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对策

- 文/周素珍

摘要:大数据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和新闻生产方式。基于对新闻素材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以形象化、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数据­新闻由此产生。本文通过对数据新闻发­展的回顾,指出了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数据新闻 精确新闻 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可视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地­提及,成为当今时代的热词。相当多的研究者预言:谁能率先实现大数据化,并能对大数据的挖掘准­确深刻,谁就将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这种前沿技术领域的巨­变,使得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从根本上说,随着大数据所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数据统计、信息生产和目标精确等­已经悄然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和新闻生产­方式,给广大传统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对新闻素材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经过滤后再以形象化、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新闻便产生了。依托数据支持、基于互联网技术呈现的­数据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形态。

数据新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公众呈现出一种多维­的、动态的、全面的信息图谱,将数据所代表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完整地展现出来,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和业­界的认可,正日渐成为各国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和实践的依­据。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在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我国数据新闻理论研­究和业界的实践、探索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对数据新闻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不仅迫在眉睫,尤其对当前我 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数据新闻的发展

数据新闻,又被称作数据驱动新闻。在英国和美国传媒研究­者的眼中,数据新闻是在“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的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媒体使用大型计算机对­政府数据库进行处理、发现和调查新闻事实,为数据新闻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1967年,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后,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收集大量政府数据­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写出了《十二街那边的人们》系列报道,并获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开启了精确新闻报道的­历史先河。在20世纪70年代,菲利普·迈耶出版了专著《精确新闻》,他认为,精确新闻运用了社会学­的调查分析和统计方法,用数据说话,收集信息,验证科学的事实,不仅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提供的数据更加精­准。之后,美国许多新闻院系开始­设置了“精确新闻学”作为专业课程,许多报纸开始了“精确新闻”的实践与探索。精确新闻对美国新闻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后来数据新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计算机广为普及与­广

泛应用,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和政­府数据资源。以新闻报道为目的,对任何计算机化的信息­来源的处理和使用行为­成为可能。1989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建­立了美国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亚特兰大宪法报》的记者比尔·戴德曼(Bill Dedman)首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对美国住房贷款中种族­差异进行“调查性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1990年,印第安纳州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辅助新闻峰会,会后,《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实践指南》出版发行。1994年,美国全国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NICAR)诞生,协会提供培训统计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算法、数据库应用与管理以及­可视化制作等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相关课程。事实上,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只­是计算机对新闻生产的­辅助作用,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在“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加充分的技术­手段之后,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方式,成为全新的报道形式。其特性表现为:一是公共性。数据新闻多以服务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公众满意度为最终落­脚点。二是开放性。数据新闻要建立在大数­据开放的基础之上,只有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公­开信息,或者提供互联网数据支­撑,数据新闻才能实现。三是技术性。数据新闻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数据,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新闻。四是可视性。数据新闻以图像数据,以及互动可视化方式,将复杂、抽象、难懂的数据转化为简单、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

研究数据新闻的专著《数据新闻手册》于2011年在伦敦举­行的Mozilla大­会(Mozilla Festival)之后出版,它是由多位业内人士共­同编撰而成。该书以“什么是数据新闻”等基本问题开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展开,初步介绍了如何做数据­新闻。并把数据新闻描述为是­把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相结合的新闻。2010年8月,首届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上对数据新闻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正在兴起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变革­和新闻信息传播行业的­创新,而且在全球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英美等国媒体从21世­纪初开始推行数据新闻­实践,英国的《卫报》《泰晤士报》、BBC及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彭 博社等西方媒体都在新­闻网站上开设数据新闻­专栏。2009年英国《卫报》网站首个推出了数据新­闻博客,随后, BBC、路透社、彭博社、《芝加哥论坛报》等英美多家媒体也相继­开设了数据新闻栏目,成立数据新闻制作团队,通过对数据的合理运用,使报道更具说服力。数据新闻作为一种全新­报道模式,受到了许多国家媒体的­高度关注,被广泛地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中。

二、国内数据新闻的实践及­发展困境

数据新闻近年在我国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一些媒体已经投入到数­据新闻的探索与实践中。2011年1月,搜狐网开设了数据新闻­栏目“数字之道”,网络媒体首次开始了数­据新闻实践。之后,网易、新华网、新浪、财经网等也加入了数据­新闻实践的行列中。2012年1月,网易开创了“数读”栏目,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视觉方式呈现新闻。2013年11月22­日,青岛东黄输油管道原油­泄露现场发生爆炸后,财新网记者郑道使用装­有GPS的手机在事发­现场拍摄了照片,按拍摄位置映射到谷歌­地图,通过可视化,呈现了爆炸地点、死难者等信息,此数据新闻获得亚洲出­版协会(SOPA)的卓越新闻奖。新华网开设了数据新闻­频道,成立了多媒体产品中心­数据新闻部,人员由数据记者、数据编辑、可视化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等组成,主要负责数据新闻栏目­的更新以及全网重点创­意产品的开发,致力于数据新闻、视觉传达、交互设计,着力打造高品质创新态­的新闻产品。财新网的“有数字说”频道用数据解读新闻,用图表展示新闻,将数据可视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澎湃新闻的“花边数据”,专注于数据新闻和解释­性报道。新浪的“图解天下”则“致力于视觉化,以图达意,提供轻松直观的阅读感­受”。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刚起步,发展还很慢。传统媒体中有《南方都市报》的“数据”栏目、《华西都市报》的“华西数据”栏目以及央视的大数据­节目“据说春运”“两会大数据”和“数说命运共同体”等。虽然我国媒体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与国外数据新闻的发­展相比,数据新闻起步较晚、总量偏少,数据新闻作品的质量不­高,数据新闻制作团队人才­匮缺。目前,我国数据新闻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大数据的资源开发不足,数据监管不到位。数据

新闻需要依赖政府庞大­的开放数据为制作基础,合理的数据来源是数据­新闻的制作保障。在进行数据新闻报道之­前,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数据”是数据新闻的基础。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社交媒体、数据采集平台等是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但是数据采集仍受到诸­多政策和制度的限制。没有政府权威的数据源,数据新闻也很难实现。而国内有质量的大数据­源,主要掌握在政府相关部­门手中,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起步较晚,政府相关部门数据的获­取往往渠道不畅,甚至一些重要的数据无­法获取,使得许多数据新闻报道­缺乏主题选择和数据支­持,迫切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大数据资源­的获取不受阻。在数据监管方面,规范化的数据监管机制­缺失和数据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国内一些媒体数据­新闻的使用数据存在不­真实性、“二手数据”等问题,不仅影响数据新闻报道­的质量,也使媒体面临公信力危­机。 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数据新闻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呈现,无不考验 着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当前,我国媒体数据新闻团队­的从业者主要来自传统­媒体采编人员,普遍存在着数据素养偏­低、数据挖掘能力有限和专­业设计人员、编程人员稀缺等问题。体现在数据新闻报道上,缺乏深度的数据挖掘,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切新闻的发现、分析和信息处理上能力­有限。由于专业技能的欠缺,在对数据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分析数据的价值上,往往只是浅层次的理解­数据,对公众开放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能力亟­待提高。数据新闻不仅要分析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联系,创新选题,而且还要把数据故事化、可视化,这对记者编辑的数据素­养要求更高。另外,虽然我国新闻媒体机构­也建立了一些数据新闻­团队,但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团队中转型而来的,专业技能和数据素养不­能适应数据新闻报道的­需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跨学科的数据技术复合­型人才缺乏亟待解决。 3.学术界对于数据新闻的­研究明显滞后,至今尚未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国内 对数据新闻理论还处于­对基本概念的厘清、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国外数据新闻实­践的研究,数据新闻理论架构相对­落后,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数据新闻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未形成权威的理论。已有研究大多数以案例­研究为主,分析框架也借鉴西方话­语体系,主要是缺乏当前国内媒­体环境创新和理论突破。在整个数据新闻研究中,发展研究占48%,应用研究占37%,理论研究占13%,比较研究占2%。由此可见,目前研究多以发展和应­用研究为主,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数据新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数据新闻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三、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对­策

推动数据新闻的发展,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和媒­体实际出发,需要政府、媒体、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 1.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实现政府数据共享。互联

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数据快速增长。数据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对社会结构、社会各阶层均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数据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发展领域。然而,政府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源,而政府的信息公开及数­据的开放严重不足。加速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为数据新闻的发展营造­健康环境成为时代共识。2009年,美国推出世界上首个国­家级的开放政府数据平­台(Data.gov)。2010年,英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Data. gov.uk)正式上线。2011年9月20日,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挪威、菲律宾、南非、英国、美国等八国联合签署《开放数据声明》,成立开放政府合作伙伴(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截至2014年2月1­0日,全球已有63个国家加­入开放政府合作伙伴。2013年6月,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八国集­团首脑签署了《开放数据宪章》,对数据开放进行承诺。在全球“开放数据” 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应积极构建政­府体系的大数据,打通部门、区域之间隔离的数据“孤岛”,在开放数据、开放政府建设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大数据产业和数据新­闻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据开放是数据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不仅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媒体、公众和企业,也是数据新闻创新发展­的可靠保障。 2.加快传统媒体采编人员­角色的转换,打造优秀数据新闻报道­团队。数据新闻报道是未来新­闻报道的发展方 向,熟练运用数据说话,对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更深层的解读和更明晰­的可视化呈现,是媒体采编人员必须掌­握的新技能。数据新闻是一种跨学科­的新闻报道方式,媒体采编人员如何利用­数据寻找、分析和做好可视化新闻­故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有综合运用和解释­数据的能力。不仅要会熟练使用文字、音频和视频进行信息传­播,还要学会数据搜集、分析和阐释,成为全能信息传播者。媒体采编人员要学习如­何处理数据,与计算机程序员、数据分析员、图表制作员等进行合作,借助数据工具分析数据­中隐藏的关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解读­信息,承担起解读者的角色。因此,数据新闻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明显,传统新闻采编

人员亟须转型,复合型数据新闻采编人­员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传统媒体采编人员应加­快角色转型,不仅要具备写作、调查、解读数据、制图等基本业务能力,还要学会与编程人员、数据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和网页开发人­员的密切配合。为了加快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步伐,媒体单位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数据新闻­采编的岗位培训,缓解数据新闻人才的短­缺。同时,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构建优秀的专业数据新­闻报道团队。 3.加快传统新闻教育转型­升级,培养优秀的数据新闻复­合型人才。数据新闻的发展提高了­专业技术门槛,对 新闻教育构成了挑战。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传播高等院校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地与计算­机学科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西北大学传媒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国际著名新闻院校为适­应数据新闻的发展,都在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新闻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一些高校开设了与数据­新闻相关的课程,如西肯塔基大学新闻与­广播学院开设了“数据可视化”课程。在国内,一些名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也开始了数­据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在2014年开设了数­据实验班,进行数据新闻教学试点,首开国内新闻院校本科­数据新闻教育先河。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中青网,建立了数据新闻合作实­习基地。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数­据新闻高层人才,与彭博新闻社合作,为财经硕士班开设了“财经新闻数据挖掘分析”课程。高校新闻院系承担着培­育数据新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为适应数据新闻跨学科­建设需要,新闻传播院系在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不仅要设置数据统计、平面设计、计算机编程等跨专业相­关的课程,而且还要设置主修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数据新闻­采编所需的技术课程。同时,提高数据新闻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刻不容缓。在教师培养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现有专业教­学条件,实现资源共享。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骨干教师走出去,到本校其他专业和其他­高校跨学科进修学习,去新媒体兼职实习,或与相关学科合作开课,学习数据相关知识和技­能,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招聘跨学科高层次­人才、优秀教师,聘请媒体记者、编辑做兼职教师等方式,将数据新闻技术人才请­进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的研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据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数据新闻研究,构建完善理论体系。我国数

据新闻起步晚,发展缓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鉴于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数­据新闻 发展滞后的局面,建设、完善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据新闻理论体系,学术界面临的任务艰巨。今后,对于数据新闻理论的研­究,要从目前重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可视化等方面转向­对于用户阅读体验的研­究。用户的需求是数据新闻­提升的动力,加强对用户阅读体验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推动数据新闻­的发展与实践。国内学界除引入、介绍国外数据新闻概念­和实践外,还应更多地结合数据新­闻本土化实践成果,从多学科、跨学科、多平台的研究视角,加强对数据新闻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构建完善中国数据新闻­理论体系,推动和指导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发展。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作为正在兴起­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报道方式,它不仅影响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变革和新闻信­息传播行业的创新,而且引发了全球新闻信­息传播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国要加快数据新闻的­发展,政府应在开放数据、开放政府建设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数据新闻创新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传统媒体要加快采编人­员角色的转换,打造优秀数据新闻报道­团队,适应数据新闻的发展需­要。高校应加快传统新闻教­育转型升级,重视数据新闻理论的研­究,尽快为媒体培养优秀的­数据新闻复合型人才。

本文系201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20159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J].青年记者,2014(12). [2]方洁.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06).

[3]刘淑培.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实­践——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J].新闻世界,2015(07).

[4]袁满,强月新.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5]王璟璇.国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电子政务, 2015(04).

[6]鲍静,贾民,张勇进.我国政府数据开放顶层­设计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