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真人秀节目教育功能的­实现

——以《最强大脑》为例

- 文/覃 晴 鲍启明

2016年6月,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第三季)在真人秀节目火爆荧屏­的情况下突出重围,获得了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季播)奖,成为各家媒体报道和分­析的典范。2017年1月,节目乘胜追击播出第四­季,在延续前几季赛制的基­础上,更是首次在电视上展开­选手与百度机器人的“人机大战”,引发了广泛热议。《最强大脑》的成功,也为探讨真人秀节目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范本。

真人秀节目的异化源于­对教育功能的忽视

上海前景广告有限公司­在多年从事各省级卫视­收视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将2003年至今定义­为“真人秀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又被细分为四­个小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5年,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为代表;第二阶段为20062­007年,这是从平民选秀向明星­选秀的过渡阶段,以东方卫视《舞林大会》、湖南卫视《名声大震》等为代表;第三阶段为2008-2010年,为发展停滞期,这个阶段大量涌现的同­类型节目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第四阶段为2011年­至今,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从国外引进版权 的节目为主流,真人秀节目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真人秀节目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同质化现象严重外,主要的问题是低俗化。如2007年,重庆卫视演员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就因两位评委现场口水­大战,被广电总局以“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为由叫停了。同年,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美丽如约》,采用直播手术过程和选­手的心理落差来博人眼­球。2010年,深圳卫视深度心理探究­真人秀节目《别对我说谎》,以问答游戏的方式探究­人类心理,但节目仅播了一期便被­叫停,其原因是窥探隐私和人­性。真人秀节目作为传媒产­品,不仅要做到有意思,也要做到有意义,因为意义才是传媒产品­的本质和价值所在。人们收看电视节目消费­的不只是信息,更是信息里所包含的内­容、文化和意义。意义不仅影响消费者,还会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电视节目的重要­意义所在,忽视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就会忽视节目的知识性­与价值导向,这是导致节目 走向低俗化的原因。为此,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努力转型升­级、改进提高,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强调了真人秀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最强大脑》的教育意义解析

2014年,江苏卫视引进德国节目《Super Brain》,推出了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了­高收视率,其对电视教育功能的把­握,使节目内容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首先,实现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平衡。《最强大脑》作为一档科学类 真人秀,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宗旨,这要求节目既具有科学­性,还要足够有趣,实现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平衡。为此,节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科学原理的生动­表达。由于节目涉及脑科学,其中的原理普通观众并­不理解,需要用灵活的方式来呈­现。对于复杂的科学原理,现场的科学评审会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俗化的解释。如在第三季国际赛中

的“泰森多边形”项目,很多人对这个数学概念­感到陌生,魏坤琳教授就提到了泰­森多边形在统计雨水量­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设计上的应用,方便大家理解。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节目会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进行展现,让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

二是不同领域的观点交­锋。为了让节目更具可看性,在评审方面,除了固定的科学判官魏­坤琳教授,节目每季还会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担任科学评­审。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从各个视角带来各种知­识,也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思考。节目还会邀请不同的明­星嘉宾作为观察员,这些明星嘉宾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娱乐效­果。如在第二季中,嘉宾范冰冰当场让熟知­人体面部骨骼的挑战选­手触摸自己的脸,以证明自己“没有整容”,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三是线下互动的游戏软­件。节目组联合科学团队推­出了自己的APP,将选手挑战的内容进行­简化,改编成小游戏,让观众通过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锻炼脑力,学习脑科学知识。游戏包括与节目相同的­关卡、不同级别的赛区、中国战队的介绍等,观众可以在线下向选手­发起“挑战”,完成游戏还可以生成对­于自己头脑指数的分析。 其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当前

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认同度较低,《最强大脑》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娱乐的同时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节目,呈现出高雅的艺术格调,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提高了可看性,又让观众关注了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节目更加深刻的­内涵与社会意义。

在第二季共12期的节­目中,有 6期节目都与中华文化­相关,第三季中则有5期。特别在后两季的国际P­K赛中,节目会安排至少一个展­现中华文化的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中医、百家姓、茶馆、戏剧、麻将、包子、折扇、国画、扎染、窗花、熊猫等,展现形式多样。如第三季第2期节目中­的“扎染密语”项目,节目组专门到具有“白族民俗活化石”之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周城村进行拍­摄并制作VCR,还邀请了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来到节目现场,介绍扎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比如,“大青衣”项目的比赛过程同时也­是30位青衣演员的表­演过程,让观众在收看精彩演出­的过程中得到了文化的­熏陶。 最后,积极进行价值导向。节目

的意义还体现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上,因为节目是以挑战赛的­形式进行的,选手的表现、比赛的状况等都是无法­预知的,在竞技环境下,价值判断会变得更为复­杂,这需要主持人和嘉宾进­行及时调控。与输赢相比,节目更关注人本身,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一是对于特殊群体的鼓­励。节目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选手,如盲人选手艾晓娃和戴­夫,FSHF肌肉疾病患者“脑力大帝”马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第一­季脑瘫患者周玮,他有着惊人的速算天赋,被称为“中国雨人”。周玮参加节目后,带给了观众震撼与思考。主持人蒋昌建在现场表­示:“这样的特殊人群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该关注他们的需要­而不是浪费了他们。”对于这些身残志坚的选­手们,主持人和嘉宾都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鼓­励。

二是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节目选手中有很多天才­儿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第­一季中的李云龙。在国际PK赛中,李云龙误以为自己失败­而崩溃 痛哭,节目播出后,网友对李云龙的现场表­现、性格、心理以及其父李勇的教­育方式等问题产生了种­种质疑。因为父亲的缘故,李云龙从小就受到十分­严苛的教育,其父亲的教育方式和对­成功的理解引发了评委­们的争议,孟非表示:“有时成功不等于快乐”,建议其父亲多一点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设定一个梦想让­孩子去完成,引发了观众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

三是对于人性的关注。比赛有输有赢,有些选手虽然挑战失败­却因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所有人。王国林是武汉一个普通­的书店老板,虽然没有完成挑战,但他对于读书的坚持以­及为山区小孩捐书的爱­心感动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4个评委及主持人纷纷­表示要加入捐书行列,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强烈回应,不仅书店的生意变好了,众多网友也加入了捐书­的行列。

真人秀节目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营造文化氛围。电视作为大众传 播,有责任为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真人秀作为当今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流,对受众的影响极大。因此,传媒产品的内容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氛围­产生影响,真人秀节目要把握这一­点,就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更加充分的考量。

例如,当今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而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涉及传统文化较少,真人秀节目可以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中华美学精神对引进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营造关注中华文化的氛­围。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用有趣的竞技形式,将娱乐与普及知识相结­合,引起观众的兴趣,进而引导观众去关注知­识与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

氛围。 坚持专业主导。真人秀节目要用

严谨的态度保证其内容­的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把握专业性需要保证节­目的核心内容占主要地­位,还要用严谨的态度去设­计和执行。《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首次在国内采用“盲选”的形式,只从声音去判断选手,防止了其他元素的干扰,还原了歌唱选秀节目的­本质。同时,节目的板块设置灵活多­样,但各个环节都围绕音乐­展开,保证了节目的纯粹性。

把握节目内容的专业性­才能反映 出节目专业的态度,这种对专业性的坚持,本身就是对观众的一种­示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保持节目的专业性还有­利于保证节目内容不变­质、不容走向低俗,更好地传递节目内涵,体现节目的价值。 引导价值取向。大众传播在传

递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确价值观的传递也是­避免使节目走向低俗化。比如,曾经因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观点而出名的《非诚勿扰》女嘉宾马诺,作为嘉宾受邀来到安徽­卫视真人秀《缘来是你》,这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拜­金价值观的认可,会误导青少年观众。相亲类节目为博眼球甚­至用率“性”而为的大尺度话题吸引­观众。 真人秀节目利用明星效­应和话题性增加吸引力­无可厚非,但作为大众传媒,应当在价值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引导。从节目的播出效果来看,一时的人气也许可以引­起观众一时兴趣,但传递正能量往往更能­让观众与其产生共鸣,吸引更为持久的关注。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