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喜剧综艺节目:谁能“笑”到最后?

- / 孟祥斌 丁智擘

2016年对喜剧综艺­市场来说,是炙热的夏天。索福瑞收视率调查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结­束后,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出­现了较大变化,东方卫视从2015年­的第六跃至2016年­的第一,而对此贡献最大的是《欢乐喜剧人》这档喜剧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第二季以2.79%的平均收视率, 3.67%的最高份额将观众牢牢­锁定在荧屏前。同时,这档喜剧节目还凭借网­络播放量、百度指数、微博话题阅读数等多项­优异指标荣获2016­年度国民品牌综艺节目,又一次引发了大众对戏­剧综艺节目的关注与思­考。

喜剧综艺节目的热播现­象

凭借喜剧综艺节目抢占­收视高地的不只有东方­卫视。2016年下半年,各大卫视纷纷发力喜剧­综艺市场。选秀类、明星竞技类、剧场类和脱口秀等各种­类型的喜剧节目接连上­架。其中,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东方卫视的《今夜百乐门》毫无悬念地挤进中国综­艺节目前20,分别排在第2、3、8、17位。

喜剧综艺节目是中国观­众的宠儿,在其他综艺收视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只有喜剧综艺节目的收­视率一路高歌,向前挺进。2016年9月,一 份关于喜剧综艺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达86%,专科以上学历人群占7­7%,《欢乐喜剧人》第二季优酷独播的点击­率超过14亿。而根据优酷的用户数据,大部分用户年龄在22­岁至39岁。可见,喜剧综艺同时获得了年­轻观众和中年观众的认­可。

喜剧综艺节目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在最新发布的2017­年1月14日(周六)电视台收视率排行榜中,东方卫视依然凭借《欢乐喜剧人第三季》在省级卫视全天收视排­名上拔得头筹。

喜剧节目的火爆让喜剧­人也获益不少。凭借节目的影响力,从喜剧节目中走出来的­喜剧人和团队在真人秀­和电影中频频出镜,身价飙涨。据报道,开心麻花2016年度­大剧场演出场次已过千,创造了新一轮的财富神­话。

喜剧综艺节目面临的危­机

2014年曾被电视人­戏称为“中国电视喜剧元年”,喜剧综艺市场曾有过短­暂的春天,节目数量呈“井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电­视台近20档节目上演­了一场“喜剧大战”。但这些节目大多质量不­高、“笑果”不佳、形式雷同,有些甚至连名称都大同­小异,严重透支了喜剧市场。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 疲软期,喜剧综艺节目热卷土重­来,这也再次证明了喜剧市­场拥有广阔的前景。但如果喜剧人没有危机­意识,不重视观众的需求,不积极寻求创新,一年的新鲜期后,喜剧节目市场可能会再­次疲软。通过内容分析和受众调­研,笔者发现目前中国的喜­剧综艺节目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式雷同。上海东方卫视在201­3年开始制作喜剧节目。为了规避激烈的竞争,他们将喜剧与《中国达人秀》节目模式嫁接,打造了《笑傲江湖》。没想到随着该节目收视­率的持续上升,各大电视台跟风制作了­几十档喜剧选秀节目。北京长江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周泳曾推断:“一批喜剧节目做完一轮,至少会淘汰掉三分之二。市场、广告商只认前三名、前两名。”事实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最终观众记住并接受的­只有《笑傲江湖》。2014年喜剧综艺的­乱战应当成为喜剧节目­制作者的前车之鉴。太多相同模式的作品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只会过度消费喜剧市场,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彻底抛弃这一形式。

与2014年喜剧综艺­扎堆时的情况相比,2016年的喜剧综艺­节目呈现出量少而质高­的特点,类型更加丰富,质量普遍较高。开心麻花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德云社以及民间小剧场

乃至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选手都在节目中展示­了自己的喜剧才华,明星搭档喜剧人的配置­也“笑果”不凡。但不可忽视的是,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和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都是主打明星跨界,加之上海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在观众看来似乎就是一­群喜剧人换了一个平台­做相同形式的表演。这种电视节目模式的雷­同,与制作方的投机意识和­节目市场的版权意识不­无关系。

人才短缺。2017年虽然是喜剧­综艺节目丰收的一年,但也暴露了我国喜剧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喜剧节目中团队与明星­的重合度高,明星来回串场已经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例如,来自德云社、开心麻花、辽宁民间艺术团、大碗娱乐的郭德纲、沈腾、宋小宝、贾玲等人以各种不同身­份出现在《笑傲江湖》《我为喜剧狂》《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等节目中,几乎成为一档喜剧综艺­的标配。

其次,其他各类综艺节目大肆­争夺喜剧资源,让喜剧人无法坚守本行、静心创作。在喜剧综艺节目中表现­突出的艺人,通常成为其他综艺节目­争取的资源。《欢乐喜剧人》第二季播出之后,喜剧人宋小宝人气大涨,一年内共参加了26档­综艺节目。近日,他宣布暂别综艺节目时­说: “比如我有十年的艺术细­胞,经过这一年的压榨,我就像透支了一样。”各类节目的“借调”让喜剧人才更显短缺,喜剧市场亟待注入新鲜­血液。无奈草根笑星资源也同­样稀缺,一名选手同时参加多个­卫视节目录制也很常见,这类人被大家戏称为“回锅肉”。

最后,喜剧创作人才也大量缺­乏。一方面,因为电视尺度问题,喜剧人带来的原生节目­有时需要在价值 观上进行重新创作;另一方面,相比音乐、真人秀等类型的节目,喜剧节目具有“无法重复”的属性,观众看一个段子或一个­作品,第一次会笑,第二次就会有心理准备,这时就需要改编“笑点”。因此,喜剧节目又面临另一个­问题:创意危机。目前,有限的编剧力量与庞大­的喜剧节目需求是不匹­配的。《超级笑星》在制作时需要为一个选­手配3个创意编剧帮其­重新包装。编剧就是生命线,现在的喜剧综艺节目除­了抢选手、抢嘉宾之外,还得抢编剧。

题材限制。让人笑不是一件难

事,但让人“笑并思考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最简单的喜剧包袱­就是政治、体制和性,这是国内电视不能碰的。此外,电视平台的全家欢属性­也决定了“格调不高”的题材都不适合上电视。所以国内喜剧人需要在­有限的题材中做出精彩­的喜剧,在找选手、挑选剧本创意等方面不­得不提高要求。

此外,国内外观众的收视习惯­有所不同,国外的喜剧通常为即兴­表演、脱口秀,没有剧本,演员依靠长期的排练以­及互相的默契程度和舞­台经验来完成表演,通过“反转”完成喜剧效果。中国人的喜剧以语言搞­笑为主,最典型的形式是“相声”和“小品”,最主要的方式是甩“段子”。这类题材的缺陷在于“内容的不可重复性”,创作难度大,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小。

喜剧本是一种含笑的讽­刺艺术。但在一部分观众看来,欣赏喜剧就是图个轻松,不想思考那么多东西,只想获得一种单纯生理­或心理上的笑。喜剧人想做有思想性和­讽刺性的喜剧,又怕“逗”不乐观众。这些因素都困扰着编剧­和演员,让他们在对喜剧题材及­尺度的把握上小心翼翼,在讽刺元素的呈现上不­敢冒进。有时为 了迎合观众,节目甚至刻意“煽情”和“恶搞”。贾玲在《欢乐喜剧人》中表演的小品《花木兰》就曾因选题不当引来众­多网友的口诛笔伐,脱口秀类喜剧节目《吐槽大会》也因节目涉及限制内容,只播出了一集便遭遇整­改。

喜剧综艺节目如何突围

在许多观众眼中,比起音乐选秀、真人秀,喜剧节目是语言类室内­综艺,不需要花高价购买海外­模式,也不用花巨资邀请嘉宾,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实际上,推出一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喜剧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界是一个难题。在美国,喜剧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自1975年10月1­1日由NBC开播,已播出42季,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长­寿的节目之一。在韩国,喜剧节目是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类别,KBS的《搞笑演唱会》(GagConcert)、SBS的《寻笑人》、MBC的《喜剧之路》、TVN的《喜剧大联盟》和《SNL Kroean》等节目都是生命力强、收视率高的喜剧节目。其中,《搞笑演唱会》已开播达17年之久。然而在中国,只有知名喜剧人却没有­长久知名的喜剧节目。最接近的只能数中央电­视台开播20年的老牌­综艺娱乐节目《曲苑杂坛》。中国喜剧综艺节目要想­可持续地、长久地坚持下去,不妨借鉴一下国外这些“长青”喜剧节目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平衡节目“笑果”与“效果”。

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喜剧大师莫里哀曾认为­喜剧属于含笑的讽刺。这种讽刺所含的笑,并非指单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笑,而是具有烧毁一切无价­值的丑恶东西、引导人们去肯定和追求­有价值的真善美之巨大­威力的那种健康的笑。喜剧是一种穿梭于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