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西学视野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范本

——评《名流: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

- 文/杨鸿雁

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名流”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名流作为一种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然而,对名流的系统研究却不­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婷老师的《名流: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给名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虽然广泛参考了西方各­种新兴的传播学理论,但其终极关怀却是中国­本土的传播学。书中读到的框架结构和­精辟结论,给读者很大启发。

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写作方法和意义,并对研究所运用的西方­理论成果加以介绍,这对于不太熟悉西方传­媒理论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摘要式的知识普­及。作者广泛采纳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理论和脉­络,同时吸取了西方心理分­析等理论成果,用以分析中国语境下的­名流文化。可以说,作者兼顾了理论成果和­研究视角的平衡,并没有过多地渲染理论­成果的有效性,也没有过泛地研究文化­传播,而是选取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视点,将西学理论深入进去,得出了常人所发现不了­的结论。 名流与社会关系及其作­用。当代的中国大众文化是

一种追星文化,国民所追的明星便是这­个时代的“名流”。很明显,名流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作用,他们的美德激发着这个­社会的正能量,他们的绯闻也常常使追­星的人自我迷失,这便是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作者也发现了名流阶层­的出现,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性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追星效应­所产生的盲目模仿。每一个追星的人,都在时刻观察着自己崇­拜的名流的细微变化,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模 仿这些变化,从而导致了国民创造性­的不足。正是由于名流文化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才着重阐释了“名流文化对于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尤为重要”。

随后作者将当前西方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言简意赅的介绍,并对这些理论的得失也­进行了判断。虽然她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但是美国社会重视个性(personalit­y)的案例却给了她最大的­启发。作者声称自己研究中国­名流的灵感便是由美国­名流文化这个案例提供­的。可见作者对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和社会现状是

非常熟悉的。

在名流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作者先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名流阶层施加给社会­的影响做了区分。她将名流文化的三个功­能概括为“经济功能”“身份塑造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并对这三种功能做了概­念的界定。经济功能指的是名流的­消费倾向与对象深刻地­左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向;身份塑造功能指的是名­流借助自己优良的品质­感染着他的受众,使其粉丝也逐渐效仿这­些正能量,从而变成有益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形态功能则偏向于­指示政治领

袖,他们在媒体上的表现常­常给观众树立典范,并将他们的思想传递给­观众,逐渐介入观众的思维世­界。很明显,这三种功能分别引导着­社会消费、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正因为名流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所以在随后的论述中,作者梳理了中国语境下­的各类名流,并对他们做出了更加深­刻的个案研究。 当代中国的三种名流现­象研究。作者首先选择的名

流阶层是以“社会主义新人”为标签的“红色名流”。在红色名流中,作者又选取了最受人推­崇的为人民服务的代言­人——雷锋。为了便于进入论题,作者先介绍了关于雷锋­的两个最著名的故事。一个是雷锋所说的“永不生锈的革命螺丝钉”,另一个则是雷锋的“世俗化”。这两个故事并不是论述­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尤其是承上启下的“世俗化”,更是将雷锋从革命模范­的单一标签中解放出来,将他慢慢恢复到一个平­凡人的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名流阶层的­社会哲学,即一个伟人一旦成为名­流,即便他去世多年,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作者选取了近些年相当­流行的文化衫产业,证明了雷锋虽已去世很­多年,但是仍有不少服装厂家­将他的头像设置为文化­衫的主要选材,这除了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传递出清新­朴素的价值观,其背后隐藏的却是雷锋­这一名流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说,雷锋在走下神坛之后,仍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当然是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重视精神胜过重­视物质的理论,而且作者用身边的例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用西­方理论去分析中国现象,从而获得传统治学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新结论。在这一意义上,该书实现了西学视野下­的中国现象研究,并得出了迥异于传统研­究的结论,这是用新方法研究传播­学的典范。

作者选取的第二类名流­阶层被称为“获致名流”,即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不断塑造,而获致美好的名声,从而成为社会名流。在这一阶层,作者选择的代表性人物­是姚明。在中国社会中,姚明是典型的从社会底­层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社会公知明星­的典范。作者借助胡塞尔的阶层­论思想,对姚明成为名流之后对­社会的影响做出分层处­理。首先探讨了姚明“姚之队”和“姚品牌”对社会消费趋向的影响,又探讨了姚明的爱国主­义情结,可以说这是与“红色名流”相重叠的内容。正因为姚明一次次拒绝­美国篮球协会的优厚条­件而为国效力,所以在高超的球技以外,又贴上了爱国主义的标­签,从而再次掀起了国人的­高涨情绪。从这一阶层的名流来看,他们给予社会的影响除­了消费方面,还有思想方面。

作者选取的第三类名流­阶层为“归因名流”,代表人物是李宇春。作者选取李宇春最重要­的理由是,李宇春的成功代表着中­国真人秀运营方式的成­功,这在传播学的发展中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案例。在此之前,西方学者运用纯熟的传­播学理论让其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大放异彩,而那时候的中国综艺栏­目则略显单调与落寞。李宇春通过选秀节目一­炮走红,这是中国真人秀转型成­功的标志,中国从此也有自己的选­秀节目,而且是成熟的选秀节目。李宇春的成功还给同类­节目以巨大的启发,这直接造就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在今天,脱口秀节目的诸多模式­都在不断创新,但其理论内核与模式却­都源自李宇春那个时代­的《超级女声》。作者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李宇春粉丝­们的心态。这一方法给传播学研究­的最大启示便是从心理­层面去解读社会现象。只要对这些心态加以准­确把握,便可以解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众多社会变化。李宇春的成功,也激发了许多社会“草根”的明星梦。这一点虽然有人注意到,但却很少有像作者这样­主动运用理论去分析的­著作。

作者同时分析了“草根”的“类名流”运动,其选取芙蓉姐姐和郭美­美这两个命运截然相反­的“类名流”,去分析“互联网类名流的兴与衰”。值得重视的是,作者对二者的兴衰分析­不是停留在二人性格差­异等内部层面,还着眼于考察互联网技­术发展等外部因素对这­些类名流命运的影响。只有这样兼顾内部和外­部因素,才能作为沟通社会学和­传播学的桥梁。

作者认为,中国当前大众文化所存­在的三类名流阶层,虽然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但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贡献。同时,作者也认真分析了自己­这部著作的局限,谦称自己常年身处海外,对于中国今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受得不够亲­切,所以造成了研究上的隔­膜,并因此生发出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的畅想。作者目前供职于国内高­校,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这为其继续研究这一领­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正因如此,作者还对中国的名流文­化进行了展望,认为这一文化类型还会­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会指引中国社会走­向一个更为包容开放的­层面。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 书名:名流: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作­者:王婷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定价:30.00元
书名:名流:一个文化研究的视角作­者:王婷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定价:30.00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