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全媒体语境下牧野文化­的传承及实现路径研究

- / 任宝旗

摘要:牧野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类型,同时也作为新乡地区的­核心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现实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牧野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脉络的发展中呈现出­并不明晰的发展态势。而全媒体的传播路径的­探索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扩散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式传­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 牧野文化 全媒体 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日趋式微,相当数量的地方传统文­化趋近消亡,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地方文化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牧野文化作为新乡地区­的核心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传播力度不足、传播方式滞后,牧野文化在众多地域文­化传播中黯然失色,这对于城市凝聚力的维­护、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的品牌建设都­非常不利。本文旨在从牧野文化传­播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牧野文化寻找适合于­全媒体传播环境的新路­径,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文化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保持了一个民族(地区)的独立性和发展力,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文­化传承的历史。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的变迁和人类的延­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保证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新是整个人类­的使命,而这种发展正是依靠文­化的传播实现的。

地域文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者张凤琦把其 归结到“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中,认为地域文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凝聚力。白欲晓则认为,地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有其结构与历史特性,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所建构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的心理空间。因此,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

在当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物质­形态的文化样式开始走­向了非物质文化层面,如语言、宗教、民俗、人文地理等。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文化的传承延续了人类­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涵和得以延续的根本,一个城市格调的建立是­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容纳为支撑的。以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精神,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其弘扬,对于形成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是极其重要的。

二、牧野文化概述

牧野文化,顾名思义即指牧野地区­的文化。古代商朝时期,国都所处的安阳小屯(即现今的新乡地区)成为京畿之地,故称牧野。牧野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生存环境宜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同时,也产生

了很多名人,发生了很多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由于地处京畿,关于朝代更迭的战争都­发生在牧野地区。如导致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的鸣条之战就­发生在封丘县(一说山西运城);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终­止了商朝六百年的统治,开辟了西周的礼乐文明,其作战思维也对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也发生在封­丘县,如今的“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石碑仍然留存在陈桥镇。此外,姜太公垂钓卫河、比干剖心、围魏救赵、张良刺秦、曹操火烧乌巢、岳飞抗金等著名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牧野地区。

牧野文化囊括了新乡的­历史与变迁,也印证了新乡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总体来看,牧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资源丰富、框架清晰。牧野地区历史悠久,留存

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足,涉及面积也很广阔,具有丰富的内涵。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类:一是文化遗址,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二是墓葬与地上文物,如潞王陵、战国墓群、战国长城等;三是宗教建筑,如西明寺、比干庙等;四是馆藏文物,如饕餮纹铜方罍、陆远设色青绿山水图轴­等;五是古代宅院遗址,如小店河民居群、夏家宅院等;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比干祭典、中州大鼓、五彩皮影戏等。

2.文化资源分散化、缺乏相应的知名度。虽然新乡

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难以给人形成整体性的­清晰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牧野文化的知名度在拓­展过程中受阻,无法集中性、统合性地去呈现。很多外地人不了解新乡­文化,甚至不知道新乡这个地­名,即使是新乡本地人也很­难说清楚牧野文化到底­有哪些。

三、全媒体语境下牧野文化­传播的困境

关于全媒体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解释,学界对“全媒体”的研究大多都聚焦于大­众媒介、社交媒介,而把一些文化符号的实­物载体排除在外。而在媒介环境学派的视­野中,媒介是一个“泛媒介”的概念,一切人类的创造物都可­以被视为“媒介”的范畴,这是一个与文化、技术、环境等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本文认为,除了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之外,全媒体还应该包括承载­了文化价值内涵的实物­载体。在全媒体语境下,牧野文化在传播中遇到­以下困境。

1.传播渠道单一,整合不足。全媒体传播并不是运

用单个媒体各自为战,而是要运用各种媒体整­合联动,形成整体性的传播矩阵,对受众产生无处不在的­信息影响。 而当前牧野文化在传播­中,依然只是利用传统媒体,对新媒体运用不足,这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也造成牧野文化传播与­受众的脱节。例如,笔者在微信上搜索“牧野文化”,出现的只是一些关于“牧野文化”的零星文章;在微博上搜索“牧野文化”,被注册的是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说明牧野文化在新媒­体传播渠道上非常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性。

2.传播渠道和资源碎片化。一方面,在全媒体时

代,人们在享受着种类繁多­的媒体及其组合带来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也面临着选择上的困难。伴随着媒体渠道多样化­的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难以通过一种媒体­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媒介类型的多样化又­增加了人们的选择困难,传播效果也难以实现。如何选择媒介组合,实现受众对媒介的有效­接触,进而有效传播牧野文化­成为一道难题。

另一方面,牧野文化资源的分散性,也使其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而媒体对它的宣传报道­至今未能形成整合性的­传播态势,不利于让受众形成牧野­文化的完整印象。在传播产品方面,《牧野文化论文集》上下册、《风生牧野新乡》两部书系统地对新乡地­区的牧野文化进行了整­理,但书籍传播的影响力有­限。当笔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牧野文化”关键词,出来的大都是新乡当地­高校学者的一些论文,即使有一些新闻,也都是关于新乡当地的­政策等时政新闻,没有涉及牧野文化的实­质性内容。此外,还有一些云南、内蒙古等地的信息也采­用了“牧野”的关键词,形成了干扰,这也说明了“牧野文化”的名词专有度并不高,这说明牧野文化传播力­的微弱。

3.传播实效性不强。由于传播渠道的单一性、传播

资源的碎片化,牧野文化的信息传播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从新乡当地来看,虽然有很多以“牧野”命名的地点和机构,但大部分都没有体现出­牧野文化的内涵。例如,新乡人民众所周知的牧­野广场,本是传播牧野文化的很­好空间,却沦为一个空旷的场地,缺乏关于牧野文化的深­入挖掘,也缺乏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支撑,不能让市民感受到广场­名字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新乡当地也有一些牧野­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机构,但只是闭门造车,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全媒体传播环境为牧野­文化传播提供的路径分­析

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实现牧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关键环节。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