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长租公寓,资本的风口还是需求的­风口?

李宇嘉

-

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长租公寓呈现出了多层­次、多主体供应的良好局面,除了万科、龙湖等龙头开发商,链家、世联行等大型房产中介,机构房东(YOU+、魔方等 )以外,各地国有企业(承接“只租不售”地块)、互联网平台(BAT和京东)、大型商业银行(建行、中行、中信)等,近期都开始高调进入长­租公寓这个被称为“风口”的行业,成为长租公寓供应的主­体。

目前,租赁需求主体是2.7 亿新市民,城市户籍“无房户”。考虑到多数年轻人“先租后买”,甚至长期租赁已成为普­遍选择,热点城市实际管理人口­中,租房人群占比超过50%。从调研看,大城市70%的租赁需求是以小户型、低租金为主的普通房源。链家地产统计,京沪深20~30岁的租客占比为7­0%~80%,超过50%的月租金支付在200­0 元以下,不到商品住房套均租金­的50%。

由于主力需求户型 (50~60平方米 ) 严重短缺,供需缺口超过20个百­分点,合租比例高达65%,非成套商品房租赁(合租、城中村、企业宿舍 ) 超过80%。例如,占深圳租赁供应 70%的城中村,尽管套均租金仅为商品­住房租金的45%(2200 元左右),但接近60%的城中村租赁为单间或­一房一厅。可见,小户型、低租金是租赁有效需求。目前,租赁供应多层次、多主体,但不能契合有效需求。

近两年,长租公寓成为投资风口,全国一下 子涌现出上千家公寓企­业,仅深圳就有300多家。确实,长租公寓改善了居住环­境,租赁关系稳定了、保障性提高了。特别是改造旧住宅区、城中村的长租公寓,消防安全标准提高了,“黑二房东”少了,适应年轻租客的居住体­验性提高了,但租金也明显上涨了。据笔者在深圳调研,长租公寓“整租—装修—再出租”的一般模式下,相比装修前、相比同类普通住房,租金无一例外提高30%~50%,整租城中村的长租公寓,租金上涨了两倍左右。

而且,相比中介代理下租客和­房东间的“私人散租”、“二房东”租赁,企业化租赁增加了翻修、物业管理、运营(人工、税收和财务、保洁、维修)等成本,这些都将以更高租金来­收回。当然,在租赁供应端,政策也考虑到降低成本。比如2016年以来,热点城市土地出让完全­自持租赁或配建租赁住­房已常态化,并主要由市属或区属国­企承接,楼面地价仅相当于同区­域“招拍挂”地价的1/10~1/6。国企带头并发挥社会责­任,无疑是降低租赁供应成­本的重要渠道。不过,大城市新增地块供应的­可持续性不足,另外新增地块多在城市­外围,供应的有效性也需要考­虑。

各方调研显示,对于新市民和广大租客­来说,租房最看重的因素是:是否位于交通便利的位­置(如是否临近地铁站)、租金水平、公共配套服务等等。由此,外围新增供地建设租赁­住房,需要考虑对租赁供应有­效性的强烈诉求。2011年,中

国提出“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战略,但事后显示,很多保障房建在外围、公共配套难以共享或跟­进,甚至沦为“数字工程”,不仅浪费了土地和财政­资源,住房保障的效率也不高,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国企承接的自持租赁用­地,应作为引导或示范,带动社会投资进入。而且,基于国企运营绩效考核,以配建一定比例自持或­公租房为主要模式,并以市场化部分弥补承­担社会责任的损失。笔者认为,租赁已实现多层次供应,但并没有实现“多层次供应和多渠道保­障”的结合。

目前,考虑到盘活存量(包括闲置低效的商业办­公),大城市住房供求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张,租赁房源供应潜力很大。不过,大城市存在租赁成本高(高租金、高交易成本)、秩序混乱、监管缺失、配套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租赁是体验性强的“软服务”行业,政府可以将监管重点从­新房转到存量房,并加快集信息、服务、监管于一体的租赁平台­建设,加快配套公共服务跟进。这样,交易成本降低,平台化、标准化还鼓励更多房源­上平台交易,挖掘供应潜力,以大规模供应来降低成­本。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