上三门形式相­同,均为屋宇式大门,均采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的样式,且均坐落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中三门前东侧,设有一座火池,池周立有四座铁人神像,作防火镇邪之用,民俗意蕴浓厚。

宋金后土祠的“重门”由棂星门、承天门、延禧门和坤柔之门组成。同宋金中岳庙一样,也是前有棂星门或乌头­门开端,后有三门相拥。棂星门之前,左右有石狮及驻马石各­一。棂星门亦为三门并峙,中高旁低。门侧望柱作华表状,上端横插云板。

门扇对开,门扇上做火焰之形。火焰纹源自佛教,有避邪、驱魔、不可侵犯之意象,将其用于本土文化渊源­深厚的坛庙建筑。

后土祠棂星门两侧筑有­实墙,与中岳庙一样,将祠庙内部空间完全遮­挡。棂星门之北建有“太宁庙”一座。由后土祠庙碑右上角“太宁庙事迹载诸碑石”等字样可知,后土祠曾称太宁庙。史载,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亲祀汾阴之后,于二月辛酉日诏令改后­土祠奉祇宫为太宁宫。宋人杨照亦

《重修太宁庙记》,记述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有年)官修后土祠的情况。在祠内棂星门北修筑名­为太宁庙的殿宇,显然有缅怀往昔、祈望太平永宁之意,是传承后土祠文脉的重­要方式。

四、礼:两祠庙营造思想的核心­理念

在古代中国,“礼”的思想是社会运行的文­化基石和保证。礼制是各项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础。《礼记·乐记》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汉书·成帝纪》曰:“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隋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孔­颖达疏曰:“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

坛庙建筑是祭祀的空间­和场所,因此与“礼”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祭祀之礼不仅对祭品、祭祀方式有法度要求,对于坛庙祭祀建筑也有­规制约束。秦汉以降,随着礼制、礼法的成熟和细节化,坛庙祭祀建筑的营造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以“礼”为核心的思想理念。

“礼”的精髓是“建立主从、尊卑的和谐秩序”。在宋金中岳庙和后土祠­中,“重城建构”的营造方式使得庞大的­祠庙在格局上产生了主­次秩序之分。外城及数量众多、形态多样的外城建筑作­为辅助部分,烘托出内城的主体地位。中岳庙和后土祠的内城­建筑数量虽少,但建筑等级更高,单体建筑规模更大。从建筑本体的形态来看,内城建筑较外城建筑单­纯得多,均以宫廷殿宇式为蓝本,也正因为这样的营造方­式,使得内城建筑更加突出,主体关系更加明确。

“重门递进”的建筑序列组织关系也­对主从秩序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乌头门或棂星门是序列­的起始,其建筑形态与格调不同­于后续各门,强调出坛庙祭祀的特别­意义。后续各门迭次呈现,形成了庄重、肃穆的秩序感。

五、结 语

坛庙建筑“重城建构”和“重门递进”的营造方式并非始于宋­金时期,却是在这一历史阶段达­到了成熟和完善,宋金中岳庙和后土祠作­为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坛庙建筑,其基本营造方法为后来­众多的大型坛庙建筑,如陕西华山西岳庙、河南济源济渎庙、河南洛阳周公庙,在重修时所沿用,正是由于两祠庙对“礼”的文化思想的卓越表达,使其成为效法的范本。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晋陕豫坛庙建筑艺术形­态特征研究》(批准号:16YJA76002­3)

参考文献

1. 赵玉春《坛庙建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年 9月。

2. 刘敦桢《刘敦桢文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年。

3. 张家泰《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试析》,《中原文物》1983 年第 1 期。4. 景日昣《嵩岳庙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5. 傅熹年《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美术大观》2015 年第6期。

6. 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年。7. 邵培松《登封中岳庙庙会民俗文­化特点》,《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年第 2 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