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新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

- 文/钟 静

摘要: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传媒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传媒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央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只有培养能够适应新兴­媒体发展要求的传媒人­才,才能适应媒体发展,才能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力图从学科设置,教师建设,学生实践等三个方面论­述传媒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 传媒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2014年开始中央做­出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标志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传媒业重要的­力量,新兴媒体发展的好坏已­经关系到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实现好的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当前的传媒发展形势­下,新兴媒体不断变革,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颠覆了传媒业的方方面­面。如何培养适应新兴媒体­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就­成为决定传媒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日­常实践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探索。

一、在学科设置上注重交叉­学科

1.注重技术性课程设置,实现文理交叉。当前新媒 体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技术性,技术是媒体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塑造新媒体形态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技术发展的好坏­决定了新媒体发展走向。因此从目前来看,技术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未来传媒业将更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当前的传媒业人才需­求中,图片处理软件的应用、H5应用以及对熟悉两­微一端传播、视频后期制作等人才的­需求较大。甚至一些单位需要应聘­人员具有编程能力,这表明当今传媒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单纯依靠新闻学和传播­学来培养传媒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的能力,不仅仅注重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传统的课程设置,还是要从其他学科来进­行借鉴。如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技术、数据处 理技术、图形技术等其他学科。这些技术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运用,如数据新闻。数据新闻要求新闻的制­作者不仅要有统计学的­基本知识,也要有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还要有将其进行可视化­呈现的能力,这个能力从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培养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2.注重社会科学,培养学生新观念。新媒体已经深

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新媒体舆论的发­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因素就可以解释的现­象。如何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成、发展和传播,不仅仅是舆论学、新闻学和传播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各个阶层不同的心态和­利益诉求不同也应该成­为理解新媒体舆论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也在发生­转型,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政治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等各­个领域对新媒体时代的­新现象进行解析。因此,在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注重其他社会科­学的培养。可以说,技术层面是支撑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硬件,而其他社会学的理论素­养是支撑新闻工作者的­软件,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型人才。 3.注重政治敏感性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传媒人才。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整个社会价值 观的多元化,以及西方思潮传入中国,中国的政治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不仅是技术上,而且是思想文化上,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上的。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新闻传播业和中国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党领导媒体的发展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原则。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

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所谓党管媒体就需要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同时又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性和舆论敏感性的新­闻从业者,时刻传达党和人民的声­音。因此,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来说,政治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那些政治素质过硬,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的新闻­从业者,才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二、对师资力量的新要求

1.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型人才。首先就需要那些 懂得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理论,并具有广博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的老师。因此,各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在各自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应仅局限于新闻传­播学这一传统的学科领­域,而应该聘任一些懂计算­机技术,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老­师。形成以新闻传播学为中­心,以计算机、统计学、设计学等为辅助的教师­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之外,掌握那些新的技术,让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人才,同时也应是一个技术型­人才,这是媒体融合时代对人­才的最新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新闻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具备其他学­科知识与素养,应该是懂得相关技术。 2.新闻学院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媒体工作经验。

当前的新闻学院教师中,具有高学历,丰富的知识储备的教师­有很多,但是有一定的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却少之又少。造成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和理论之间往往是­有偏差的,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就未必合适,而事件是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未必所有的实践都能够­及时地被总结成理论知­识。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纷繁­复杂的实践发展。这就要求那些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将业界的一­些基本情况及时总结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只有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实践,了解实践的发展,才能为更好地投入实践­做充分的准备。 3.需要一批懂得新媒体运­作和经营的教师。在如今

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保持盈利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当今,各个媒体无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这成为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不具备盈利能力的媒体­注定要被淘汰。一些媒体单位甚至在用­人时需要懂经营的人才,大量的媒体将运营和营­销人才作为招聘的重点,这说明当今媒体运营和­媒体经营已经关系到媒­体的生死存亡,因此,仅仅从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进行人才培养也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一批懂经营,会运作 的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养成媒体的运作­思路、培养一批懂技术、懂业务也懂经营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契合当今­业界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突破。

三、注重教学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

传媒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高校或者媒体和­个人能够单一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三方面共同努­力。从高校方面来看,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实践,这就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纳入学生的基本­能力考核范围之内。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多种多样,成本也比较低廉,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头条号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的­基础平台,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当前各个高校没有自­己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如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在通过基本的实践­之后,也能够进一步适应当前­各个媒体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的媒体招聘中,对新媒体运营如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的运营人­才需求量已经大大提升,这正表明了新媒体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同时,高校应和媒体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将实践作为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媒体也可以通过这一实­践平台为自身的人才招­聘做足准备。一旦媒体自身需要招聘,就可以从这些实习的学­生中选择适合媒体需求­的人才。

此外,就学生自身来讲,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也是­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此,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中心,重点通过实践岗位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紧跟业界需求,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从学科­设置、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培养。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人才是决定传媒业发展­的最终因素。只有培养出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人才,才能推动传媒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峰.移动互联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究[J].传媒, 2016(22).

[2]黄玲,闫冰洁.泛媒体时代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J].新闻知识,2014(06).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