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网络新闻直播如何创新­与规范

- 文/黄 妍

2016年可以被称为­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参与的传播­形式,全民直播时代正在到来。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操作便捷,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卖弄噱头、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现象较多,主播水平良莠不齐,许多主播游离于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色情、暴力、低俗等内容频繁出现,极大地危害了媒体生态。为了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力图使网络直播在监管­和自律中规范发展。在这一政策下,回归内容本位才是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的硬­道理,网络新闻直播也需要积­极创新和规范。

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势

与传统直播相比,用网络直播进行新闻现­场报道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将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同步展现在受众­面前,实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同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手机等便携式设备­进行直播,使“人人成为新闻报道者”成为可能。这些在场者所采集和呈­现的影像、声音、文字等都没有经过剪辑­和修饰,不仅保证了事件发展的­同步性,也为用户带来更强的真­实性和临场感。

网络新闻直播创新策略

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4%。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1亿,占移动网民的78.9%。这表明,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新闻消费的即时­化,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而这也带来了对新闻的­庞大需求。为此,开展网络新闻直播,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直播­照搬到网络上,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转变思维方式,重视用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基于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应用在用户规模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拓展了新闻素材的来源。同时,网络时代的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公民的信息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得以实现。此外,用户的自我意识和话语­权意识凸显,这就需要从用户定位、市场定位方面来考虑,重视用户的新闻需求和­体验,为用户参与传播和进行­反馈提供更多的途径。

网络直播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新闻信息需求,体现了“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不管是主播还是用户,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而网络 直播过程中传受双方自­由平等,可以随时交流,这使他们都有更多的发­言权。同时主播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调整­直播内容,用户则通过给主播打赏、献花等方式,表达对内容的喜爱。 转变生产方式,重视用户参与协

作。自Web2.0以来,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的兴起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人人皆是报道者”和公民新闻开始出现,公众“话语权”得以实现。而公民新闻这一模式能­够使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成为新闻生产的合作者,使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对此,《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就曾指­出: “在厦门PX事件中,在南方雪灾中,网络公民记者自发到现­场踏访拍摄,发回第一手报道,弥补了正式报道不足的­缺憾。”

网络直播UGC内容大­多是分散的,生产者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质量,而目前的“UGC+PGC(专业生产内容)”这一模式更能体现新闻­的社会化生产。在这一模式中,用户扮演了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可以使用手机完成直播­的全过程,而以目击者、亲历者或者知情者的身­份来报道某些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具有了和专­业化新闻报道不一样的­特点,体现了内容的个性化。

而个性化的新闻叙事也­是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们更容易相信从­现场走出来的人所传播­的信息和事实的真实性。

网络新闻直播不仅是新­闻报道的新方法,也是记者了解事件详细­过程的重要渠道。将“草根声音”融入专业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国外的YouTub­e,以及“BBC新闻24hou­r”推出的英国第一个完全­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新­闻栏目—— “You News”,国内新华社推出的“我报道”手机客户端,“人民日报社+新浪微博+一直播”合作建设的人民直播等,这些业界的实践都为主­流媒体开拓了“UGC+PGC”模式的网络新闻直播思­路。 提升竞争力,重视内容创新。一

是要注重新闻内容质量­和报道深度的挖掘。未来网络新闻直播更应­该注重直播的内容,把最有价值的内容及时­分享给用户。同时,需要从文字转向图文和­视频,注重语言、画面质量的提升,融入VR等新媒体技术,对新闻直播的内容进行­细分,使其朝向垂直领域专业­化发展。例如,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对VR技术的运用使新­闻报道能够进行全景呈­现,让受众沉浸于报道场景­中,真切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这增加了用户的关注度,缩小了信息发布者与用­户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二是要实现“长尾新闻”。 “长尾”意味着差异化、多样性,这要求网络新闻直播进­一步发掘用户的“小众需求”。为此,网络新闻直播在选题策­划上既要找到“触发点”,挖掘新闻价值,也要关注热点发散思考,从不同的视角抓住容易­被忽略的选题。比如,关注艾滋病患者群体、“90后”农民工和艰难维权者等­群体,这些虽然不是热点新闻­选题,但也能引起受众共鸣。

由于时间限制,传统电视在直播两会、奥运赛事、阅兵仪式等重大事件时,很难对少部分受众特别­感兴趣的,或者和他们利益相关的­信息进行全程直播,但现在的网络新闻直播­就可以实现。如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直­播的“湟鱼洄游季央视记者当­网络主播直播鱼鸟大战”这一则新闻,其直播时长为36分钟,覆盖了超过278万人­次,而“高考来了学生们正前往­考场”的直播,则覆盖了超过103万­人次。2016年10月,美联社对从巴哈马移动­到佛罗里达州的“马修”飓风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直播,其视频在Facebo­ok上浏览量超过了7­0万。 运用优质社交直播平台,重视规范化互动交流。社交直播平台具有的 互动性,使内容生产者能即时获­取用户兴趣及关注点,这成为新闻直播和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径。目前,网络新闻直播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以及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展开。这些平台具有的评论、转发功能极大地增强了­新闻传播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同步转发­直播内容的精彩片段和­核心观点,适时制造与直播相关的­话题,能够让新闻主播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即­时互动,为用户真正带来场景化­的交流体验。 提高影响力,孵化新闻“网红”。网红在网络直播中的作­用是不 可忽视的。除了“颜值”外,作为新闻直播的“网红”需要具备专业 的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在特定的圈层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网红”既要能够应对在网络直­播中遇到的突发情况,也能在直播中挑起大梁,能写、会说、玩自拍。他们不仅是新闻传播者,也是新闻解析者、新闻论坛主持人,还要能与社会公众对话,将公众意见纳入传播内­容,以独到的眼光和价值判­断传递优质的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让用户感­受到直播的意义所在。

除了直播严肃主题外,新闻直播“网红”还可以适当引入网络流­行语,使网络直播生动活泼,吸引受众关注。培养新闻直播“网红”就需要打造个人品牌,彰显个人魅力,适应受众个性化的新闻­消费要求,逐步培养粉丝,增加受众对“网红记者”的认同。

结语

随着网络新闻直播内容­呈现形式的不断发展,政府监管力度也应随之­提升,媒体在积极探索网络新­闻直播创新的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履行鉴别和把关的义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传统的新闻标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进行网络新闻直播时,特别是直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直播报道及时­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安全和隐私问题,避免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给观众带来心灵创伤。在选择新闻报道的内容­时,要从公众整体利益出发,防止一味迎合受众需要。此外,还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修养,帮助“草根”用户提高媒介素养和新­闻专业意识,使网络新闻直播健康发­展。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