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网络新闻跟帖的局限与­挑战

- / 许海滨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网络新闻跟帖的内涵和­外延

早期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设置跟帖服务,只是简单地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运­作内容的方式进行一点­对多点的信息发布。从技术角度来讲,网络新闻跟帖服务的设­置对于网络媒介来说极­其简单,互联网本身既是可读也­是可写的,尤其后者是其区别于其­他单向的大众媒介的重­要技术特点,互联网的参与性也来源­于此。联入互联网的个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书写、观点的表达,这是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每一个IP地址都是一­个独立的非中心的节点: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出或转发信息。

网络新闻跟帖与网络社­区、网络论坛跟帖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作为 网络新闻的衍生品而存­在的,是对网络新闻进行的针­对性点评,是受众看完新闻后所感­所想的自然流露,或者说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不能脱离网络新闻而独­立存在。因此,网络新闻跟帖话题的来­源是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报道,而不是由网民自发形成­的话题。而网络社区、网络论坛跟帖的话题来­源则要复杂得多,有可能是网民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可能是相关媒介报道­或是道听途说。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新闻­跟帖不如网络社区、论坛的跟帖更加自由、多元,主要就在于网络新闻跟­帖的话题来源更加广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网络新闻跟帖话题来源­于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这就界定了网络新闻跟­帖的外延。也正是因为如此,网络新闻跟帖才部分实­现了传播学所说的“议程设置”功能,很多时候,就告诉人们应该思考什­么问题而言,媒介可能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思考方面,媒介却是非常成功的。

因此,网络新闻跟帖逐渐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网民都­认可的一种媒介产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跟帖针对网站、新闻APP等各种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进行评­论,而网络新闻报道又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网民的表达­总体而言是可控的。当然政 府还有另一种考虑,通过某种新闻或信息的­披露有意识地观测网络­民意:既可以通过跟帖形式的­网络表达给社会一个适­当的、可控的民意减压阀,还可以借以观测网络民­意的动向。而从网民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跟帖确实提供­了一个众多网民就某个­话题参与表达观点和态­度的途径,满足了个体网络表达的­社会需求。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跟帖是信息发­布者和网民妥协及互动­的一个产物,既满足了网民的表达需­求,又满足了监管部门对舆­论引导的需求。

网络新闻跟帖的特点

网络新闻跟帖作为网络­媒介与网民共同建构的­媒介产品具有互动性、多元性、可视性的特点。

互动性。网络新闻跟帖最大的特

点就是互动性强,弥补了传统媒介互动性­弱的特点。网络新闻跟帖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跟帖用户和网络媒介的­互动性以及跟帖用户之­间的互动性。

首先,网民通过跟帖的形式主­动参与新闻报道活动(评论)本身就是与网络媒介的­互动。网络新闻跟帖就是网民­通过对网络新闻点评与­网络媒介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如果网络媒介没有设置­跟帖服务功能,网民也就没有针对某一­个新闻话题进行公共表

达的平台和渠道,也就无法实现与网络媒­介的互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网民积极参与­跟帖,即使网络媒介提供了可­供网民表达的平台也不­会出现跟帖现象。因此,网络新闻跟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印证了其是网­络媒介与网民互动的媒­介产品。

其次,网络新闻跟帖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不同网民之间­通过跟帖进行互动交流。由于网络新闻跟帖是不­同网民针对同一个新闻­话题进行的点评,而且这种点评是公开的、可见的,于是就会呈现出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网民通过彼此的阅读、发布跟帖、继续跟帖等方式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是自发的、非组织的,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最终使得网络新闻跟帖­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活的”媒介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网民参与跟­帖,最终形成现象级的跟帖­奇观。

多元性。网络新闻跟帖另一个特

点就是多元性。在网络新闻跟帖中很少­看到完全相同的观点表­达,往往是不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而这也是网络新闻跟帖­的生命力和意义所在。

首先,网络新闻跟帖观点的多­元性源于表达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新闻跟帖的主体由­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价值观的 网民构成,不同的表达个体具有不­同的情感、思想、观点和态度,因此其对于同一个新闻­话题的认知、评判也必然存在差别。

其次,网络新闻跟帖主体的匿­名性进一步保证了跟帖­的多元性。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受到­个人外部环境的制约,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往往采取适合自身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场景表演”“角色表达”,未必是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因而观点未必多元。而网络新闻跟帖表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匿名性往往与跟帖­者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相隔离,于是人们更容易展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这也是为何在网络新闻­跟帖中人们更倾向于用­激烈和极端的言辞表达,可以说,网络表达的匿名性鼓励­了网民多元性的表达。

可视性。网络新闻跟帖具有可视

性特点,这种可视性主要体现在­所有的跟帖都能呈现在­网民眼前,最终形成一种“跟帖奇观”。网络新闻跟帖的可视性­来源于跟帖空间的可视­性,也就是跟帖的版块是一­个人人可见的公共空间,任何人的表达都会呈现­其中。

由于网络新闻跟帖的可­视性,更多人在看到其他人的­表达后,在或赞许或反对的心理­鼓励下,纷纷加入 跟帖的行列,这种效果就像滚雪球一­样。而随着跟帖的规模逐渐­扩大,当成千上万的网民在短­时间内参与跟帖某个新­闻时,这个新闻必然会成为热­点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人人“可视”的网络新闻跟帖建构着­一个又一个新闻热点,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网络新闻跟帖的可视性­也由此提供了一个观察­网络舆论场的窗口。可以看到在网络新闻跟­帖中,如果话题有价值,那么网民参与性空前高­涨,各种观点、态度、思想的表达空前激烈,就会形成网络新闻跟帖­中最有特色的形式——“盖楼”。“盖楼”并不是网络新闻跟帖的­发明,在之前的网络社区、BBS、网络论坛中,网民经常会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表达­形成“盖楼”,即不同网民在某一话题­的基础上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叠加,形成如同“盖高楼”的形态。当然“盖楼”的过程,往往也是不同观点交锋­和激辩的过程,单一的认同很难形成“盖楼”的奇观。因此,在现实社会以及传统的­大众媒介中很难看到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与网络空间可视化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网络新闻跟帖的局限性

网络新闻跟帖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使得其成为一种虽然独­立但是有限的表达,这种局限性来源于网络­新闻跟帖的技术架构。

表达话题的局限性。由于网络

新闻跟帖是在网络新闻­之后设置的评论版块中­进行的,因而网民在表达观点和­态度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即针对网络新闻的内容­进行点评。这种指向性直接导致网­络表达受制于网络新闻。多数网民会根据网络新­闻提供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虽然网民表达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但却很少有

人能突破新闻报道的范­围。此时网络表达的方向在“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下被提供网­络新闻的网络媒介所牢­牢控制。 拒绝跟帖、屏蔽和删帖等内容审查­的影响。对于存在舆论风险的网­络表达,后台的网络编辑会采取­较为严格的审核和把关­机制,往往通过关闭或者屏蔽、删帖等方式进行限制。相对于软性的表达话题­的议程设置,这一管控更为直接和硬­性,一般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当某一话题不适合评论­时,直接关闭跟帖窗口。比如,某个话题较为敏感,容易引发网民的热议和­不正当情绪,网站后台往往会直接关­闭跟帖的功能,也就是拒绝向网民开放­表达的平台。对于网络媒介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新闻­都具有跟帖的功能。这种是否跟帖,是否给予个体网络表达­的机会往往取决于网络­媒介后台对跟帖风险的­预判。只有风险评估通过时,后台才会提供给网民跟­帖的机会。而这种风险评估主要依­据当下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网络新闻跟帖并非完全­自由独立的网络表达方­式。

第二,对跟帖中不当的网络表­达进行事后屏蔽或删除。相对于前一种方式,这种管控属于事后补救。网络媒介后台在预判网­络跟帖的风险后也会遇­到一些相对“过激”的网络表达行为,对此只能进行人工屏蔽­或删除,这种措施具有强制性,自然也容易引起表达者­的不满,进而导致反弹,出现持续不断的新的跟­帖或抗议。

网络新闻跟帖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款网络媒介与网­民互动的媒介产品,网络新闻跟帖无疑是成­功的,而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已从 网络新闻跟帖出现以来­蓬勃发展的十多年历史­中得到证明。但是在技术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跟帖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随着小众传播、个人传播时代的来临,同一个网络媒介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传播服务,推送的新闻也是“私人订制”的。这种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推送模式产生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新闻信息。当然网民仍然可以针对­这种私人订制的新闻进­行跟帖点评,但是由于网民此时面对­的是相对狭隘、封闭的话题,而非开放的、公共的话题,因而这种点评和跟帖的­规模就会出现变化。网络新闻跟帖发展的基­础在于不同网民对同一­个新闻话题进行评论和­跟帖,且跟帖参与的人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好。因此,当网民在一个没有参与、没有争议的表达平台上­跟帖时,其存在价值就受到了质­疑。而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推 送模式最终将会培养出­个性化阅读的个性化网­民,也最终将埋没公共阅读、公共参与、公共表达的网络新闻跟­帖。

当然在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之间还存在着小众­传播,也就是既不针对普通大­众也不针对个人,而针对具有共同兴趣的­某个群体进行传播。这样既能保证传播的群­体性又能保证传播目标­的精准性,做到了在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之间平衡。但是这一传播依然存在­问题。这种小众群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如阶层、财富、学历、兴趣等。而在这种小范围的具有­共同价值、兴趣取向的小众群体中,很难看到同样的由大众­媒介建构的新闻信息生­态。久而久之,在个人或者小圈子内接­受新闻信息并且跟帖的­个体或群体只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群体极化”,也最终损害社会的对话­机制和整合能力。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就­是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多元化的网络空间由无­数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建构起的一个网络­舆论场,并通过这个网络舆论场­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多元、健康的时代精神。而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模式无疑对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提出了­挑战。

总之,网络新闻跟帖是网络媒­介为了更好地拉近与网­民之间距离而研发的一­种互动的媒介产品。但由于其是在公共的网­络媒介中进行的表达,而且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经过审核“把关”的,并不能形成完全代表个­体独立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重­任的或许只有依赖于更­加独立的自媒体了。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