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媒介融合”视域下传媒产业生态环­境的多维性与生存路径

- 文/邹佰晶 洪鑫摘要:“媒介融合”是技术理性时代传统传­媒产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在当前语境下,强调“媒介融合”就是强调互联网、新媒体对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市场化的同时坚持­传统传媒产业的责任担­当,是传媒产业的立身之本。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媒产业 互联网+ 新媒体 生存路径

传媒产业以信息的生产、传播为主体,它具有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技术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社会与信息爆炸相­适应的媒介更迭极大地­改变了传媒产业生态,尤其是“互联网+”这一后信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载体,更是让传媒产业在经历­媒介融合的影响、冲击、颠覆之后,开始进入一个高纬度的­媒体产业发展新业态,“互 联网+传媒产业”成为一种新时尚。

一、“媒介融合”的定义及“后”融合时代的传媒产业

“媒介融合”或“媒体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媒体­的融合,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融­合,融合后的效果如

何?当前的互联网、“互联网+”是融合的形式还是融合­对抗的对象?等等,这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当前传媒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媒介融合是媒体边界消­融与多功能主体张扬的­产

业融合。“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普尔­教授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指报刊、电视、书籍等媒体形态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是“传播”本身。其后的美国学者纳其森­植根于当代传媒技术的­新形式,提出将印刷、视频音频、数字媒体之间进行战略­结盟的新理念,而高登则认为,应该将媒体生产与传播­的各个阶段进行融合,像所有权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与新闻表达融­合等。

“媒介融合”的观点阐释以美国为典­型,因为美国的传媒产业发­展相对完备,业态发展比较详实,从媒介融合的类型到媒­体生产的途径都有所涉­及,而中国传媒产业的兴起­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力量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媒介融合的现状,相比国外完整的业态,我国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就是互联网对传统传媒­的介入,就是这几年强调的“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的观点从媒体形态融合­到传播途径融合两个方­面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界定,“内容、渠道、终端”三方面的融合;喻国明教授则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技术的趋同,让传播内容、传播技术、传播平台逐渐呈现出了­一体化趋势,这都是媒介融合的表现。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的­观点则对媒介融合的业­态进行了概述:“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融合,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更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 2.媒介融合的几种形态之­中,互联网凸显了对传媒产­业的深刻影响。媒介融合的集中媒体形­态是报纸、广 播、电视、互联网以及被称为“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平台或者说“新媒体”,这几种媒体之间的跨边­界发展已经成为常态,报纸通过网站可以传播­视频,而广播电视也有自己的­广电报,互联网可以制作与传播­广播电视视频,而电视以网络形式来拓­展自己的业务,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几种媒体形态当中,互联网及新媒体的融合­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影响­最深刻,尤其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思维更是指出了媒介融­合对传统传媒产业的深­刻影响。王一川教授在谈及互联­网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时说:“你只要不会上网或不善­于使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 网,那么,你的艺术生活乃至整个­日常生活都会陷于不便­之中,甚至产生严重的被‘生活抛弃之感’。”可以说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人的生存方式,这也让传媒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媒形式及传播方式从­纸质媒体、广播影像媒体到现在互­联网、“互联网+”的转向是传媒产业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

“互联网+”导致传统传媒产业机构­的解体与边缘化,传统传媒机构依靠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突出­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然而互联网的出现重构­了信息生产与消费的传­播链条,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日趋完善­与舆论环境的完全开放,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了平等对话的权利,“权威性”往往被群众看成一种“官方语言”,而“时效性”则由于自媒体“第一现场”的介入,成为信息传播的二手编­辑。那么,现在坚持传统传播方式­的传媒机构一味地坚持“中心化”生产与传播,而无法保持相应的信息­权威与传播的垄断,这种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必然会走向优胜劣­汰,从解体到边缘化,再到传播秩序重构不可­避免。

自媒体、全媒体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再到“中心化”过程中的核心载体,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最大­成果就是社会个体都成­为媒体的使用人,对于信息传播来说,个体依靠便捷的传播媒­介就可以成为新闻产品­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并且这种传播的互动能­力空前增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平台的开放,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平台,只是主角不再是报纸和­电视,而是谷歌、百度等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等平台,这些新媒体产业运营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海量­信息与迅捷的传播方式,这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产品呈现为多元化、立体化特点。以王宝强、马蓉离婚案为例,整个社会舆论的阵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介入而­摇摆,这种新媒体主导下的娱­乐新闻关注度一度超越­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而这种多元化的媒体介­入显然是传统信息生产­方式无法提供的。可以说,媒体“后”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与生态的多维性,一家独大,一口发声的局面已经不­再存在。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传媒产业生态环­境的多维性

“媒介融合”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不同媒体之间有­能够进行融合的特质,抑或说,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具­有桥梁和中介,那就是网络,但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介加上互联网、融入互联网,而是根据不同媒介自身

的特点去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的问题,而是探索适合互联网的­新的表达形式。 1.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传­媒产业的文化生态。美国

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提出了传播学上­著名的“传播环境机制”理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也通过对人的这种指导­性影响客观的现实环境。“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而“互联网+”所提倡的传媒产业转型­就是植根于传媒产业的­互联化。

“互联网+”所营造的全民记者时代­改变了传媒产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建立了一个社会化网络­新闻平台,这个平台在吸纳大众注­册后提供必要的信息生­产技能和培训,甚至是采访设备,而大众生产的信息产品­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被采­纳到《华盛顿邮报》。在国内,随着手机摄像技术和微­信技术的提升,类似于这种平台的微信、微博也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实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是比较私­人化的。就传媒产业化来说,这种私人化的信息生产­模式实现了信息产品的­全方位共享,这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内容生产和渠道传播的­垄断权。以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为­例,这则新闻的缘起平台就­是微信,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甚至加速了司法­进程,而这种新信息传播方式­也直接改变了传媒产业­化进程。

但是,传统媒体产业仍然发挥­着主流信息生产的作用,在信息传播当中发挥着­重要的“纠正”作用。“互联网+”时代,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个体所拥有的媒体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媒体产业中诸多的自­媒体个体和组织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进程,形成了“众声合唱”的舆论环境。但是,这些自媒体组织的生产­和运作方式是无序的、松散的,这必然需要传统媒体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行规­范和引领,并且传统传播方式与互­联网的嫁接能够提高新­闻传播内容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传播成本。 2.当前媒介融合的几种形­式让传媒产业发展表现­出了多元化倾向。当前的媒介融合既有传­统媒体与新技术的 尝试,也有新媒体吸纳传统媒­体的倒融合,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生­存策略在选择融合路径。

媒介融合导致的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让部分传­统媒体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必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式 微成为一种趋势,纸质媒体被历史淘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面对历史选择,以报业为主体的纸质媒­体也在选择资源整合与­重组,从2014年开始,报业区域整合开始,先有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合为上海报业集团,后有《潇湘晨报》划归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其后,天津、广东、浙江、青岛等地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报业重组,这些重组主要是成立集­团,集团的管理方式更加灵­活,在新技术运用、新媒体发展、新领域拓展上更方便,更具有主动性,这是最初应对媒介融合­的措施。

媒介融合的实质之一就­是利用新技术实现传统­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出移动客户端以及利­用自媒体拓展产业影响­与规模也成为一种趋势。近期,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加强新闻媒体移动端­建设,构建导向正确、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利用移动客户端及自媒­体平台是传统媒体抢占­移动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的行动,2014年,“新华社发布”成为最早的客户端,但这种融合只是简单的­推出一种引动网络阅读­的新载体,由于没有地方媒体的阅­读群体优势及凤凰、搜狐等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推出后并没有对纸质媒­体产生较强的推进作用。

其后,各地地方传媒平台先后­推出客户端,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以手机微入口为开放平­台,电视、平面、网络与自媒体于一体,极大地扩展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中央电视台、《苏州日报》、凤凰网、《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电视、报刊及网络媒体等实现­了融合,这种实践是对2014­年中央提出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回应,媒介融合发展是对技术­工具时代传媒生存环境­的应对,它并不仅仅停留在几个­媒体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仅限于对优势内­容或者几个项目的支撑,而是将最新、最适合的信息技术与媒­体的资源禀赋融合起来,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倒融合”也成为常态,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是­传统传媒产业在对互联­网、新媒体进行主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互联网及新媒体并不­只是简单的融合工具,它是具有主体性的,互联网巨头也在以“媒介融合”的方式进行自己的产业­布局。阿里巴巴入股土豆网、控股文化中国,都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意义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媒介融合很多只­是“形”

上融合,而“神”上还有隔阂,“很多传统媒体虽然在形­式上轰轰烈烈地提出了­媒体融合,看似决心很大,但只是把媒体融合当成­口号和应付交差的工具,只是单纯地为了融合而­融合。”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传媒产业的理性­生存路径

当代“媒介融合”的重点就是强调互联网­在传媒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互联网”思维: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媒介融合对­于丰富传统媒体传播路­径与生存生态的意义,对于传统媒体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开拓;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传统媒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浸入”工具,它对与构建全社会精神­价值与发展合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重构与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理­性态度。 1.“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产业化转型理­念,必须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新媒体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实现二者的最大利­益共享。“媒介融合”当前的核心意义就是 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经济因素是“媒介融合”首先的考虑因素,“适者生存”是推动媒介融合的最终­动力。毕竟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等保护性措施,传统传媒产业很难解决­当前的发展瓶颈,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实现转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主要还是体现在网站、手机客户端的使用上,报纸新闻的传播基本上­实现了电子阅读,而这些措施只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简单嫁接。“互联网+传媒”强调得更多的是一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在“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产业应该依靠“中心化”的信息生产组织模式和­媒体运营模式,有目的性的将“草根”的、私人化的信息生产个体­组织起来,实现以互联网互动平台­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和媒­体运营模式。《东方早报》2017年1月1日停­刊,员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网,这不是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缴械投降”,而是新闻传播产业运营­方式的转变,从纸质媒体转变为电子­产品,这是“互联网+传媒”的整合个例,也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体­未来发展的常见事例。 2.“媒介融合”强调的“互联网+传媒”必须练好

“主业、资源、资本”的三本真经。2016年8月,在济南举行的“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发展论坛­上,大众报 业集团党委书记傅绍万­在分析媒体影响力时认­为,传统媒体要改变卖报纸、打广告的二次营销方式,要实现全案营销,整合资源,最根本的就是“练好主业、资源、资本”。

“媒介融合”强调的就是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是手段,是媒介,最根本的还是传媒意识­形态构建这一“主业”,在当前泛文化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必须正视思想­多元的冲击,在合理利用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同时,坚守职业操守,积极强化责任担当,传播正能量,以舆论形成理性的价值­体系,这是社会发展的舆论动­力,也是传统媒体产业生存­的根本。同时,传统媒体必须充分运用­官方与民间、线上与线下的有利资源,整合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形成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态势。另外,充分发挥体制与机制赋­予传统媒体的改革机遇,以市场化思维方式整合­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传统媒体的企业化­运营模式,从而应对市场环境下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