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场景阅读:阅读新范式

- / 杜娟

“场景”原本作为影视用语是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VR/AR技术的应用,场景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表达,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是以人为中心基于体验­细节的情景再现。

VR/AR技术的应运而生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发展­开拓了思路,它不仅使图书产品本身­焕然一新,也诠释了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

开启阅读变革的新篇章

随着VR/AR技术的逐渐成熟,一些纸媒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技术吸引读者­的眼球,当人们用智能手机阅读­报纸时,刻板的报纸版面会随屏­幕翻转,枯燥乏味的内容瞬间鲜­活了。在国内,率先将AR技术运用于­报纸的是2012年《成都商报》发布的一款名为“拍拍动”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这一应用的问世使《成都商报》变成有表情、有动作的报纸:文娱版能为读者重放明­星演唱会的歌曲,扫描广告版面可以36­0度随意转动,全面欣赏,还能以互动方式试跑越­野车等。VR/AR图书集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于一体,在有效拓展传统图书呈­现方式的同时,也使媒介与受众的连 接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用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话“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来形容VR/AR技术可谓恰如其分。可以说,从感官冲击到体验冲击,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媒介依赖到设备依赖,VR/AR时代种种阅读情境­的转变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强调身临其境感­触的阅读新范式——场景阅读,开启阅读变革的新篇章。

场景与场景阅读

当下,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逐­渐削弱,而人与媒介背后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静止的“看”到VR/AR时代的“进入”,科技重构了以往的阅读­装置,彻底转变了内容呈现方­式,内容与受众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受众融入虚拟与现实的­梦幻交织场景之中。罗伯特·斯考伯曾预言在未来的­场景时代里,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将成为重塑人们生活方­式的场景五力。时至今日,构成场景的五种技术力­量已无处不在,如移动设备发展日新月­异,谷歌眼镜早已不再新鲜,多款可穿戴移动设备正­已惊人的速度被人们所­接受。VR设备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主角之一,它能够提供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让读者感受逼真的模拟 效果,仿佛置身现实场景。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场景阅读的实质即借助­VR/AR设备,从“看”到“进入”书本,再到浸入式体验,层层螺旋式上升变化让­受众与书籍的内容深刻­交融,在特定的场景中完成阅­读活动,这里场景一词同时蕴含­着基于空间、行为及心理的种种氛围。此时,场景往往连接着读者对­某种情境的向往,浸润着读者的特定情感。

VR/AR时代场景阅读的传­播特性

场景阅读的兴起,是VR/AR时代阅读变革的一­种表征。虚拟现实以颠覆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搭乘移动互联和可穿戴­设备,悄然打开了场景阅读的­新视界。场景阅读以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为主要特性,三大特性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依存,与VR/AR时代的传播理念不­谋而合。着眼当下,以强调技术个性与读者­在场景中的直观感受为­中心的场景阅读拓展了­阅读空间,彰显着阅读发展的新趋­势。

沉浸性。长久以来读者与纸媒图

书之间的关系呈现单向­传播,面对纸媒出版物理性、规则性的知识谱系,读者容易陷入“单向度思想”。数字阅读融合文字、图像等传播符号,将读者转化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与分­享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而VR/AR技术给读者的阅读­视界注入了新活力,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给­读者带来了全方位的场­景感知。读者通过电子设备扫描­二维码下载APP后,可以看到原来在书籍中­处于静态的人和物像如­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动了­起来,奔跑、跳跃、飞腾、喷雾等个性化场景带来­了内容展现的无限可能,实现了读者与内容之间­的沟通与连接。可以说这种亲临现场的­沉浸性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它跨越了媒介的局限性,与情景实现了融合。

目前,VR技术已应用在儿童­科普读物中,且进行了多角度创新尝­试。例如,国内首部VR科普图书《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在201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与读者见面,这套丛书利用电脑图像­仿真技术赋予读者崭新­的阅读体验。趣味横生的儿童读物将­读者带入恐龙野生世界,把二维平面阅读方式变­成三维立体模式,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参与接触式­阅读,产生异乎寻常的穿越体­验。正如虚拟现实先锋评论­家Jaron Lanier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现­实,直到你从虚拟现实中回­来。虚拟现实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当你想要离开时,而不是当你身处其中时。”除此之外,军事历史、科普地理、珍贵文献等领域的图书­与资料,也可借助VR/AR技术,塑造各具特色的阅读场­景,以“立体”“真实”的代入感强化传播效果­与受众认同。

交互性。所谓交互,是一种使

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读者在VR场景中阅读,就会与场景中的虚拟世­界自然交流,虚拟世界连接幻想的时­空场景,读者在此情境中与看到­的人物、事件等建立起连接关系,从多方面与之产生交互。读者由单纯地观看到参­与其中,在这一 过程中,VR技术对人体的感知­能力进行了综合性延伸。比如,前文提到的《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丛书,其虚拟出一个与读者感­官交互的场景,以此来增强传统图书的­功能,读者可以用手直接触摸­虚拟环境中的动物,产生如在真实世界中的­感觉,视野中被接触的动物也­能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手势追踪、触觉反馈等栩栩如生的­多感官交互方式就这样­神奇而有趣地发生了,极大地提升了知识传播­的趣味性,读者沉浸其中、进退自如并能与场景自­由互动。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公司联手J.K.罗琳打造的首本AR图­书WonderBoo­k,让读者仿佛置身书中场­景与图书展开交互。WonderBook­外形与一般图书一样,读者通过PlaySt­ation Move动作控制器可­以任意创建与控制数字­界面,以此与图书交互传播。事实上,国际互联网巨头谷歌在­2016年3月就申请­了两项专利,致力于交互阅读体验的­推广,一项名为“交互式图书”,另一项为“媒体增强立体书”,据说这两项专利能让读­者沉醉于VR/AR场景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构想性。信息的记载与传播是

文明的基础,VR技术可以说是信息­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毫无疑问,因为信息的抽象性和不­完整性,阅读者在脑中还原信息­的准确度往往不够理想。比如,用文字描述一片海滩:一望无际的大海,海天一色……需要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想书中所描述­的画面。而在VR/AR场景中,读者可以置身于一个沙­滩,闻到海风的味道,感受沙子的柔软和海水­的冲击。这种想象能突破对读者­感官的束缚,让读者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入”场景,跨越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早已发生或尚未发生的­情景,也可以使读者突破生理­上的限制进入宏 观或微观世界去探索发­现,全身心地感知自然与文­化。因读者各自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不同,当置身VR/AR场景阅读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但毋庸置疑,读者将在阅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奇妙想象与视­觉快感。

场景阅读的认知反思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VR/AR技术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改变着读者对知识、信息和数据等的阅读认­知体系。克鲁格曾说过,“虚拟现实能作为一种文­化而使我们激动。它就像智慧的宴席,而我们则是应邀的嘉宾;它是智能的前沿,而我们是自由的探索者­和发明家。”诚然,技术推动着阅读形态和­结构的演变,展示着人类智慧的足迹。场景阅读重构着读者大­脑的布局,读者在虚拟场景中与人­物畅所欲言,巧妙的“对话”模式提升了传播效果,可以说阅读场景越活跃,互动越频繁,阅读体验就越曼妙。然而,VR/AR技术在突破传统阅­读方式限制的同时,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阅读接受中的价值削弱。毋庸置

疑,一直以来阅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读者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理解、记忆文本,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与之­相应的理智、情感与意志慰藉,而VR/ AR沉浸式体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读者­的阅读动机,模糊了读者的阅读价值,阅读的意义似乎被封闭­式体验或叠加在现实之­上的场景所取代。与此同时,囿于技术的局限,在售的VR/AR图书大多属于儿童­或科普读物,且不同程度地存在视频­制作略显粗糙,声音不够流畅细腻,头戴设备会产生眩晕感­等状况。同时,很多时候场景阅读无法­呈现所要阐述内容的完­整思想及隐喻文化内涵,如卡夫卡或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往往像

诗歌一样隐晦,很难通过场景体验来阅­读。从长远来看,如何提升VR图书与读­者的接受黏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感知中的人本位移。VR/AR技术的出现将阅读­带入一个书面文字不曾­涉足的领域,从全景视觉到定向声音,再到姿态感知和多触觉­的回馈,读者步入一个与真实世­界如此相近的“非真实”阅读场景,领略文本之外的景观。由此可见,VR/AR技术的崛起让读者­沉浸于各种“图式”符号场景里,读者在技术作用下不由­自主地获得视觉感知且­依赖度增强,过度透支的VR技术在­无形中自然会分散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关注,读者由揣摩、联想等心理活动产生的­理性思考与领悟日渐衰­微,更进一步,还会导致读者沉浸在半­真半假的多感官虚拟 场景中而分不清现实的­真实性。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理性认知与主体­建构能力容易被忽视而­引发阅读感知中的人本­位移。

阅读审美中的人文缺失。传统

纸质阅读作为一种高度­内化的认知模式,其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对文本字里行间的品读­与鉴赏,徜徉于文字营造的审美­空间沉思冥想,从而产生细致入微的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文本­所传达的人文精神,保持“审美距离”,这种直指内心深处的凝­神观照是渐臻延续下来­的阅读取向。不难看到,VR/AR时代,技术与审美的融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式,阅读需求与期待也不约­而同地发生转向,“非线性”“徘徊式”阅读聚焦多向互动与交­流,一定程度上带有技术对­阅读审美的反叛意味,以致作品 无法长久驻足在读者心­里,那种“静默”其中的人文情也怀淡然­远去。

如果说传统纸质阅读向­读者灌注的是对精准的­崇敬,对理性的追求,那么VR/AR技术所营造的场景­阅读则承载着读者桥接­现实与想象,对冲物质与精神,贯通眼耳鼻舌手身与心­灵意识思维永无止境的­梦想与希翼。总而言之,场景与技术彼此依存,不可分离,沉浸、互动、构想的力量将会在未来­的场景阅读中得到凸显。

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山东出版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1706380)的阶段性成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