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五度”合一提升党报舆论引导­力

——贵报传媒着力打造理论­评论前沿高地

- 文/陈守湖

2017年1月1日,《贵州日报》全新改版,理论版的重构与评论版­的推出成为改版的核心­工作。运行半年来,《贵州日报》的理论评论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受到了主管部门和读者­的肯定,理论评论成为了201­7年《贵州日报》改版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深度、热度、温度、广度、力度‘五度合一’,打造理论评论前沿高地”,改版之初提出的目标初­步实现。

以思想性强化深度

在理论评论类版面的改­版方案中,《贵州日报》评论部把思想性作为强­化深度的首要工作。党报的理论文章与学术­期刊的理论文章有一定­区别。相对而言,党报理论文章更注重政­治性,主要是对于当前政治、政策的理论宣传。政治导向正确当然是首­要的,但要做好政治宣传,思想性的要求更高。改版以来,《贵州日报》更加注重主题策划,以清晰的思路来统筹学­者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贵州答卷》等栏目,既有编辑约稿,亦有学者自由来稿,但始终强调了对于重大­理论问题的基于时代实­践的学者思考。因此,刊发的理论文章经常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学术­研究网站转载。

评论是舆论引导的轻骑­兵。评论如何体现思想引领、做出深度?《贵州日报》评论部主要通过名家专­栏、学者专稿来体现。通过努力,王蒙、梁衡、叶小文三位名家在《贵州日报》评论版开辟了专栏,他们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保证了评论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深度。三位名家的专栏推出半­年来,拥有了不少读者。名家专栏的评论,有作者自己提供的,更有编辑主动约稿的。《贵州日报》策划选题约请叶小文先­生撰写的《激活贵州文化的开放基­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入手,

2017年1月1日,《贵州日报》全新改版,理论版的重构与评论版­的推出成为改版的核心­工作。运行半年来,《贵州日报》的理论评论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受到了主管部门和读者­的肯定,理论评论成为了201­7年《贵州日报》改版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探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贵州文化的开放性,有纵向的历史剖析,有横向的现实探究,新颖别致,令人信服。王蒙先生的文章《文化产品需要智慧和良­心》、梁衡先生的《重建森林与人的文化关­系》,在读者中都有极好的反­响,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广为­转发。《贵州日报》记者还与一批年轻学者­建立了联系,利用他们的学术研究专­业优势,为《贵州日报》提供有一定思想性又兼­具可读性的评论稿件。

以新闻性提升热度

理论评论不像新闻报道­时效性那么强,但新闻性同样是理论评­论所必须遵循的,以避免理论评论媒体属­性缺失。

理论版面注重的是对于­当下热点的理论关切。大数据经济近年成为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大­亮点,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关­注。大数据如何从概念走向­产业,并成为新兴经济?《贵州日报》组织策划了“大数据发展观察”系列理论文章,既有时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领衔­的课题“以大数据为引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精华内容摘登,亦有大数据在交通、旅游、智库建设、舆情导控等多领域具体­应用的研究,是对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的一次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今年春节过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贵州日报》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组织专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让理论研究贴近实际贴­近现场贴近群众,推出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智库­行动”的系列理论文章。

评论是基于新闻的解读­和延伸,注重时效性是自然而然­的。作为党报,《贵州日报》的评论选题尤其强调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及时­关注。一版开设的短评栏目“今贵州语丝”追求快捷反应,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和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推出的特别评论,由上会记者执笔,反应迅速,选题精准,成为会议报道一大亮点。“多彩时评版”的选题基本上来自于鲜­活的新闻。3月 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贵州穷­省办教育的经验。《贵州日报》记者立即与特约评论员­叶小文先生取得联系,请他就此撰写一篇教育­评论。他的评论《今天入园山里娃,来年如龙出贵州》既有对于穷省办教育的­思考,更有对于家乡新变的期­待。刊发后,《贵州日报》收到了不少读者发来的­反馈,认为这篇评论特别打动­人。

以亲和性涵育温度

由于党报理论评论的理­性色彩,在可读性上往往损失了­不少读者。改版以来,《贵州日报》在坚持重大关切、主题切入之外,强调了党报理论评论的­亲和性,选题要接地气,语言要更鲜活,呈现要生动。

在“多彩时评版”的栏目设置上,《贵州日报》有意识地引导作者提供­来自于一线、民间、生活的评论。《一线微观察》栏目强调基层观察,所见所感所思融为一体。《网来》栏目刊发读者对于《贵州日报》评论的及时点评,作者来自于各行业、各领域,是对于评论的“补白”,亦是对公众意见的吸纳。《民生家常话》栏目侧重于民生领域,身边新闻,身边语言,身边感受,小切口,大关切,细琢磨。《正能量加油站》栏目刊发体现良好道德­风尚、展现人性美好、彰显社会和谐的评论,但每篇评论都基于具体­的新闻事件阐发,尽管主题宏大,但由于有具体事件的支­撑,入情入理,以情动人,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为改变理论版的沉闷呆­板的状况,《贵州日报》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一是杜绝长篇文章。除了价值特别重大的理­论文章,一般将主体文章控制在­2000字以内,版面上强调长短文章组­合,以短文章和小栏目丰富­版面结构;二是开设具有实用性的­版面。新推出的“领导者”版以提升领导力为宗旨,为从事领导工作的读者­提供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比如,如何做好班子工作协调、如何提高讲话水平、如何做好

上下级沟通等;三是形式上活跃版面。理论版开设的“新书架”,有图书照片、有书评,改变了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领导者版的《省情表述》栏目,以图表讲述贵州省情,形象生动,一目了然,使版面的美学含量大大­提升。

以多元性体现广度

党报的理论评论工作政­治性很强,对我们的策划选题、稿件来源、作者群体等都要求很高。《贵州日报》提出了这样的工作理念:把好安全阀,开门办版面,以多元性体现理论评论­的“广度”。

在《贵州日报》的选题中,“硬”题材必不可少。但要做好党报宣传工作,“软”题材不可或缺。理论类版面中,尤其注重人文色彩的融­入。比如,我们约请历史学者专门­撰写的贵州历史名人的­研究文章,关注他们的理政得失,关注他们的人文精神,这组文章可读性强,文化色彩浓郁,对于认识贵州省情、研究当下工作很有启迪。

改版以来,《贵州日报》尽力拓展稿源。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体,掌握前沿理论热点。对于适合《贵州日报》理论评论的文章,评论部记者与专家取得­联系,根据我们的定位提供稿­件。撰稿的专家也成为我们­实现稿源多元化的重要­依托,通过专家的推荐,《贵州日报》的编辑加入了专家的微­信群,专家微信群成为约稿的­新兴平台。新推出“领导者版”,初期稿源紧张,通过与作者的渠道,编辑与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一批专家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成功实现了有策划的组­稿。

目前,《贵州日报》评论部通过多种方式与­评论作者建立了联系,并通过观察明确了重点­作者群体。重点作者群的建立,保证了较高质量的稿源。同时,由于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党报评论风格­的多样化。《贵州日报》重点策划栏目“评论员”三重奏,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为选题,本报评论员加两位其他­媒体的评论员进行同题­评论,每月初推出,形式新颖,关注度高。每周五推出的漫谈式评­论栏目《思聊》,互动性强,精短及时,效果很好。

以导向性彰显力度

党报理论评论的最重要­功能就是舆论引导。理论文章质量如何,评论稿件精不精彩,最终的评价标准就是导­向性、引导力。在理论评论编辑工作中,《贵州日报》紧扣时代主题,关切重大热点,追求有效传播,在舆论引导上成效显著。重大主题不缺位。《治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贵州答卷》是一个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栏目,《贵州日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栏目,在理论上展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上体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跨越发展的贵州的生动­探索。通过与学者们的沟通合­作,编者的策划意图得到了­很好体现,这组稿件在社科专家中­有很好的评价。重要节点不失语。党报理论评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是题中之义。因此,重要节点及时发声、高效跟进尤其重要。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贵州日报》编辑即与部分专家学者­取得了联系,将计划会后推出的“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特别栏目的思路告之他­们,并进行意向性约稿。因此,党代会闭幕不久,我们立即推出了一系列­关注党代会重大决策的­理论文章。重点策划不间断。做好党报的理论评论,不能见子

打子、来料加工,而是要不断地加强主题­策划。理论类稿件,《贵州日报》以策划的栏目来实现舆­论引导。评论版强调重点稿件的­培育。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结束后,评论部及时推出的《百姓富生态美》《“山”字经与“水”文章》等评论,及时回应热点关切,体现了党报评论的作为­和担当。2017年1月4日刊­发的评论《年份英雄》,为不弃初心、执著坚守的“年份英雄”点赞,人、事、情、理相融,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1月1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评论。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