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标识性概念的演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

- / 高杨文

摘要: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关新闻工作的文献、著作、讲话,可以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标识性的概念,每一个概念也反映着对­应阶段新闻观的特点。以标识性概念演变为线­索,本文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为“宣传本位”“新闻本位”“舆论本位”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标识性概­念分别为“宣传鼓动”“新闻宣传”“新闻舆论”。

关键词:标识性概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宣传鼓动 新闻宣传 新闻舆论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新常态”“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理论的发展。对于某一学科来讲,标识性概念的演变就是­术语革命,正如恩格斯在为《资本论》所做的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认为,术语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术­语,形成自主性的理论创造,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理论创新­话语建构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经验和传统的科学总­结,其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政党组织的文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的­著作、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的­讲话中有 关新闻工作的论述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中国­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在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关新闻工作的文­献、著作、讲话过程中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标识性的概念,每一个概念反映了对应­阶段新闻观的特点,这也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创新方­面运用了术语革命这一­重要方法,因此,以标识性概念演变为线­索,就可以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脉络­以及核心观点发展的过­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同,分法也不同。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把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30年,前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宣传本位”,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是“新闻本位”。梳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可以发现,与“宣传本位”和“新闻本位”相对应的标识性概念分­别是“宣传鼓动”和“新闻宣传”。从标识性概念演变的角­度来看,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采用了“新闻舆论”这个提法,并对党的新闻

舆论工作进行了全面阐­述,本文认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舆论本位”。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也具有明显的宣传鼓动­特点,完全可以归入“宣传本位”阶段。因此,整体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可以分为“宣传本位”“新闻本位”和“舆论本位”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标识性概­念分别为“宣传鼓动”“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

一、“宣传本位”下的“宣传鼓动”

新闻与宣传作为信息传­播活动,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二者无法完全区分开,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就有新闻、宣传、新闻宣传等诸多提法,无论概念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新闻­报道作为面向大众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历经­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阶­段,组织和发动群众是完成­当时历史任务的关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宣传本位”特点,新闻工作的重点就是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本位”的宣传作为一个外来词,它是一种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主体行为,宣传的研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是政治传播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宣传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商业领域的常规做法。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在《宣传:态度的形成》一书中把宣传分成“鼓动宣传”和“整合宣传”,他认为,鼓动宣传主要是激起人­们的感情,造成立即的行为,适用于短期的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宣传本位”阶段的宣传,具有明显“鼓动宣传”的特点,主要就是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鼓动群众参与、支持革命和建设,只不过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常常使用“宣传鼓动”这一概念。

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发­挥报刊的宣传鼓动功能,克服诸多困难,创办了《红星》《新青年》《解放日报》《中国工人》《中国妇女》《群众》等一大批报刊。1927年,中共中央为进一步加强­宣传鼓动工作专门指出:“党报是政治宣传和鼓动,乃是党调动群众、领导群众兼以训练党员­之必需条件。” 193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要求: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 地委的同志,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嚣,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上述决议和讲话说明:中国共产党已把党报定­位为群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为一种斗争的武器。在建设年代,虽然1950年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确立­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新闻工作方针,1956年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提出了“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三个重点,但是1957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新闻工作被深深打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烙印,新闻媒体沦为政治的工­具,新闻工作不仅有鼓动而­且有脱离实际的鼓吹,已经从鼓动宣传演变成­了“浮夸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年代,党报党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进行宣传的有­效载体,虽然发挥了鼓动宣传政­治动员的优势,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组织群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过­的反“克里空”运动、反客观主义运动也说明:在“宣传本位”下,重视新闻的政治宣传属­性,忽视了信息传播属性,从而出现“浮夸风”,由鼓动变成了鼓吹,这既有当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没有很好地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开展新闻工­作有直接关系。

“宣传本位”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是“党性论”。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1842年,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党派的名称对政治性报­刊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范­畴。1849年,恩格斯在《瑞士报刊》一文中指出: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它永远也不会违反自己­党派的利益。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随后又指出:“党的报刊无条件服从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上述观点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决议中­规定:“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每个地方组织均有权出­版地方的通报、日报、周刊、传单和通告,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

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1942年,在给中央局、中央分局的指示中,毛泽东提出: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1959年,毛泽东与人民日报新任­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中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观点的提出,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也成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特色。

二、“新闻本位”下的“新闻宣传”

新闻活动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在“宣传本位”阶段,注重新闻的宣传属性,忽视了新闻的传播属性,从而出现违背新闻规律­的诸多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后,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就开­启了以报道事实和传播­信息为追求的新闻改革。新闻教授童兵认为,1978年之后,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信息”概念的引入,全社会对信息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新闻媒体将提供­信息作为传播的重心,使得“宣传本位”让位于“新闻本位”。在“新闻本位”下,逐步出现了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回归,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不断增强。胡锦涛是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中首次谈­到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人。2002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2008年,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视察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时,胡锦涛指出: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以上两次讲话中,就新闻时效,胡锦涛先后指出: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善于捕捉信息,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的­敏锐性和时效性;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指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胡锦涛的上述讲话,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开始迈上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轨­道,“新闻宣传”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之中被频繁提及。之所以会出现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型,推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信 息的需求急剧膨胀,促使新闻媒体的工作重­心由政治传播向信息传­播转移;二是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不仅打破了过去党报党­刊一统天下的媒体格局,而且媒体的功能在不断­拓展,除宣传教育、信息传播功能外,娱乐功能、经济功能逐步凸显;三是传播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后,运用理论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意识逐步增强;四是国门打开后,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渐­频繁,新闻传播需要与国际社­会接轨。

“新闻本位”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是“喉舌论”。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1849年,马克思在驳斥反动势力­对《新莱茵报》的控告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同年,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以马克思、恩格斯上述两段论述为­代表的系列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喉舌论”。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中,“喉舌论”起源于1929年,成熟于1989年。1929年,创办于上海的《党的生活》在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它要讨论党内­的问题,而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第一次提到了“喉舌”的概念。1989年,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讲话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喉舌论”以新的内涵,不仅把“喉舌论”的适用范围由党报拓展­到了大众媒体,而且把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三者统一起­来,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一致的,与这一阶段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全党和全国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是一致的。

三、“舆论本位”下的“新闻舆论”

舆论作为一种公开的群­体意见,具有赋权功能。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舆论界定为:“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是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罗素在《权力论》中提出:“舆

论万能,所有其他形式的权力都­导源于它。舆论是社会事业中的主­要权力”。上述论述充分说明了舆­论的性质和影响,由于新闻在反映舆论、传播舆论、形成舆论、引导舆论方面有着基础­性作用,无论是官方舆论还是民­间舆论,新闻媒体都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来形成和引导,新闻媒体成为舆论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载体,因此,重视舆论工作就要从新­闻媒体抓起。马克思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张友渔在《报纸与舆论之构成》一文中提出:“大众好像是田地、报纸好像是耕农,舆论好像是耕农在田地­里所种植、所收获的谷物。没有田地固然没有谷物,没有耕农,谷物也不能很容易地长­成。”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正是由于新闻在舆论反­映、传播、形成、引导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新闻传播机构的媒­体格局变化会对舆论有­重要影响,人类互联网时代以后,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社会影响力巨大,使得舆论变得纷繁复杂,丁柏栓认为,“舆论变局的表现是,社会舆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众声喧哗,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非常方便第参与形­成舆论或成为舆论的焦­点,主流媒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边缘化。”随着互联网带来舆论形­势日渐复杂的现实,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逐渐由重视“舆论宣传”转为重视“舆论导向”和“舆论引导”,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全面阐述新闻舆论观,标志着“舆论本位”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鲜明特点。

“舆论本位”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是“导向论”。导向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中,最早提出“舆论导向”这一概念的是江泽民,1989年,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江泽民指出:不少新闻单位在这次风­波中“考试不合格”,最大的问题便是它们在“舆论导向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后来,江泽民还提出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学者将该论断称为“祸福论”。对“舆论导向”进行全面拓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 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分析讲话内容可以看出:舆论导向处于新闻舆论­观的核心位置,较之以往舆论导向的论­述,范围有了较大、明确的拓展,将“讲导向”的要求覆盖到全部舆论­空间,李春华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舆论导向的阐述称­为“全面导向论”,“全面导向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导向论”已趋于成熟。

从标识性概念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虽然被分成了“宣传本位”“新闻本位”“舆论本位”三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三个阶段­是可以很清晰的划分,更不意味着“宣传本位”阶段不讲新闻和舆论、“新闻本位”阶段不讲宣传和舆论、“舆论本位”阶段不讲宣传和新闻,宣传、新闻、舆论在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某一阶段以某一方­面为特点而已。与各阶段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同时存在并不断发­展,以“舆论本位”阶段为例,虽然“导向论”是核心观点,但是“党性论”“喉舌论”同样是该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标识性概念的提炼。

参考文献

[1]曹昆.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8.

[2]金民卿.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与习­近平理论创新的话语建­构特色[J].前线,2017(01).

[3]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共和国60年新闻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9(09).

[4]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童兵,徐玲英.从“耳目喉舌”到“新闻信息”——百年来中国新闻理论核­心观点演变[J].新闻爱好者,2016(02).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