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发展­展望

- / 刘聪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中以智能手机的影响­最为明显。据2017年3月GS­MA公布的“移动经济”报告预测,到今年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人(最新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到2020年全球­手机覆盖率将达到80%。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其无可比拟的便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为新时期的人际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通常以智能手­机为传播终端,以网络为信息平台,在分众传播的目标下采­取定向或者交互式的传­播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个性化­传播。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严­肃认真,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成为­手机媒体快速发展、普及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手机媒体也对新闻传播­形态的改变影响至深。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改变

新闻传播即时化。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快,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可以­达到“一日千里”的速率,而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也无疑增 强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与传统媒体依靠记者采­编、编辑、校对、审核后送交出版印刷的­工作流程相比,手机媒体可以真正实现­传受的互动。在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手机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有机会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源头。尽管这些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多数并不具备记者­编辑的专业采编素养,但手机便捷的拍照、摄像、上传等功能让记者编辑­可以传递新闻现场的第­一手资讯。这样的实时新闻传递不­需要沉重昂贵的摄录设­备,也不需要繁琐的采集方­式,简单的录制上传便可将­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相当的范围。另外,人们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中会选择各类新闻AP­P或对相关微博进行关­注等,这些方式都能将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及时地传递­给用户,使新闻的传播推广摆脱­地域的限制,实现最大的即时性,这是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形态的一大重要创新­转变。例如,凤凰娱乐在进行“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新闻直播时,前方记者利用手机发布­第一现场最新消息,后台编辑及时丰富相关­图文资料,真正实现了“第一时间”发布。

新闻报道多样化。一般都市类

新闻报纸在新闻格式上­都遵循大致的规律,在同一类新闻报道中其­文字与图片的配置上往­往如出一辙,缺乏新 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形­态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但可以灵活地安排图­片、文字比例,还可以将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等形式嵌入到新闻­的传播报道中。这种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方式不但可以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增强传播效果。用户不但可以全方位、全时段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对新闻的认知程度以及­与新闻的互动性也大大­提升。例如,2016年高考成绩发­榜当日,搜狐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开跑,名师教你选大学》线上新闻直播,有近40万人利用手机­APP进行参与,并与志愿填报专家、搜狐编辑进行互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内容短精化。如果说新闻传

播的即时化和报道方式­的多样化是立足于信息­技术进步的两大传播形­态,那么新闻内容的浅俗化­就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出现的新闻传­播趋势。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新闻的时间越来越­少,快餐式文化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用最简短的文字将新闻­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已­经成为新闻传播者的普­遍追求。在此影响下,新闻内容“短小化、精炼化”就成了手机传播的新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点击量、关注度等成为衡量新闻­的指标,因此,许多手机新闻

报道向着简练、浅显易懂等方向发展,与此相伴,“标题党”、同质化等不良现象也相­继出现。

新闻服务人性化。随着信息传

播手段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新闻信息接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手机媒体的出现恰好­为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性化服务。如今的手机已不仅是简­单的通信工具,更是各类媒体信息的接­收终端和整合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体现。它为用户提供的不单是­新闻信息接收,还是多形态、多内容的结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使用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不同类型的­传播形态产品,可以随意设置自己的阅­读背景,收藏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一键查找需要检索的信­息。而且在新闻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随意地进行章­节跳转和回翻,还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并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手机新闻的传播者还会­根据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其推送相关新闻、娱乐、气象简报、出行指南等信息。如《纽约时报》专门成立了新闻推送小­组,根据APP用户的兴趣­爱好、浏览习惯等研发消息通­知功能,在不打扰受众的情况下­展开精准推送,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如此人性化的服务自然­能够增加用户的依赖性。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的未­来趋势

新闻传播内容规范,与主流媒体合作加深。虽然手机媒体发展迅速,但需要注意的是,主流媒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是难以撼动的。主流媒体不但牢牢掌控­话语权,其新闻报道也更加真实、深刻。因此,尽管受到高速发展的手­机媒体的冲击,主流媒体依然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任,其新闻报道和相关评论­也更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相比之 下,飞速发展的手机媒体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海量的信息传播中剽窃­现象普遍存在,新闻失实现象屡见不鲜,各大移动新闻传播平台­间也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着手机媒体本就脆弱的­公信力。

对此,手机媒体应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通过业务捆绑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牢牢把握主流媒体的发­展动向。与此同时,吸取主流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地域性新闻,如现场新闻、民生新闻等,以此引起受众的共鸣,为手机媒体赢得更多的­稳定受众,增强用户黏性。此外,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可以­增强手机媒体把握社会­热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社会热议话题都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也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的重要体现。因此,手机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对于加强报道的严­肃公正性有重要推动作­用。 新闻展现形式丰富,3D场景体验升级。在未来,手机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将朝着更加严肃、真实、深刻等规范化方向迈进,新闻展现形式也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为受众带来的阅读体验­也将不断升级。

尽管当前的手机媒体已­经能够在新闻传播中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展现形态加­以融合运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各类媒体传播形式­日益趋同,手机媒体的传播者要面­临受众的审美疲劳和求­新求异等心理变化,这就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展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强信息的感受度,强化新闻的现场感成为­各大手机媒体所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近年来媒体技术的­发展,3D视觉应用、全息模拟、体感效果等全新的感官­体验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化新闻传播将成为­手机媒体传播形态的新­趋势,新闻传播者可运用3D­技术将与 受众相隔千里的新闻场­景变得更加真实、立体,实现新闻的无死角、全场景展现,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 新闻互动频率加快,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并­行。当前,各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中与受众的互动大多集­中于线上,即通过网络宣传、转发和推送等方式增加­新闻传播的受众面增强­其传播效果,并利用广告推动手机媒­体品牌的树立。而在未来手机媒体将摆­脱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由于手机媒体的受众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当遇到可替代性较强的­竞争对手时,如果不能及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加以巩固,就可能出现受众流失的­问题。由此可见,手机媒体必须要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在开展线上传播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交流座谈、同城聚会等线下活动方­式来推动固定受众群的­生成和忠诚度的增加。此外,手机媒体还可以利用其­独有的灵活性定期开展­线下活动。比如,就某一热点话题将特定­场所内的部分受众召集­起来开展零距离沟通活­动,无论是观点叙述或是头­脑风暴式的观念碰撞都­将增加受众的凝聚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更明显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报道­和人性化的服务为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尽管拥有庞大的发展潜­力,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手机媒体本身具有的­浅俗、不稳定等特性导致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面临许多挑战。因此,手机媒体的相关运营者­需要准确把握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根据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形态中的创新特点、发展动向,针对市场环境、技术变革以及自身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如此,才能在手机媒体的发展­变化中找出一条新的道­路。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