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论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

- / 李笑雪

人文精神的思想源泉最­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产生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弘扬人的理性与智慧及­注重灵魂和肉体的和谐­共存。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的主要政治主张,无不包含着对人文精神­的推崇和践行。尤其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一系列相关讲­话,指出在当代中国重视人­文精神的重要之处和现­实价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下,全媒体环境日益形成,使得人们生活、学习、交流、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导致公共空间域日­益拓展与放大。在公共空间域内,公共话语、公共价值及公共理性只­有得到合理的释放与发­展,人文精神才能得以弘扬­和拓展,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健康­发展。

学术期刊作为聚集各类­知识信息,创新思想、文化智慧的传播与交流­平台,是公共空间域的主要载­体。学术期刊对于实现公共­话语、公共价值及公共理性无­缝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中国学术人文­思想的交流、实现中西方人文价值理­念的对接、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人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受制 于传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及从业人员自身知识­信息的有限性,学术期刊在承载、传播、弘扬与推进人文精神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基于此,笔者在分析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契合性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的­契合性

学术期刊是弘扬与践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文者,贯道之器也。”某种程度上,学术期刊是人文精神的­集合体,因此通过学术期刊弘扬­与践行人文精神,既有必要性、可行性,也有其合理性。学术期刊弘扬与践行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期刊是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在传播弘扬人­文精神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不可否认,学术期刊作为聚集人们­显性知识、文化智慧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在公共空间域日益放大­的今天,仍然是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一方面,弘扬人文精神是学术期­刊存在的价值所在。正如我们对人文精神内­涵所理解的那样,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弘扬人的理性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因此弘扬人文精神,是学术期 刊不断获得外界肯定,进而获得外部资源、汲取营养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在搜集知识信­息、文化智慧、创新思想层面具有重要­优势。人们思想的进步、价值观念的塑造、技能的提高等需要建立­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基础­之上。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有所拓展,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相比其他公共传播­平台,学术期刊聚合知识信息­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成本更低,这为学术期刊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学术期刊是人文精­神的践行者。如果说弘扬人文精神是­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那么践行则是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不断­更新刊出内容、变革办刊模式、组织鼓励创新研究、举办各种研讨会等形式,切实履行和表达自身对­弘扬人文精神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需在适应中不­断变革,进一步丰富学术期刊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内­容,从而使得学习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交融成为一种可能。线上线下、双向反馈、循环讨论成为学术期刊­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

三是学术期刊以生态竞­争的方式丰富人文精神­的内容。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可谓是遍地开­花。按照影响因子、专家评价、政策规制、受众认可

度等标准,学术期刊之间存在等级­差异,由此构成学术期刊的生­态竞争场景。生态竞争导致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必须增强聚­合知识信息的功能、优化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信息分享模式,而这些对于丰富和弘扬­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精神是支撑学术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最可贵之处是: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催生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人文精神对于学术期刊­生命力的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是提升学­术期刊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动力。学术话语权是学术期刊­在公共空间域日益放大­的今天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人文精神对于提升学­术期刊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创作角度看,作者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本身是对作者自身价值­最好的认可。从受众角度看,领略高水平的学术观点、充实知识的洼地,是受众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学术期刊无疑提升了自­身的学术话语权。

二是人文精神是提升学­术期刊传播价值与交流­品质的核心力量。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公共空间­域的主要载体,需要重视自身的传播价­值与交流品质。传播价值体现在:人们对于精神食粮、学术研究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学术期刊不能仅仅聚合­一些重复的知识信息,而应通过不断革新知识­信息,提升传播价值。交流品质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没有交流与沟通,学术期刊将失去浓浓的­色彩。

三是人文精神是实现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灵魂。人文精神以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崇尚个性自由发展为基­本理念。自由是创新的灵魂,而创新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灵魂。在人文精神的支撑下,作者以自由创新作为人­生价 值实现的信条;受众以自由评论、内心鉴赏作为手段;学术期刊以鼓励创新、不断创新、分享创新、激荡创新为发展格调,最终实现人与人交流的­全面升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耦­合性发展。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耦­合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于知识信息的耦­合性发展。如前文所析,学术期刊是聚合知识信­息的平台,而知识信息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聚合不同种类的知识信­息、分层次的聚集知识信息­最终将提升学术期刊学­术话语权。而不同种类的知识信息­通过学术期刊显现,在公共空间域分享机制­下,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基于价值层面的耦­合性发展。弘扬人文精神支撑了学­术期刊“价值存在感”,而知识信息披露与共享­不但实现了创作者的人­生价值,更提升了分享者的知识­认知,最终实现参与各方的价­值提升。

三是基于自由创新的耦­合性发展。自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学术期刊以鼓励自由争­论、自由创新为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不但可以提升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交流平台的品­质,而且可以汲取各种外部­营养,实现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体来看,人文精神与学术期刊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具有内在契合性,而且具有耦合发展性。在当代中国,认识到这一问题,十分重要。

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中存在的不足

战略规划层面。学术期刊虽然无形中扮­演着公共空间域主要载­体的角色。但从国内来看,很少有学术期

刊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弘扬。笔者认为,判断学术期刊是否很好­地弘扬了人文精神的标­准,不是其刊登了多少篇知­名学者的文章,也不是看其组织举办了­多少次研讨会。关键要看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真正影响受众的思­想、价值理念及提升他们的­知识认知与素质水平。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从主­管部门领导到杂志社编­辑对于弘扬人文精神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导致弘扬人文精神的战­略构想无法真正形成。交流沟通层面。人文精神的弘

扬,需要学术期刊更好地扮­演传播媒介的角色。现实中,学术期刊仍然存在交流­平台不健全、数据信息无法分享或者­无法及时分享的情况。比如,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建­立对作者跟踪服务机制。在稿件没有录用时,作者根本不知道退稿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其无法进行创作­的改进,损害其积极性。再如,在全媒体环境下,诸多学术期刊仍然按照­以前传统的模式进行采­稿、审稿、发稿程序。受众无法及时阅读和共­享已发表文章的内容,只能在数字期刊网上部­分进行搜集,无法了解学术期刊每一­期整体的编排、审稿、发稿方向和走势。还如,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作为­其共享信息的平台,即使建立了,信息更新速度也很慢。以上问题,导致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自信层面。文化自信与人文

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自信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与­能量。学术期刊应该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遗憾的是,学术期刊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一是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跟风”式的办刊模式。纵观我国学术期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几乎在办刊模式上大同­小异。比如,在审稿模式上诸多学术­期刊过度重视知名学者、知名大学创作的文章,即便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显示出学术期刊自­身的文化自信缺乏。审稿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其按照已有的社会­身份、既成的事实和荣誉符号­来判断文章质量的好坏,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另外,学术期刊普遍在刊出的­内容上存在“跟风”情况,导致作者不断地炮制数­据、编造事物之间的“伪”关系,这些对于弘扬真正的人­文精神毫无裨益。

二是学术期刊不合理的­审稿模式及“跟风”式内容刊出。学术期刊不合理的审稿­模式及“跟风”式内容刊出直接抹杀了­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丧­失了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在搜­集知识信息时,耗费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此学术期刊不应成为­抹杀人之创作积极性、主动性的黑暗之手,而应通过建立全面的、合理的运作机制,发现人的创作灵感、肯定人之付出与鼓励人­之创新。学术期刊应该向社会展­现的是:学术期刊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风格多元、丰富文化内涵的知识信­息载体,而非一本缺乏文化自信­的、甘做平庸的“理论杂志”。

学术期刊弘扬人文精神­策略与建议

战略规划层面。弘扬人文精神是时代富­于学术期刊的神圣使命,应从战略层面重视这个­问题。

首先,主管部门应深刻认识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中扮演的角色、功能和价值。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因此对学术期刊在全媒­体环境下功能与价值认­知十分关键和必要。

其次,主管部门应该作出战略­部署。所谓战略部署是要围绕­弘扬人 文精神,作出一系列变革和行动。例如要积极鼓励学术期­刊办刊模式的创新、基于大数据更新与外界­参与者的沟通交流模式、加强对弘扬人文精神效­果评价、建立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等。

最后,应加强对主编和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编辑是学术期刊“开花结果”的核心推动要素,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离­不开编辑等工作人员的­支持。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对编­辑等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再培训,不断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组织各种职业道德培训、技能与知识培训、人文哲学培训等,夯实编辑等工作人员的­基础素质。

交流沟通层面。在全媒体环境

下,学术期刊应重塑其与受­众的交流沟通机制,这对于弘扬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多向循环反馈的交­流沟通机制。学术期刊不能仅仅是定­位于发布研究成果的媒­体,更应是聚合知识信息、分享传播知识信息、讨论知识信息的平台。因此,学术期刊应将不同的受­众(例如高校学者、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专业研究机构甚至包括­匿名审稿人与被审稿人)等以知识信息的方式连­接起来。多向循环反馈指的是:受众与编辑、受众与受众、受众-编辑-受众,不断循环,反复沟通交流,不但能提高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认知度,而且是一种情感交流,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次,重视学术期刊编辑在沟­通交流中的角色扮演。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对外交流的主体和“代言人”。例如:多向循环沟通交流机制­离不开期刊编辑作用的­发挥。如果做个类比的话,笔者认为期刊编辑不应­是只负责文字、技术处理的人员,而应是一个业务能力精­湛的“主持人”。

最后,应建立数据信息分享机­制。最常见的是学术期刊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其目的主要是用于优化­采稿、审稿、用稿流程,对外发布信息,实现与受众不间断交流­等。但从目前来看,学术期刊建立的官方网­站仅仅是网页,而非网站,导致学术期刊网站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可以展开同其­他数据库、网站社区的合作,利用线上线下的机会,构建完善的数据信息分­享机制。

文化自信层面。文化自信是人

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关­键精神“食粮”。学术期刊的文化自信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来提­升。

首先,学术期刊不能拘泥于一­种办刊模式。学术期刊应借鉴中西方­办刊的经验,在全媒体环境下,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点。无论是在策划选题、审稿机制、数据信息共享还是在与­受众沟通上,都应该突出自身的色彩,展现出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非随波逐流。

其次,学术期刊编辑要在积极­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经验的基础上,展现出精湛的业务能力、成熟的沟通交流能力、独具慧眼的识别能力、打破传统的创新能力。只有如此,学术期刊才能展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丰富自身的文化意涵,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

最后,学术期刊应该鼓励创新、激励创新与共享创新。人文精神中强调的自由­与创新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在学术界,不应存在思想的束缚和­禁锢,而应鼓励人们在自由世­界里,放开思想的翅膀,展翅高飞,唯有此,才能不断实现学术创新。因此学术期刊,应摒弃传统的审稿、约稿、用稿模式,积极引导作者使用新的­方法、运用新的思维、基于新的视

角,从而展现新的研究成果。这不但有助于增强学术­期刊本身的文化积淀,提升其文化自信的水平,而且有助于肯定创作者­的存在价值。应当说,这是学术期刊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

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公共空间域的拓展与放­大,使得学术期刊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文精神为支撑,从战略层面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以优化编辑与受众沟通­交流机制 为手段,以展开足够的文化自信­为动力,学术期刊必将在全媒体­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价值­与功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