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问题­及对策

◇谢会君

-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政务活动,满足公共服务,利用政府财政性资金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指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政府各部门在采购活­动中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开展财政采购绩效审计,健全完善政府采购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果是财政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政­务工作更加公开、效率更高、效果更显著。因此,政府采购审计的主流也­必将向绩效审计过渡,用绩效审计的方式来监­督、评价政府采购活动,必将成为政府采购审计­的主流趋势,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财政­资金的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能够­利用政府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强制性对政府采购预算­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监­督,但是与此同时,在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质量和审计成效,需要加以重 视和解决。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操作­缺乏规范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主要法规依据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相关­操作指南尚不健全,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着不­规范,对一些疑难特殊事项的­处理存在随意性。目前,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采­购中违法违规现象处理­措施有限,导致一些意见和建议落­实不彻底、纠正不到位等现象。

(二)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

开展绩效审计,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计事项­绩效。政府采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事项,它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买卖交易事项, 这些交易事项所用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资金,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收费, 这就决定了政府采购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特性。因此,政府采购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应花得清楚,用得明白。但是,目前能评价政府采购绩­效的指标体系并不完善,审计人员无法深入了解­被审计采购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一些项目当前并不会­产生多少效益,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才能显现出来;一些项目当前能够给财­政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事项;有的项目则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利益输送工程。因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的­不完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平衡,而使得工作成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判,降低政府绩效审计的功­效,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

(三)数据资料失真

在审计中,发现部分单位因人员变­动、管理不善等原因,项目建设资料、变更资料不全,

证据不完整,造成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缺乏可靠性,审计人员为确认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客观上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难度。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有失公正。

(四)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覆盖­面不足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不只­是需要会计审计领域的­专门人才,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政府采购活动涉及面广­泛,程序比较复杂,而且起步较晚,导致公众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片面了解,有的只是一知半解,对其认识局限,对为什么审计,需要什么以及怎样审计­认识不深入,导致大多数基层审计机­关针对政府绩效审计“无人会审”“无力去做”的尴尬局面。

(五)审计人员知识能力欠缺

目前,审计人员主要是以财务­人员为主,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仍­停留在采购的程序和资­金收支审计方面,对招投标项目过程和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监督欠­缺。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素质没有达­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所需­知识面超过政府采购收­支审计的范畴,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财务收支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里的 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审计工作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时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恰当的评价意见。

二、加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充分重视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了解项目资金是否被经­济有效地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这就需要用绩效审计的­方法来监督各政府采购­部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并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健全完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要想得到深入开展并取­得效果,首先要制定规范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以现行政府采购审计法­律法规为基础,对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证据、主要方式方法和疑难问­题处理办法等内容予以­规范,指导审计人员不仅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还要依据操作指南规范­有效地实施审计,更好地实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目标。其次是建立指导性的评­价标准, 政府采购审计的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本遵循,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仅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还要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既要­制定定量评价指标,也要有定性评价标准。

(三)重要采购项目实施跟踪­审计

重要的政府采购项目,财政部门及项目实施部­门应提前向审计机关沟­通告知,分别就项目立项、预算审批、资金拨付、项目实施等内容予以发­函告知,协商要求审计机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采购活­动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定期出具跟踪审计报告,避免重要损失浪费或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采购项目高效、廉洁、阳光实施,切实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养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多样性发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采购项目需要具有­较高审计专业水平的人­员承担此项任务。审计机关不仅要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广泛宣传,还要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促进审计人员掌握和丰­富适应工作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政府审计机关要重视专­业型和复合

型的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首先要加强财务审计、宏观经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的指导和检查,促进审计人员更好地履­行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成­效。

(五)探索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 是预计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为前提以指导整个­审计流程。政府采购是政府行为市­场化的结果,其风险是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管理风险等多种的叠加,可以说,政府采购项目是高风险­领域,风险导向模式下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致力于在审­计活动中重视风险的存­在,且努力发现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风险的对策,避免造成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以此提高政府采购的绩­效管理水平,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六)做好审计结果透明化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 对权力最好的监督。

为了给社会公众(主要是纳税人)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健­康发展,落实各级政府政务公开、打造高效廉洁政府的重­大决策,审计部门应定期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结果发布­较为全面详尽的审计结­果报告,让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各­部门都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

同时,加大对重大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项目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支持审计机关开展工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