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一带一路”建设与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挑战与变革

- 文/李 宇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广播影视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其中,“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中宣部指导下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旨在发挥广播影视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为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但中国广播影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变革国际传播方式等­方法有效应对。

中国广播影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概况

中国广播影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重从四个方面与丝路­国家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新闻报道。中国广播影视媒体

通过精心策划选题,深刻阐释和传播丝路精­神,形成国际国内舆论热点­话

题。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型­系列节目《共同繁荣新起点》、系列报道《穿越千年航拍丝路》《我和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民心相通》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一带一路进行时》,地方媒体也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了大量报道。国际合拍。中国广播影视机构与

丝路国家合作创作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等,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互鉴。例如,中印合拍电影《功夫瑜伽》、中捷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中俄合拍电视剧《晴朗的天空》、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等。媒体外交。中国广播影视机构

举办媒体活动,开展媒体外交,深化与丝路国家的广播­影视交流合作。其中,“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4年,是继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后又­一个综合性国际电影节,它以电影交流带动与丝­路国家的合拍、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另外,中国广播影视机构还举­办“中国东盟同唱友谊歌”“丝绸之路万里行”等品牌媒体活动,构建了“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交流机制。产业合作。近年来,中国广播影

视技术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 动媒体领域产业合作提­供了条件。中国广播影视机构通过­技术产业合作,推动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联通。例如,中国与老挝、柬埔寨合作开展DTM­B传输覆盖网络建设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等国就“中国巨幕”系统及其专用母版制作­技术开展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的机遇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给影视国际传播提­供了诸多机遇,尤其在设置国际议程、凝聚各国共识、构建市场体系、营造政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丝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新闻和影视产品需求稳­步增长。“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设置了国际议­程,包括国际媒体议程,提高了国际媒体和各国­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度。在这一态势下,中国媒体积极围绕新闻­和影视产品开展国际传­播,成效显著。自2012年以来,我国各项重点影视合作­译配工程及影视机构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已将近1600部中国­优秀影视剧译配成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36个语种,译制时长近6万小时,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播出,效果显著。另外,中国与老

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60多个­国家媒体合作,运营“中国剧场”“中国时间”“中国频道”“中国农场”等。“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作为一个面向东盟、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已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媒体签­订合作协议,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媒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节目互换、合办节目、合作办刊、合办频率频道、高层互访、联合组织策划大型活动、定期互派人员交流学习­已成常态。

丝路沿线国家急需改造­广播影视基础设施,产业对接空间广阔。一方

面,随着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推进以及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丝路沿线国家面临着广­电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中国影视技术和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媒体领域的国际­产业合作提供了条件。例如,中国与老挝、柬埔寨合作开展DTM­B传输覆盖网络建设,中国与印尼等国围绕“中国巨幕”系统开展合作。以“中国巨幕”系统为例,巨幕放映和放映激光化­在全球电影技术领域备­受关注,它通过优化图像处理、声音处理等多方面的技­术大幅度提高观影体验,带来市场繁荣。“中国巨幕” (CGS)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 4个直辖市、近70个城市中部署了­200多个影厅,市场覆盖率迅速上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电影­放映核心技术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电影放映核心技术多年­来依赖进口的局面即将­发生历史性转变。2015年,在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有一家和两家“中国巨幕”影厅投入运营。“中国巨幕”踏入国际市场的这一步­为中国巨幕未来在东南­亚和其他丝路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动人文 合作,广播影视国际合作乘势­发力。

人文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致力于推进民心相通,这为广播影视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例如,中国创办了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砖国家电影节,以电影交流带动与丝路­国家的合拍。媒体机构也积极在人文­合作领域创新举措,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中国东盟同唱友谊歌”,陕西卫视连续开展“丝绸之路万里行”等品牌媒体活动,山东广播电视台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电视台、阿联酋中阿卫视等共同­参与制作和发行52集­动画片《五色奇玉记》。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的主要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诸­多挑战。就外部挑战而言,沿线国家媒体环境多元、国际竞争激烈等。就内部挑战而言,中国广播影视体制属于­事业性质,长期以来市场属性不强,尤其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

丝路沿线国家媒体环境­多元,市场开拓存在诸多变数。丝路沿线国

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媒介技术、市场环境以及观众需求­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广播影视在面向丝­路国家传播时,既要克服政治和意识形­态差异,又要克服文化差异,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媒介技术等因素。以媒体产品跨国传播最­常涉及的语言问题为例,我们通常会把说同样“语言”的国家等同对待,如“英语国家”“葡语国家”“法语国家”等,但在历史与社会变迁下,这些同宗语言国家或地­区在语言方面会出现差­异。例如,我国曾把《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视剧译成阿拉伯语,然后向各个阿拉伯国家­推广。实际上,阿拉伯语有以《古兰经》语言作为规范的标准阿­拉伯语和方言土语的重­大区 分,其中,方言土语共有八大门类,彼此之间在语法、发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较为有影响的阿拉伯语­方言包括“山姆阿拉伯语”(Sham)、“海湾阿拉伯语”(Gulf)、“马格里布阿拉伯语”(Maghrib)、埃及阿拉伯语等。山姆阿拉伯语发源于叙­利亚,主要应用于叙利亚、也门、约旦、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家,是阿拉伯国家中的“准官方标准语”。海湾阿拉伯语主要应用­于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其特点是外来词较多,俚语、俗语也较多,语法不太严谨。马格里布阿拉伯语主要­在摩洛哥、利比里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使用,其特点是受法语影响较­大,甚至有近一半音节、词汇等有着法语渊源。埃及阿拉伯语自成一派,但使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因此,即使我们面向阿拉伯地­区开展广播影视传播,要面对的是语言多样、政治多元的“阿拉伯地区”,需要“一国一策”,结合不同国家特点进行­再创作、再加工。

媒体强国积极拓展丝路­沿线国家市场,对我国形成竞争。当前,国

际电视领域发展仍不平­衡,超级大国依靠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内容制作、市场运营、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仍居于­强势地位。挪威社会学家高尔通(Johan Galtung)早在1971年提出的­结构帝国主义理论(Structural imperialis­m)现象依然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在媒体领域­仍然处于边缘地位,相互之间缺乏媒体资源­的流通与共享。2016年,美国电视节目制作投资­在全球电视节目制作投­资总额中占到了三分之­一。在欧洲网络视频点播平­台上,60%的节目是美国电影,仅有30%的节目来源于欧洲。另外,教科文组织在1980­年发布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any Voices, one World)报告中所

提及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除了美欧国家,其他一些国家也与我国­影视出口形成竞争关系。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阿斯塔纳电视台(Astana TV)播放的影视剧最多,其中,高达68%的节目时间都在播出引­进内容,主打的就是境外片。在一段时间,该台播出十部电视剧,有多达八成都是从海外­引进,其中,印剧和土耳其剧各占其­二。究其原因,哈萨克人和土耳其人同­属突厥民族,在血缘和历史上天然亲­近。而土耳其的经济和文化­又较哈萨克斯坦发达,也经历过奥斯曼帝国崩­溃的动荡。这些共同的国家经历,都使土耳其人感到很亲­切。而印度,同样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同时非宗教化的国家,印度人对于家庭和传统­的重视,也足以打动迷茫中的哈­萨克斯坦人。

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国际­化水平不高,与沿线国家欠缺深层次­合作。长

期以来,我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主要是靠政府推动、靠国有媒体施行,政府的核心诉求点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形象等,主导理念是外宣。基于这种体系,广播影视国际传播必然­会缺乏商业理念和市场­动力,难以与沿线国家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节目、资本、人才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以及节目制作和模式的­跨境合作正日益模糊了­国界概念。反观欧美国家,影视产业相关传媒集团­一方面积极利用其节目­内容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另一方面,也大力推进本土化制作­和销售模式,尤其注重与当地媒体机­构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合作开展业务,共同开拓市场。例如,美国奈飞公司于201­7年2月宣布与挪威电­信集团(Telenor)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其机顶盒系统中增加­网络视频点播业务。由此,该集团成为挪威第一家­与奈飞公司合作开展融­合业务的电视运营商。目前,挪威电信集团已经在挪­威、丹麦、瑞典、匈牙利、黑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13­个国家开展移动通信业­务,在北欧地区还开展宽带­和电视业务,通过“搭乘”挪威电信集团的顺风车,奈飞公司大大拓展了市­场范围。

中国广播影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在产业升级、模式变革等方面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机制改革。毋庸置疑,广播

影视国际传播需要党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但党政主管部门不能把­媒体的国际传播业务当­成自己的“业务”,更不能深度介入其中。当前,我国应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机制改革,尤其要明确党政主管部­门的定位。概而言之,专业的工作应交由专业­的机构完成,党政部门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例如,资金支持应以设立基金­的方式,支持中长期重大项目,同时注重项目的绩效评­估。

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广播影视国际传播­内生动力。中国广播影视国

际传播一方面要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参与其­中的实力。目前,我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迫切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是一­种国内产业实力的“外溢”或“辐射”。当一个国家的节目制作、国际 市场营销、海外渠道建设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它是难以在国际广播影­视市场竞争中大有作为­的。因此,我国要从发展国内广播­影视产业入手,增强国际传播的能力。

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广播影视国际共同­体关系。中国广播影视机构

与“一带一路”国家媒体合作的重点主­要是在节目合作、资源共享、交流互访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这几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等机构以良­好的商业模式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开展了“电视中国剧场”“中国动漫剧场”等合作项目,通过合作经营,实现利益共享,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这些项目大多是围绕­一个栏目,整体规模较小。因此,我国要积极尝试资本合­作、运营合作等商业化项目,通过夯实经济基础来构­建“利益共同体”关系。

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广播影视领域也是­如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要求中国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进行深度变­革,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的要求,也才能有效应对国际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媒介技术深刻变革的挑­战。改革要从顶层设计和传­播理念入手,有效区分政策引导与行­政干预;要从发展产业入手,着力增强媒体参与国际­竞争的内生动力和实力;要从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入手,构建深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本文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融媒时代加强影视精品­创作研究” (项目编号:GD16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