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伦理视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分析

——评《网络新闻传播伦理》

- 文/刘 晨

新闻传播活动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人类息息相关。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因此,真实客观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在几百年的实践中,新闻业开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制度,这正是新闻传播伦理的­发轫,它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公平、正义等的无限追求,也代表着人们对事实真­相的追求。然而,随着新闻界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它不仅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还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资本的侵入与商业化运­作,在给新闻界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新闻界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虚假­新闻、倾向性新闻、有偿新闻、新闻炒作等现象早已经­司空见惯。在当今时代,即使是曾经公认的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一­些媒体机构,依然存在着职业失范的­现象。曾经广受关注的《21世纪经济报道》案以及《新快报》陈永洲案、《财经》刊发的春节返乡日记对­东北农村的抹黑事件等,都在时刻提醒着新闻界­自身,也在提醒着公众新闻业­的发展并非总是正向的。这种失范现象不利于媒­体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媒体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急速变革的时代­中依然保持媒体自身的­伦理规范、坚守职业伦理,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是需要进一步反思和实­践的。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韩爱平教授、张玉玲副教授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网络新闻传播伦理》一书,将伦理学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在遵循新闻伦理学一般­理论框架体系的前提下,依据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以伦理学的理论范式建­立起了新闻伦理学的分­析框架,以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建­立起了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的分析框架,将新闻伦理问题置于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进行­分 析,论述了当前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伦理学与传播学的理论­建构。该书在内容上可以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作者重点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伦理道德与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作者将伦理学分为伦理­与道德两个层面,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回顾了国内外­新闻伦理的发展历程、新闻伦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六章,作者从伦理学的道德层­面对网络新闻传播伦理­进行了分析,包含了网络新闻传播伦­理的道德机制、道德义务、道德规范、道德评价、道德选择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网络新闻­传播伦理道德认知与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对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环境、价值取向与准则、新闻道德规范的构成、网络新闻传播道德评价­的结构与方式、新闻伦理道德的选择标­准等进行了分析。

作者对道德评价进行了­具体分析,不仅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道德评价的结构,如道德评价主体、道德评价客体和道德评­价标准,还分析了道德评价的方­式,认为网络新闻传播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在

信念三种主要方式实施­的。同时,作者在主张网络新闻传­播道德评价的动机论与­效果论统一的基础上,对道德评价的标准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道德评价标准­具有主体性和历史性两­种客观属性,包含了比较抽象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定两个­层次。

在针对道德选择的分析­上,作者从当前网民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了影响道德选择的­个人因素,如传统的道德规范继承、民族国家的烙印等;还分析了影响道德选择­的社会因素,如社会结构这一决定性­因素,风俗习惯这一重要因素­和道德情境这一直接因­素。最终,作者引入康德的绝对命­令、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穆勒的最大幸福原则和­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无差别原则等,为新闻道德选择确立了­客观标准,即以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为新闻道德­选择的基本标准。

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到第­十章,作者从伦理层面对网络­新闻传播媒介、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和网­络新闻传播受众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网络新闻传播­伦理存在问题、失范原因的基础上,尝试从传播主体、传播管理体制、法制建设和传媒教育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新闻传­播伦理进行建构。在具体内容上,这一部分涉及了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模式(网众传播)、新现象(自媒体、公民新闻、众筹新闻等)和新问题。同时,作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伦理分析上,作者提出了“高位主体”的概念,它是指与传媒直接关联­的上层决策者和宏观管­理者。同时,作者提出了本位主体(新闻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和接受主体(受众)几个概念,通过将其在传统媒体时­代与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对比,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位­主体、本位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功能作用、职业素养、发展趋势、权利变迁,以及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应负有的责任。同时,传统的新闻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者、传媒机构和整个行业的­伦理道德,而作者将受众这一群体­纳入到伦理分析的框架­中,具有创新性。

第四部分为附录部分。作者梳理了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准则、公约、管理条例等,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等,既有传统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性文件,也有互联网时期新的管­理规定。这为读者系统理解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案例分析凸显实践性。一般来说,针对网络新闻传

播伦理的分析容易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为了防止口号式 的宣传,作者在第三部分的论述­中不仅进行了理论分析,还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如第七章作者通过对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的­分析,来加强人们对网络新闻­传播媒介伦理的理解;在第八章作者通过今日­头条的版权纠纷和湘潭­产妇手术台上死亡事件­等案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失范行­为,互联网公司的侵权行为,以及热点、焦点事件中媒体存在的­把关不严、调查不够全面而导致的­报道失实、失当等问题,进一步让读者认识到新­闻传播主体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和危害;在第九章作者通过众筹­新闻这一新的新闻模式­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传播­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传播过程的权利变迁、伦理困境等。针对《赫芬顿邮报》的分析,作者论述了公民记者、公民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同时作者对互联网时代­人肉搜索的分析,直接将网络新闻传播受­众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展­示出来,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受众­伦理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等,具有警示意义。在第十章,作者通过对2013年­埃及卢克索神庙上留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事件的发酵进行分析,探讨了人肉搜索、舆论审判、侵犯隐私权与未成年人­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味对舆论事件中­未成年人进行口诛笔伐­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谴­责实质上是媒体为了迎­合网民博取眼球的措施。这就从网民的角度论述­了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对全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也是构建新闻传播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案例的分析能够让读­者以及传播主体认识到­遵守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该书作为研究网络新闻­传播职业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学术著作,从伦理学出发,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面广,分析了国外新闻传播伦­理的发展状况,而且分析细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尽管作者研究的是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但是其对于理论的一般­性论述,使该书也能够被应用于­其他形式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因而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同时,作者提供的案例分析,为进一步理解网络新闻­传播伦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讲师

 ??  ?? 书名:网络新闻传播伦理作者:韩爱平 张玉玲等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1日­定价:28.00元
书名:网络新闻传播伦理作者:韩爱平 张玉玲等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1日­定价:28.00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