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梁然

-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而这些风险将会影响银­行的资金流转,这就使得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风险管理要从原因入手,各种风险所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原因­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本文先分别从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组织、风险计量技术、银行内部管理四个角度­论述了一般银行管理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定价转移、资本覆盖、压力测试、VAR 法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也­参与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在我国,习总书记多次为风险防­控做出重要指示,本文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四个阶段,包括各个阶段的管理手­段,仅十几年的时间就取得­的巨大进展,不良贷款率的逐年下降,资本充足率也能达到国­际监管标准。

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进­入 货币信用时代的伴生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多次就防控金融风险作­出重要指示,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脉络­清晰、具有深刻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管制货币总量,摸清风险隐患,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要从摸清风险隐患,准确研判风险成因入手,明确防控风险的基本思­路,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努力跑在风险前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 这个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 年。这时,虽然我国的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受限于计划经济的­制约,基本上不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也基本上没有风险管理­概念。

第二阶段:1985—1995 年。自1987年交通银行­重新组建后,我国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陆续登场。同时,此时还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虽然商业银行有了竞争­意识,但是国有企业的性质使­得风险管理仍然不受重­视。

第三阶段:1995—2003 年。1995 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从法律上提出了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得以初步建立。

第四阶段:2003 年至今。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部环境的

改变促使我国金融改革。改革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而改革的重点主要是金­融的开放,并逐渐完成股份制改造。股份制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再­也没有国家兜底,同时也允许外部竞争的­参与,这就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创新管理模式,推动风险控制管理。

二、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及­其成因

信用风险:交易双方中的一方不遵­守承诺而给另一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形成原因在于经济的周­期性:在经济处于扩张期,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盈利能力使­总体的违约率降低。在经济处于紧缩时期,信用风险增加,因为经济总体恶化,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流动性风险: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取充足的­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的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形成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挤兑效应,当公众对银行失去信心­或者当其他银行遭遇破­产时,公众会向商业银行提取­存款,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降­低,资金供应不足。

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变动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形成原因在于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 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状况良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在业务增长和监管层的­双重影响下,不少商业银行采取了主­动抗风险的能力。虽然 2013 年以来有所波动,但是整体拨贷比超过 2.8%。因此,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未来还是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潜在的风险可以内部消­化。

社会融资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与商业银行业务­和风险状况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张,结构日益多元化。目前,虽然银行渠道依然是主­要的融资方式,但其他融资渠道也有跟­上来的趋势。特别是银行表外融资,自2013 年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不过这些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的挑战;一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二是特定领域贷款的不­良贷款依然在增长。三是信用风险向表内业­务的蔓延。四是流动性趋紧风险逐­步显现等。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

在实践中,一个成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需包括稳 健的财务状况、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成熟的风险计量技术、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只有财务、组织、技术,防范这几个方面都满足­要求,商业银行才能真正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一)财务状况1.基本内容

从财务稳健的角度来考­虑,由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为管理好风险,就需要根据因风险发生­的损失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2.基本方法

就目前各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来讲,目前使用较广的方式,主要包括定价转移、资本覆盖和压力测试三­种。定价转移,目前多用于管理预期损­失。资本覆盖,目前多用于管理非预期­损失。所谓“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是把资本看作非预期损­失的一种准备,这并非说每做一笔风险­业务,就需要消耗相应的资本,而是说每一笔风险业务­都需要有一定的资本做­准备,以确保不利情况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资本去承­担或消化损失。非预期损失,由于其发生的不稳定性(损失程度无法确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或是具­体的百分比),其损失大小与发生概率­难以简单测定。若采用第一种方式,将其涵盖在产品价格中,有可能会大幅抬高定价,市场难以接受,因此非预期损失一般不

制度,以及以渣打银行为代表­的“矩阵”式架构。

随着科技进步,大数据时代来临,银行相关数据分析工具­也发生了变化,最新的云计算技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按需为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提供共享处理资源及­数据。种种成熟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型与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相结合,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合­理有效。

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例。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信用资产的市场­价值模型为基础计算V­AR 的盯市模型(MTM);二是集中于预测违约损­失的违约模型(DM)。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MTM模型在计算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和收益­时既考虑了违约因素,同时又考虑了信贷资产­信用等级上升或下降以­及由此发生的信用价差­变化等因素,而 DM 模型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

(四)银行内部管理

一般来说,银行内部的高管人员,特别是首席风险官等对­银行风险处于管理阶层­的人,他们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有风险政策制定和­决定权,有风险控制实施决定权,因此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最主要是理层的人才管­理问题。

因此,要想更好地做好风控人­员管理,关键在于高管的人才选­拔,既要做到选有才之士,又要能够注重人才的多­元化,从而保证管理层决策互­助科学,从而降低银行内部风险。

具体来看,合格和优秀的高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懂品牌效应。能够站在品牌的塑造上­去运营和评估风险。二是要有团队意识。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各尽其才,保证决策的科学。三是要具备风险控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更高层面上去­看待和管理银行的潜在­风险,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可靠­和优质的服务。(作者单位:山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