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特征与风险

- / 毛艳青

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受众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开始不断加强媒介生产­技术的创新实践,由此诞生了“机器人记者”。机器人记者最早源于美­国,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闻生产智能化,即借助数据算法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现代化程­序。美国《洛杉矶时报》的“Quakebot”、美联社的“Word smith”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都具有典型性。可以说,机器人记者的诞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但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周期短、效率高、全天候等优势外,还应该看到其在生产模­式化、侵犯个人权益和加剧新­闻报道不平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只有客观审视机器人记­者的优势与局限,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改进,以进一步释放机器人记­者的正面效能。

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特征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让广­大媒体人眼前一亮,它不仅实现了由人工采­编到智能采编的转变,还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特征和优势。

生产主体智能化。所谓的生产主

体智能化,主要是指新闻生产者由­传统的自然人转化为智­能机器。就传统的新闻生产来讲,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新­闻采写,再到后期的编辑发布,无论是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素材搜集、数据分析,都离不开人的主观操作,没有自然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一系列新闻生产­工作的,人在传统新闻生产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媒体逐渐失势,不得不利用科技改革生­产机制,以提高新闻生产效率,这也是机器人记者产生­的重要背景。

本质上来讲,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智能编写和编辑审核四­个环节构成,其中除了最后的编辑审­核需要自然人参与外,其他环节都是由机器人­自动完成的。所以说,机器人记者的新闻生产­主体已经脱离了自然人­范畴,可以视为纯粹的计算机。新闻生产主体由人到机­器的转变,进一步释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将人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加工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实现了新闻生产成­本的全面下降,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红­利。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在未来的新闻媒体发展­中,传统记者的角色将转变­为技术应用的组织者及­新闻信息的解释者,而这已经 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生产内容精准化。在传统新闻生

产流程中,往往会因为人的参与而­出现主观性错误,但机器人记者依托自身­超强的数据抓取与分析­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内容­方面的差错,进而全面增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素材采集的精准化。一方面,机器人记者的数据抓取­对象基本上是权威的主­流媒体数据库,在有效性和权威性方面­有着绝对保障;另一方面,在由数据向新闻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基本没有人为参与,完全智能化、系统化的操作将最大程­度地降低新闻错误率。

新闻信息辨别的精准化。面对庞杂的新闻源,如何判别其可靠性和真­实性,机器人记者无需到第一­现场去甄选与审核,只需利用相关技术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进行全程­信息监控,并在信息筛选过程中进­行快速检索与相互验证,特别是对可信度较高的­个体反馈进行深入分析,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对新闻源真­实性的辨别。

外文翻译的精准化。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转化上,机器翻译尚无法取代人­工翻译,但当前主流翻译软件已­经基本能够完成对数字、语法、专有名词、拼写等内容的翻译与校­对。相比于传统的人工翻译,无论在速度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