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接受美学视阈下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嬗变

——兼论媒体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

- 文/刘小燕 司显柱

摘要: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接受美学 文本未定性 期待视野 对外报道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是对读者阅读活动中的­能动性研究。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是经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完成。作者赋予文学作品形式­生命,而真正赋予文学作品意­义生命的是读者,因为一切文本意义皆是­阐释的结果,文本的阐释离不开读者­这一阐释主体。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阐释的­过程,并使文学作品意义最终­得以真正生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读者能动性阐释的­写照。虽然接受美学发端于文­学研究领域,但其立论的根基是阐释­学,而阐释学是泛在化的,任何文本意义的生成离­不开阐释,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同样­适用于新闻文本,对新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提­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其中就蕴涵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因此,接受美学对我国对外报­道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文本未定性与“两会”对外报道

1.文本未定性定义。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句 子、段落、意义之间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形成文 本未定性,其主要作用是召唤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生产中­来,进行创作性填充和整合,完成意义的终端生产。“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读者参与意义的生产,在于以阅读这一阐释行­为使文本未定点具象化,从而生成特定的意义。可见,意义的生产不是仅凭作­者或读者单方面就能完­成,意义是作者和读者互动、协商的结果。 2.新闻文本未定性含义。鉴于新闻是对事实的报

道,新闻文本未定性所指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对事实报道的­裸定性。因为新闻的事实性“不是指世界本身,而是指正确地陈述出它­们”。正确陈述意味事实与观­点分离,事件报道不掺杂价值判­断。这种对事实的客观陈述­或裸定性令新闻事件可­能具有的意义、解释取开放姿态,读者可依靠自己独立判­断发表意见、确立立场、形成态度。这一点在对外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西方新闻更强调基­于事实的报道。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人马利特曾这样表­示:“本报创办之目的,在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载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的判断。”新闻报道若以观点裁剪­事实,以政治修辞形成意见导­向,无疑会使

新闻文本意义天然具有­自足性,从而消解了文本未定性。 3.文本未定性视阈下“两会”对外报道。一是“两

会”新闻话语建构的文本未­定性。新闻文本未定性体现为­正确地陈述事实,不掺价值判断。而我们在报道中,习惯用一些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等陈述事实,如“高度评价”“引起强烈反响”等。这些形容词或副词构成­评判性语言,使新闻变得主观、臆断,坐实了新闻文本意义,消解了文本未定性。鉴于此,笔者主要考察了201­2— 2016年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106篇新闻­样本中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频率,这些形容词或副词带有­评论成分,起着对事件定性的作用。

表1显示,近三年新华社“两会”报道中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频率趋于减­小,这预示着报道的事实性­上升。基于事实的报道赋予了­新闻文本未定性特点,令新闻的解读呈开放姿­态,读者可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解读新闻,形成对事件的看法。此外,新华社“两会”新闻话语的变化还体现­在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客观、中立。这种不“替机构立言”,只关注新闻事实的报道­手法令新闻文本充满了­张力,增强了文本未定性。

对比近四年“两会”闭幕报道,2012年、2013年新闻标题掺­杂评论观点,如“continued progress”“growing maturity”。事实和评论不应糅合在­一起。埃德温·舒曼在其《新闻业入门》中倡导:“现代新闻业的精神要求­新闻和评论严格区分开­来。新闻负责报道事实,评论进行理论诠释。把这两点混在一起,就像‘政教合一’一样非常危险。”因为评论预设了文本意­义,消解了文本未定性。读者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意义解读新闻事件,无法参与到文本意义的­生产中来,这种意义自足的新闻体­现的是宣传。相比之下,2014年与2016­年的“两会”闭幕报道语气 趋于客观。从接受美学来看,这种去观点化、去宣传化的报道模式有­助于增加新闻文本的未­定性,使文本产生较强的召唤­功能,更利于西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是“两会”报道基调建构的文本未­定性。报道基调一般分为“肯定的”“否定的”及“中性的”。肯定报道是指对报道的­事实持肯定态度,表现为较多使用褒扬色­彩的词语;否定报道是指对报道的­事实持否定的态度,表现为较多使用有明显­贬损意义的词语;中性报道指不偏不倚的­客观报道。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必须采取不偏不倚的中­性报道基调。这种裸定性增强了新闻­文本未定性,而肯定报道和负面报道­则预设了文本意义,使读者按照既定的文本­意义诠释新闻,有违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华社2012年、2013年“两会”报道基调多为肯定报道,分别占63.2%和64%,即一半以上的新闻预设­了导向性,意义具有自足性,导致文本未定性偏低。从2014年开始,“两会”报道基调渐趋中性,2016年,“两会”肯定报道降为28.6%,中性报道上升为71.4%。中性报道给予新闻事件­裸定性,不强加观点于读者。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所言,“一部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向每一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新闻报道更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为机构立言。

二、期待视野与“两会”对外报道

1.期待视野定义。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指­的是“阅 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其包括读者固有的思维­习惯、文化特性、知识概念与心理预设。它们共同组成了读者的­阅读审美经验,指导读者完成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审美活动。在客体作品中,同样也存在着与读者的­主体期待视野相对应的­客体期待视野。对一部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其实就是“主客体视野”的交融过程。 2.新闻读者的期待视野含­义。同理类推,新闻读者

的期待视野是阅读新闻­时,读者的新闻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读者的新闻阅读经验受­其新闻文化塑造,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有­着该文化烙印,是本民族新闻文化主导­下的新闻消费。由于期待视野的文化中­心主义特

性,在对外报道中,主客体期待视野融合事­实上是两种新闻文化的­对接。中西方新闻文化因国情、体制、意识形态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性,主客体期待视野交融需­要对外报道针对读者的­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做­一文化调适。 3.期待视野视阈下“两会”对外报道。一是从期待

视野看“两会”报道内容变化。传统“两会”报道关注的是代表们的­议案、提案等,2012—2014年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沿袭这一程序­化报道模式。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忽略了读者最基­本的信息需求。因为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两会”也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但“两会”是什么?有何职能?代表们行使何种权力?大多数西方读者没有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他们期待新闻报道能传­播有关中国“两会”的基本知识。所以,读者的期待视野包含着­其对特定信息的期待。季水河在其《新闻美学》中对新闻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是定义:“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都有一种阅读新闻作品­的期望、等待,都希望从新闻作品中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乃至各种知识。对新闻作品的阅读期待,是人们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因此, 2012—2014年“两会”报道主体视野与客体视­野未产生很好融合。从2015年开始,新华社“两会”报道模式有所突破,增加了有关“两会”知识性的报道,以问答形式(Q&A)回答一些读者最想知道­的“两会”信息,如“什么是两会?”“谁参加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等。这种一问一答报道模式­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为西方读者读懂“两会”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新华社2015年、2016年“两会”对外报道兼顾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是从期待视野看“两会”报道倾向性变化。报道倾向性主要体现为­报道基调是肯定的、否定的还是中性的。表3报道基调统计显示,2012年和2013­年“两会”对外报道一半以上都是­肯定报道,显示一定的倾向性。这符合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为我们的新闻文化强­调“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报道多倾向于正面、肯定报道。而西方新闻文化强调新­闻是对事实“严肃而赤裸地展现”。他们预设自己读到是不­掺杂观点的事实性报道。一位美联社记者以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对西方­新闻文化做了注解:“我的工作就是传播事实:不允许我对我所传播的­事实做出任何评论……我们的工作仅限于制作­我认为符合规定的新闻。我不需要表现得像个政­治家,一定要属于什么流派,但是我必须尽量尊重事­实,不偏不倚。我的新闻稿只是一些干­巴巴的事实和细节信息。”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忽视西方读者期待视野­的文化特性,总是不自觉地以传者为­中心报道新闻。“我们的国际传播体 现更多的是中国特色,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强……。”从2014年开始,新华社报道基调更趋中­性,报道倾向性归于客观,这契合了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结语与探讨

从接受美学来看,新华社对外报道模式的­变化是以读者为着眼点,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性的校正。在对外报道中,如果我们只关注新闻生­产,忽略新闻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这势必影响我们的对外­传播效果。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 1.对外报道要还“喉舌”于事实。让事实讲故事。

就事实而言,人们要区分“眼见的事实”与“希冀的事实”。对外报道要以“眼见的事实”讲述中国故事,即报道的事实要“留白”、裸定性、以本色呈现,这样才能产生召唤功能,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2.对外报道要顺向读者的­期待视野。西方读者的期

待视野与西方新闻文化­共鸣,一是从文化上顺向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顺向做法是:减少肯定报道,加大中性报道。二是在内容上顺向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除了增加有关“两会”知识性报道外,还应对“两会”的民主决议给予过程性­展现,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两会”的民主进程,消除“橡皮图章”的刻板印象。三是在对外传播方式上­顺向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在具体报道中,减少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的使用,其实,“不用这些词,客观一些,达到的效果肯定比这样­套话连篇的效果要好”。因此,对外报道要调整话语体­系,做到内外有别。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与传播效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ZDA32)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季水河,丁亮.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新闻收受[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9(01).

[2]赵先政.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 2011(07).

[3]朱振明.从西方“议会频道”到中国“两会报道”[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1(04).

媒体也愿意大量地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迎合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所以受众群体的地位的­转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主­体审美意识,更愿意参与到与媒体的­互动中来,主动地依据自己的审美­爱好选择相应的媒体,筛选并使用符合自己主、客观需求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审视和评­价。 2.新媒体形式具有即时性­与快捷性,激发了受众群体更强烈­的快餐化、速食化情感体验。新媒体突破了传统 媒体从制作到传播的中­间过程,更富有时效性,受众接受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新媒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含量相对较少,同时结合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能给受众比较丰富的感­官刺激。因而,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媒体发布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满­足了受众群体的娱乐、猎奇心理,也刺激了受众群体整体­的快餐化、速食化审美体验,一方面让他们习惯于利­用茶余饭后的短暂的休­息时间,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小窗­口,频繁地与整个世界交流,另一方面让他们在获取­信息时形成即时、粗浅的阅读、浏览习惯,不求甚解,只求短暂的感官、心理刺激,更注重物质形态的获取,而忽视精神层面的深入­探究。 3.新媒体形式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激发了受众群体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审美­鉴赏力。在新媒体的形式下, 网络媒体或者手机媒体­的资源大多能以更真实­的面貌呈现给受众,受众也寻找到自己想了­解的资料。而且由于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受众对于同一新闻事件­能够接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不同声音,对事件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更为详尽,现在人们常常看到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后,各个新媒体的受众群体­都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有时甚至能够左右事件­的发展方向;而且受众群体对虚假新­闻的辨识度,对事件导向性的判断力,都在不断提升。

二、受众群体审美趣味催生­并制约新媒体形式的变­化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迅速­进入人们生活,除了科技发展的原因外,与其跟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契合度高也有很大­的原因,最初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出现在受众群­体的视野时,是新媒体形式在刺激受­众的感官和思维,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而其后新媒体的“进化”则与受众媒体的审美趣­味有着更为深切的联系,可以说在新媒体影响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同时,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也­在催生并制约着新媒体­形式的变化,造就了当今新媒体形式­的多样与丰富。 1.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倾­向催生了新媒体更多样、完备的传播模式与内容。影响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因素有 很多,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经济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都有了­极大的 进步,可以说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的丰富程度,不必为温饱发愁,而物质生活的繁荣却造­就了较多人群的精神的­空虚,人们期待通过一些窗口­和途径消解空虚感,于是一些迎合群众娱乐­心理和猎奇心理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比如,一些以发布世界奇闻轶­事为主体的新闻客户端;在政治方面,冷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基本形成,各国之间的冲突原因大­多以经济因素为主,而由于数字、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变成不可逆的形­式,而由于国与国的联系、地区与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人们开始跳出格子思考­个人与国家的问题,因此更具有独立意识,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一些满足受众群体表达­个性思考的新媒体悄然­出现,如一些允许用户表达自­我态度的手机应用软件;在文化方面,在长期为了满足生存的­挣扎之后,人们对精神匮乏产生的­原因、一些文化现象产生的背­景开始追根溯源,追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对民族、地域和种族的文化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如许多新媒体都增加了­以国学知识为内容的小­游戏等。 2.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倾­向制约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新媒体形式在催化受众­群体审美趣味变化的方­面,固 然有着诸多积极的方面,但也有不少消极的影响。如新媒体造成受众群体­审美的“消费”情结,新媒体借助影像、图片、声音等现代技术,把大量的信息以鲜活的­状态呈现在受众面前,直接刺激了受众的享乐­神经,激发了他们的享受欲、占有欲,导致了受众审美的不良­倾向,以物质享受为最高追求,只要物质层面得到满足,道德的谴责、精神的苍白等都可以忽­略不计,像很多人都爱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照片,仅为展示自己吃到的食­品、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甚至炫耀豪车、钻戒等炫富行为,这就展示出一部分人的­生活被物质追求填满,精神却极度空虚的状态。而这些由新媒体导致的­审美生活化、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又反过来制约着新媒体­形式的发展。由于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娱乐化、享受化,各个媒体平台要发展或­者要扩大影响力,必然要迎合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因为这是受众群体审美­兴趣点之所在,往往是符合审美倾向的­内容能够获得更大量的­点击率、应用率,利于媒体自身的创收,而没能满足受众群体审­美趣味要求的媒体形式,则会因为门庭冷落而无­法继续壮大、发展,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然而,一味地满足受众的媒体­之路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使得新媒体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也失去了新媒体作为媒­体新形式应具备的传承­文化、引导受众价值观等的社­会功能,成为受众群体的宣泄出­口、娱乐工具,变了“味道”;二是尽管当前迎合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的形式­是受众群体所欢迎的,但不能避免形式常态化­所带来的审美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