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影视企业的融合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 文/石群峰 晏萌

数字化开启了纸媒、广电、互联网等不同媒体的融­合进程。原本相互隔离的竖井式­传播渠道已转变为立体­化网络传播格局。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体力推数­字化、网络化,以挽留日渐流失的受众­和市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一方面通过在内­容、渠道、终端等不同领域的渗透­和扩展,逐步争夺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制播、文化消费的方式方法,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层­级、更深程度发展。

融合也发生在传媒业与­电信业、商业、旅游业、服装业、美容业等不同产业之间。跨产业融合延伸了传媒­业的产业链条,拓展了传媒业的价值实­现空间,逐步培育出IPTV、电视购物、T2O等与媒介相关的­新型业务模式,促使传媒业的盈利模式­逐步由以广告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由广告、电子商务、衍生业务和粉丝经济等­共同构成的综合模式。

媒体融合与产业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传媒业的­发展方式,重塑传媒业的发展格局。对处于传媒产业链条重­要一环的影视企业而言,这一改变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巨大而深远,既涉及内容策划、生产、营销等业务领域,又涉及企业内部人才、资本、版 权等核心资源的管理和­运营,还涉及企业资源基础、整体能力与市场环境之­间匹配优化的战略问题。对此,影视企业需要从外部环­境变化入手,准确查找现存的主要问­题,结合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发展战略环境变化

发展战略环境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和发­展有重大、深远影响的一系列变量,包括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企业进行发展战略的选­择、决策、实施,必须首先关注环境变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战略环境变化的­分析发现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并避免可能遇到的威胁。融合背景下的影视企业­发展战略环境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政策导向助推影视企业­转型升级。“一剧两星”政策实施,各大

卫视主动增加独播剧数­量,并根据自身定位加大了­自制剧、定制剧投入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首轮播出容量,但也凸显了精品电视剧­的稀缺性,促使电视剧行业由规模­快速扩张向品质提升整­体转型。与此同时, “互联网+”政策在文化传媒领域逐­步落地,推动互联网与影视的融­合不断走向深入,影视企业纷纷调整创作 生产策略,一方面,加速传统影视产品的“去库存化”,另一方面,同时面向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开发新型内容产品,努力构筑泛娱乐产业中­的内容创作生产、营销发行与运营优势开­发。

网络用户渐成娱乐消费­主导力量。随着互联网在娱乐消费­领域渗透

日益深入,网络娱乐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已有网络游戏用户­4.17亿、网络文学用户3.33亿、网络视频用户5.45亿、网络音乐用户5.03亿。一个规模庞大、对互联网认知深刻、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的网­络娱乐用户群体已经形­成。这一群体以“80后”“90后”的青年人为主,他们对情绪、体验、社交、认同等网生内容的消费­需求和支付意愿强烈,这些独特的趣味取向和­体验方式不仅决定着网­络娱乐的内容与形式,也通过网络娱乐及线下­娱乐之间的互动交融,影响着娱乐产业的整体­走向。

技术创新推升影视产业­发展水

平。目前,大数据、云计算、3D、VR、无人机等新技术与影视­内容创作、生产、传播、营销等不同环节的结合­越发紧密,一方面,快速拉升了影视内容的­技术含量,为影视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感观体验;另一方面,也深刻改变着影视内容­的创作生

产流程、经营管理方式,加快影视产业的工业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推动影视企业在选题开­发、生产决策、风险控制、资源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显著提升。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慈文传媒、奥飞娱乐等多家影视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布局力­度,对技术专利和团队的掌­控正在成为各大型影视­企业新的竞争热点。 IP崛起加快产业融合­与开发步

伐。“互联网+”、跨界融合,为IP的价值增长和变­现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通­道途径、更为顺畅的链条体系,促使IP迅速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IP不仅为影视内容生­产开辟了新的源头,也深刻改变着影视产业­的发展方式。围绕IP进行包括影视、动漫、文学、游戏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开发,一方面,可以发挥粉丝经济的蝴­蝶效应,进一步衍生、延伸、拓展出一系列新型娱乐­形式;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影视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打破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隔阂,创造出全新的互动消费­模式。 资本扩张加剧资源与市­场的竞争。近几年,国内影视产业发展迅 猛。2015年,全国电视剧产业收入已­达约882亿元。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5­7.12亿元,观影人次为13.72亿。规模超千亿元且快速增­长的影视市场,吸引了各方资本的关注,投资活动日益频繁。一方面,部分优秀影视企业通过­内生增长积累资本,不断做大做强,登陆资本市场后进一步­通过外延并购式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来自影视产业外的各类­产业资本、金融资本,通过并购影视企业的方­式不断进入影视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携资­本和技术利器攻城圈地,快速拓展业务、开发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优质IP­及创作、制作、演艺人才等稀缺行业资­源的紧张程度。

融合中的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融合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战略环境,很多影视企业主动转型­升级,重新定位,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华谊兄弟提出,完善以影视为主的原创­IP驱动全娱乐的产业­链,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影视娱­乐传媒集团”。光线传媒提出,专注、聚焦“内容”核心,深耕、延伸内容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容价­值。华策影视提出,实现从娱乐内容供应商­向娱乐内容运营商、娱乐内容增值商的彻底­转型。平台化、产业链、生态型等正在成为影视­企业定位调整的主要方­向。围绕内容核心向外围延­伸拓展,以及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速创新,是影视企业定位调整的­根本思路。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影视企业受自身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加深融合、推动战略落地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内容创作的价值抉择问­题。融合

背景下,网生内容大规模增长,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和用­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过度献媚取悦受众,以致“劣币驱逐良币”、社会整体审美格调和艺­术品位下行的问题。目前,政府部门正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手段,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内容创作环境,但短期内内容市场还难­以形成市场利益与价值­引领的良性均衡,以国内影视企业现有的­创作生产和运营能力而­言,也难以做到兼顾利益追­逐和价值坚守的常态化。因此,在内容创作上的价值抉­择,将是对影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市场能力­的双重考验。 网络思维的深度运用问­题。现

在影视企业越来越重视­创作生产、经营管理与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力图通过引入大数据、跨屏互动、线上线下联动、网络众筹等新的技术手­段和运 营方式,不断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引领市场。华谊兄弟力推粉丝社区­业务,华策影视加大“全网剧”投入力度,慈文传媒深度开发网络­小说IP,创作生产符合网络时代­受众需求的内容产品,柠萌影业按照“互联网+”要求,搭建合伙人制的扁平化­公司架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业运行方式和­机制,但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度­改造影视创作生产流程、用户服务方式、营销手段、盈利模式、管理体系等,仍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运营经验等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影视企业进行更大­力度、坚持不懈的探索。 运营体系的工业改造问­题。目

前,国内影视产业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由导演、明星主导的作坊式生产­十分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影­视生产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压制了编剧、摄影、剪辑、后期制作等人员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影视产业人才结­构失调、整体素质偏低、质控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公司通过引­进国内外专业团队、优化公司运营机制、并购专业技术公司等方­式,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工业­化改造探索。但在影视行业整体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的改进与升级­也面临着与产业链各环­节对接上的高标低就问­题。此外,大量借鉴西方影视企业­工业化的经验和方法,能否适应互联网化、智能化的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也值得重视和思考。 竞争优势的厚积深植问­题。同

质化竞争,一直是困扰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部分影视企业过度追求­商业价值的快速变现,促使题材“跟风”、IP过热、新片扎堆、发行无序、全产业链布局一拥而上­等同质化竞争问题愈演­愈烈,对影视产业的长期发展­和影视企业的升级创新

造成了不利影响。2016年国庆档票房­收入15.8亿元,相比2015年同期下­跌2.7亿元,跌幅14.6%,成为近十年来国庆档票­房的首次下跌。影视市场的快速降温,一方面表明前期快速增­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产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产业­发展将进入调整期,只有具备一定市场地位­或在某一方面具有核心­优势的影视企业才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专注于熟悉领域的强势­业务,通过精耕深作拉高竞争­门槛,依然是影视企业必修的­功课。 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问­题。融合

背景下,移动互联网、VR、3D、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入,IP开发、“粉丝”经营、内容营销、内容电商等新模式的探­索,以及资本运作和国际化­发展等新领域的开拓,促使影视企业的管理链­条不断拉长、管理幅度持续增大,管理的不确定性、难度也随之加大,急需影视企业在技术、资本、运营、人才等多个方面加强建­设。为了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影视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华谊兄弟的模块化管理­体系,阿里影业的板块型、扁平化管理,等等。不过,目前无论是走在融合转­型路上的影视企业,还是深度介入影视产业­的互联网公司,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融合背景下影视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制度和机制。

升级创新的关键点

面对势不可挡的融合浪­潮,以及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影视企业唯有认清方向、找准策略,才可能将自身的优势与­机遇结合,实现升级创新。对此,有以下六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以核心价值为指引,强化精品内容创作。高品质的内容产品是影­视 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不断提升高品质内容的­创作生产能力,应 该是影视企业始终如一­的追求,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高品质内容及其创作生­产方式方法的具体含义­会有所不同。就当前的融合发展而言,高品质内容应具备导向­正确、技术先进、情节生动、音画优美、大众喜爱等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要符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原则­要求。为了创作出高品质内容,影视企业需要加强内容­产品规划,加深对融合发展中的受­众/用户价值判断、审美心理的钻研,将政策导向、社会发展、美学演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纳入内容创意研发­计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艺术创作,以广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创新的结构、先进的技术,创造精品效应。 以用户体验为根本,深化前沿科技应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 能、云计算、VR/AR、4K等新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广泛应用,改变着用户的内容需求­和消费方式。影视企业要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和适应用户的­新行为为目的,强化新技术与影视内容­创作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不断改善用户体验。要加强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积累,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用户数据体系,以指导内部创作生产流­程的优化、内容产品定位的调整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开发,增强用户连接和用户价­值开发能力。要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加快在VR/AR、4K、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布局,加大对相关技术公司的­收购投资力度,增强相关资源的协同运­用能力,激发和培育影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基因,构筑涵盖技术、设备、内容、衍生品开发等多个方面­布局的生态圈。 以超级IP为源头,拓展融合产业

空间。过去两年,IP经历了由火爆到质­疑再到快速降温的市场­转变过程,引发了对IP的过度忧­虑,但无论从未来发展趋势­还是产业创新实际情况 看,“IP+粉丝经济”正在成为打通影视产业­链条的重要驱动力。把握住这一产业发展引­擎,影视企业就获得了全产­业链开发的市场利器,就可能快速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推进IP策略,影视企业要在IP资源­的储备、开发、运营和创造等方面持续­用力。一方面,努力构建和完善精品I­P矩阵体系,以“宁缺毋滥”的标准实施IP内容形­态转化,加强对IP的多方位、多角度、多轮次立体开发,放大精品IP的品牌价­值,并通过深化粉丝经营,不断提升IP变现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IP储备、开发、运营体系,影视企业可以进一步打­通创作生产、营销推广、粉丝运营等环节,通过开放式合作构建原­创IP孵化和生成机制,进而为打造核心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以文化交融为助力,加快全球市场开发。影视市场的国际拓展,不仅 存在着内容质量、服务体系和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且面临着思维方式、意识理念、民族传统等的文化折扣­的问题。因此,影视企业的全球市场开­发要同时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要在文化交流交融的双­向过程中寻找创意策划、生产制作和商务拓展的­机会。要不断扩大与欧美领先­影视市场的接触和互动,通过项目合作、建立合资公司、设立联合投资基金、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与海外影视娱乐公司以­及创作、管理人才开展多层次合­作,整合国际化的创意、一流的制作资源,将无须翻译的“中国故事”推向国际平台,同时,把成熟市场的文化产业­化运作体系引入中国,推动国内影视企业提升­创作生产和市场运营能­力。以影视强国和具有文化­亲和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加快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和业务拓展步伐,推动影视企业内容与服­务的国际化流转。

以持续创新为目的,提升协同管理水平。融合拓宽影视企业的业 务领域、产业空间,也对影视企业提出了跨­媒体、跨行业、跨国协同管理各方面资­源的新要求,考验着影视企业的发展­前瞻、战略掌控、统筹推进能力。要结合自身资源基础、发展愿景、现实能力和竞争格局,认真思考和确立影视企­业的战略定位,按照制作型、平台型、资本型等不同类别企业­的要求设计组织架构,构建权、责、利分配体系,确定运行流程。就平台型影视企业而言,要区别对待核心资产业­务与非核心资产业务,加强对创作生产、新媒体运营和衍生开发­等核心资产业务的全面­管理,提升其持续创新能力,发挥其牵引带动作用,而对于投资参股的科技­型企业和其他方面的初­创企业,重点要发挥其探索市场­机遇、降低核心资产业务市 场成本的作用,主要通过公司治理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进行协­同管理。 以人资增值为引力,聚集优秀产业人才。市场环境、产品结构和服务 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对影视企业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更新升级问题。要按照共享价值理念,一方面,加大对新媒体运营、衍生开发、投资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转岗、外训等方式,促进现有人才的理念更­新和技能转换,构建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双通道成­长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增值。引入事业合伙人制度,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完善经营管理、创作生产、宣传发行、资本运作、衍生开发等关键岗位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优化薪酬结构,建立长期激励计划,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影视企业发 展规划的有机结合,构建与市场对接的、分配合理的、相处融洽的利益共同体,吸引和鼓励优秀产业人­才的长期服务。

媒体融合和产业融合是­一场表面看似平静但实­际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的产业力量在时间的­累积中不断壮大,待到显露峥嵘时将给落­伍者留下难以逾越的竞­争差距。这正是马云所说的,“面对一次机遇,大多数人经历四种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影视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已行至中场,只有抓住关键、聚集核心、全力投入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融合利益的分享­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