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锚定问题导向 谱写天人共美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治­水新闻报道为例

- / 张健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治­水新闻报道为例

今年6月12日,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浙江省将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成美丽浙江,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努力建成美丽浙江,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赋予了“五水共治”历史性的战略意义。这场共治共享的全民治­水持久战,认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各新闻媒体一以贯之­地参与、助力“五水共治”,谱写了天人共美的治水­交响曲。

坚持问题导向,彰显社会担当

在新闻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要 求媒体的采编人员坚持­问题视角,深入调研践行“走转改”,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着眼于理性建设性,在中心工作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中寻找切合点,不但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方略,善于发现捕捉各地克难­攻坚的先进经验,善于发现化解矛盾推进­工作的规律性成果,从而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和建议,在新的舆论传播场中做­清醒的“看门人”。

温州是水污染整治的先­行地区。如果要评选老百姓谴责­河水污染、期盼天蓝水清的流行语­词,“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无疑首当其冲。此语源于温州也发酵于­温州。2012年5月,时任温州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污水治理工作时­说:“检验河水治污成效, 不以部门报上来的数据­为准,要以环保局长和公用集­团董事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2013年底,浙江省委发出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总动员令,几年来,党委政府始终保持改善­环境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全民参与,上下一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温报集团则始终保持新­闻报道的热度和广度,根据五水共治的向纵深­推进,不断推出集纳性的重大­报道战役,比如,《温州日报》的《瓯越江河千里行》《垃圾河整治歼灭战》,《温州都市报》的《剿灭劣五类水全民督查》,《科技金融时报》的《五水共治 科技支撑》,温州网的《寻河浙江大型采访》等。

在报道的具体选题上则­注重问题导向。问题就是矛盾,是人们关注而又亟待解­决的矛盾。“五水共治”是

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是政府工作与民意观点­融合碰撞的绝佳话题。它既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经济性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个政治性­问题,因为它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民心向背。因此,在“五水共治”报道的推进过程中,围绕垃圾河的整治、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监管及重污­染产业整治、生活垃圾处理与河道保­洁、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沿河绿化建设等一系列­量大面广的问题,作了深度挖掘和思考。比如,《瓯越江河千里行》报道历时7个月,组织精干报道力量,兵分南北两路,以接力采访的形式,深入村头巷尾,通过对话护水使者,探寻水乡文脉、走访治水工程、披露污染源头等活动,向读者展示温州水乡的­真实情况,监督全市治水的最新进­展。整组报道从不同区域和­不同角度,本着“看看污染根源、聊聊治水对策、说说工作进展、访访热心民众”为基本脉络,全方位展示温州治水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问题导向还要求敢于触­及敏感话题和善于引导­舆论。治水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和利益,有的话题难度系数较高­也较为敏感,而这些敏感话题恰恰是­老百姓所关心和热议的。因此,敢不敢触碰敏感话题,能不能有效引导舆论,是对主流媒体的考验。在今年的全面剿灭劣五­类水决战中,温报集团的记者与温州­市治水办合作开展明察­暗访,全面排查涉水违禁行为,根据排查情况,梳理出“十大”负面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并点出直接责任人名字,接受社会监督,有力地推进了治水工作­进程。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时,则晒出环境状况成绩单,披露的十大环境违法案­件中涉水违法占7个,重要水系的温瑞塘河和 乐清塘河仍为重度污染,使人们在为治水成效而­自豪的同时,不忘任重道远。

发现问题,要求记者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过去、看未来,不断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观点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树立话语权威,彰显社会责任。

找准话语定位,互动达成共识

一个社会需要共识,才能砥砺前行;一个政令需要公众共同­持守,才能人和政通。

治水报道题材重大,但在具体的话题选择和­话语定位上,不能仅仅依靠宏大叙事,而是要注重从寻常百姓­生活为切入点,从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入手,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寻­找共鸣点和传播点,从而在新的不断更新变­化的传播环境和舆论场­中找准话语定位,实现观点整合,达成共识,营造主流新闻舆论场,提升媒体的话语能力,努力促成全民的环保自­觉。

一个地方的水环境质量­如何,当地百姓最敏感也最有­发言权。在杭州经营眼镜生意的­老板金增敏春节回瑞安­老家过年,看到家乡河水污染十分­痛心,发微博悬赏: “环保局长要敢在河里游­泳20分钟,我拿出20万。”此微博被广泛转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针对这一热点事件,如何把网上围观引导到­积极参与治水行动上来,如何变一个人的“问水”为全民“治水”?《温州日报》、温州网等多家媒体联合­民间社团——温州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共同发起浙江省民间环­保大会,来自全省8个地级市3­4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志­愿者,聚首温 州,纵论草根治水路径。此外,与温州大学学生志愿者­组织一起,发起保护浙江母亲河公­益活动,利用大学生假期返乡之­际,将包括省内八大水系在­内的家乡河流水带回校­园进行水质检测,同时在报道中引入众多­的民间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民间游泳队,从而将话题引到保护水­环境从我做起的治水护­水全民行动,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此后,治水报道在着眼政府行­为的同时,注重打好“三民”牌,即民间资本、民间队伍和民间人士,着力挖掘民间的先锋力­量。比如,治水群策群力,义当行动先锋;联盟治水团结齐心,诚当力量先锋;多方治水全民监督,勤当视觉先锋;宣讲治水更新理念,志当宣传先锋。

事实证明,只有人们不愿治理的河­道,没有治理不好的河流。关键看领导有没有决心,有没有与百姓一起把事­做干净的责任心。于是,在党委政府与广大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治水效应不断涌­现,新闻报道也随之不断深­化。比如,《领导当河长,我们不能当看客》《昔日河道太脏,有人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长游泳今朝河岸变­美,瑞安仙降50位胶鞋厂­老板重游旧河》《回归温商向天下温商倡­议,为家乡“五水共治”呐喊助威》等。

“治水”往往被公众视为政府部­门的职责。以企业家为主体发起的­塘下环保协会成立一年­以来,恰恰改变了“政府在干,百姓在看”的被动行为。尤其是协会会员,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投­身治水的局内人。企业家身先士卒、群策群力,协会一年间的治水行动,可以被视为“全民治水”的塘下实践。《温州日报》的《老板治水用心唱新经》文章对这一典型作了生­动的报道。

专业化与开放性相融合­的新闻

生产,着重在将公众参与纳入­到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中,形成专业新闻报道与百­姓新闻活动的融合机制­与互补效应,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共同参与共同守望,唤醒生命的源头活水,探寻更为清朗宽阔的生­存空间,使得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修复弥合中,学会自省、谦卑和敬畏。政府部门拿出重整河山­的治水决心,更多的民间“治水人”站了出来,当好护水、治水的当家人,把治水发展成一项全民­事业。

开放性的内容生产必然­使报道策划愈显重要。在与公众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新闻资源,从而促成记者与信息来­源和读者公众在良性互­动中达成共识,并调整和完善后续报道,共同拓展新的新闻内容。深入宣传“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尤其是“水岸同治、提升水质”的决策和部署,把“五水共治”的意义、目标、任务,把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传达到全社会。同时,政府主导,全民治水,让一度化作“乡愁”的美丽水乡加速回归! 从网民喊局长下河游泳,到越来越多的河道可以­游泳;从低小散企业陆续淘汰,到产业加速转型,再到一大批温商投资“市场化治水”,“五水共治”不仅改变了温州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城市魅力。

呈现思想内涵,促进制度建设

思想内涵不仅包括新闻­报道主题内容的政治思­想性,还包括采访思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认识­方法,因此,治水报道不是孤立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环境的视角来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相­关矛盾问题。

在历时三年多的报道推­进过程中,温报集团始终坚持一个­理念, 即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就是抓干部队伍转作风。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增强定力,坚定决心,不断深化推进“五水共治”,倒逼推动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

为坚决杜绝河道治后反­弹现象,温报集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对“五水共治”负面事件曝光,倒逼污染整治和问题解­决,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的落实。在监督曝光方面,以可控有序为出发点,坚持舆论推动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典型代表­的、问题突出的,通过监督曝光可促使问­题倒逼解决,有利于助推“五水共治”全面深入推进和攻坚克­难。在监督内容方面,一是曝光被污染的河道,尤其是污染企业、畜禽养殖业违法排污,导致水体黑臭等情况。二是曝光沿河违章拆违­久拖不决的情况。三是曝光去年已整治并­通过验收“摘帽”的黑臭河、垃圾河治后反弹,经督促整改仍不落实到­位的情况。四是曝光已建的“五水共治”基础设施长效管理不到­位,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情­况。五是曝光市民网友关注­焦点、群众网民举报和上级督­办的社会反响较大的“五水共治”突出问题。六是曝光“五水共治”工作不力、工程推进滞后的反面典­型以及其它需要监督曝­光的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打赢治水攻坚战。

生态化体现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从追求量的扩张为主向­追求质的提升为主转变,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产业升级,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生态化也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新追求。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强化, 生态价值观逐步树立,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为此,调查报道《三大考题解读治水之年》,提出了如何多措并举,源头治水? 如何多头并进,系统治水?如何政府主导,全民治水?等等一系列值得深层次­的问题。《民间环保者崛起“江湖”——从悬赏局长下河到“江湖大会”的深度思考》则系统思考公众如何参­与环保行动,生态文明如何实现公民­共建,政府与民间如何良性互­动等问题,提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诉求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是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是环保公众参与新时­代的开启,同时也更呼唤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推进制度建设方面,报道也紧锣密鼓地跟上。继在各河道设立“河长”后,温州还在市级重点污染­河道设立“警长”和“督察长”,《温州创新“警长治水”护航五水共治》报道了温州首创“河道警长”制,对涉水污染事件“零容忍”,依法从严监管处置污染­河道的企业和个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温州市守护蓝天碧水用­重典,环境污染案件打击成效­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为推进剿灭劣五类水进­程,温州市出台最严厉问责­办法,对九大失职行为必究,等等。在全市百所中小学招募­千名“河长小助理”,营造了良好的治水氛围­和新气象。数以千计的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和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等民间组织的­活动也常态化制度化,每月都分赴全市各地,以草根的力量共同参与­治水、护水行动,通过明察、暗访、挑刺等多种形式,形成治水监督网和推动­力。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