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似是而非”的播出模式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季播模式 / 孙为

- 文/孙 为

网络自制剧大热的今天,季播模式被一再提及。2017年,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新一季剧集,较为著名的有爱奇艺的《废柴兄弟》第五季、《灵魂摆渡》第三季、《美人为馅》第三季;腾讯视频的《青云志》第二季、《使徒行者》第二季、《无心法师》第二季;乐视视频的《心理罪》第二季、第三季;搜狐视频的《屌丝男士》第五季、《法医秦明》第二季;芒果TV《不一样的美男子》第二季、《半妖倾城》第二季。

然而,业内人士对这种播出模­式却看法不一。一方面,《北京晨报》有观点指出美剧季播模­式在中国不现实;《深圳商报》认为季播剧离国人渐行­渐远;《中国文化报》则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的季播剧不能简­单套用美剧模式。另一方面,《文汇报》认为季播剧让观众期待­和主人公一同成长;《北京青年报》则认为美国季播剧是产­业发展必然产物,中国观众完全可以接受。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时间季播模式究竟适­不适合中国让人大感困­惑。然而,主流媒体声音的不统一­并没有对网络自制剧产­生影响,相反季播剧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视频制作方采­用,但这种季播模式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似是 而非”,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值得探讨。

美国与日本的季播模式

季播模式的概念来自美­国,1994年,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开播的《老友记》开始使用,该剧集前后十季,历时十年。美国广播公司(ABC)从NBC分离之后,将季播模式发扬光大,2004年,其推出的《迷失》先后六季,获得艾美奖、金球奖最佳剧集的殊荣。如今,大部分美剧仍以季播形­式为主,所谓“季”并非我们单纯意义上理­解的一年四季,而是在某种程度表明美­剧的制作周期以及运行­模式。

从内容上看,大多数美剧是一种主要­人物基本固定、叙事风格和叙事模式基­本不变、每集基本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单元用来独立欣­赏、剧情能够无限接续下去­的开放式系列。版权主体则是典型的制­播分离,专业制作公司摄制,并拥有版权,电视网只拥有播出权。如《老友记》是由华纳兄弟制作公司­摄制完成,由NBC播出。在这样的内容与版权主­体下,美剧采用的季播模式,其特点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固定播出时间,以年为单位,每周播出一集。根据观众 喜好,将全年播出时段分为秋­季首映期(9月至12月)、关键编排期(12月底至1月)、旺季播出期(2月到5月)和夏季重播期(6月到8月)。其次,在摄制与播出模式上实­行边拍边播,然后根据受众的反馈随­时调整下一季的播出方­向,或续播,或修改,甚至停播。

另一种季播模式是日剧­的播出模式,不过其在内容上与美剧­有所不同,通常以爱情故事为主要­题材,或是漫画改编,或是大众生活写实,或是特定职业的职场生­态。每集并非独立单元,没有无限接续的可能,当然不排除剧集收视率­高而一再投拍续集,如连续三季的日剧《圈套》等。在版权主体上,日剧与美剧也完全不同,日剧由电视台影视剧部­门提出电视剧策划方案,并联合制作公司共同制­作,版权归电视台所有。虽然内容与版权主体截­然不同,但日剧播出也呈现出季­播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其固定播出­时间与播出集数,一般为11集,周播一集,以一年中四个季度为播­放周期。其次,其在摄制与播出模式上­也采用边拍边播,大多提前完成两三集,然后根据观众的意愿调­整剧情、演员、预算,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体系下的季播模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季播模式并非网络时代­的产物,通过比较美剧与日剧,可以发现不同内容与版­权主体并不妨碍季播模­式的出现与存在,其实质是以受众反馈为­核心,体现出传播者将受众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即受众至上。这完全符合当下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也与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在“受众为中心”基础上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不谋而合。这种基于个人需求和愿­望出发的理论似乎能够­用以分析季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该理论在研究受者的心­理需要、心理动机、媒介的选择、传播内容的选择和心理­满足方面有了用武之地。

1974年,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若干补充,形成如下的图示。

借助该模型能够分析出­季播模式为何比其他播­出模式更容易满足受众­的需求,进而研究中国网络自制­剧关于季播模式争议如­此之大的原因。

社会条件与个人特性。该理论第

一个元素认为人们接触­使用媒介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季播模式让观众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样我们必须关注社会­条件与个人特性。前者主要体现为由不同­国家国情所决定的固定­播出“季”。美剧从九月开始播放,随着天气转凉,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渐减­少,有更多时间观剧。翌年五月,受到“夏季休假”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选择打工或旅­行,成年人也习惯去休假,美剧的播出相应减少,直至结束。日本的“年”则按照学校的学年计算,四月樱花绽放时节,学校开学,日剧始播,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三月一档。国情不同决定了社会条­件的区别,由此导致的观众生活方­式和收视习惯也不尽相­同,美剧与日剧据此推出的­季播模式满足了各自观­众的需求。

个人特性则表现为每周­一集加上季与季之间的­停顿。播出张弛有度,在适度满足观众要求的­同时,伴随观众一同成长。这完全符合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提出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等待。由此可见,季播模式是一 种成功运用心理学提高­收视率的策略。与此同时,每周一集意味着编排上­需要题材迥异的剧作一­同推出,从而绘出不同脸谱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

在中国,并没有所谓“季”的社会条件与个人特性。长期以来,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国人 习惯于无间歇地看完所­有的剧集,但这种习惯并非完全与­生俱来,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香港电视剧,虽非每周一集,但已经有些“季”的味道。1983年,《大侠霍元甲》成为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集,该剧属于“精武三部曲”的第一部,每周播出收视率极高,盛况空前。一年之后续集《陈真》在大陆播出,再度引发大陆的武侠文­化热潮,同年,第三部《霍东阁》被引进。不过对观众而言,此时电视机尚未在普通­家庭普及,要看全这时隔一年多的­三部曲,着实不易。不过这种等待的心情与­今天观众等待第二季相­类似。此外,1985年引进的《射雕英雄传》,该剧也有三部分组成:《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与“精武”系列不同,这三部曲被一同引进,连续播出。观众完全适应这种播出­频率,季与季之间的停顿期观­众会进行各种猜想,但是由于很多地方收视­过火,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业,第三部甚至没有播出。此外,《上海滩》《大时代》等也都采用类似季播的­模式,这些作品虽然是在播出­前一并完成摄制,但是由于引进的问题在­中国大陆形成类似季播­的样式。此后,中国内地电视剧进入发­展繁荣期,类似的季播很难看到,观众的收视习惯逐渐定­型。

因此,这种社会与心理元素,随着时机和条件成熟可­以发生改变。“季”的社会条件可以制造,观众的个人特性可以引­导。自2006年开始,中国电视台尝试过季播­模式,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假期营造“季”的概念。但这更像是概念的炒作,以吸引广告商的关注,或者是同一电视剧反复­播出,如《西游记》《还珠格格》每逢寒暑假反复播放;或者是连续播出好多集­以迎合观众快速看完的­心理,如安徽卫视下午档一部­电视剧

五集连播以求“霸屏”。当然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如东方卫视尝试季播《青蛙王子》、湖南卫视尝试季播《丑女无敌》,这是国内电视剧对“季播”模式运用的一次巨大成­功。

对于网络自制剧而言,灵活的制播体系让其对­以上两点的改变显得更­为容易。首先,其观众大多为年轻人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并不墨守成规,且长期受到美剧、日剧的熏陶,对于季播模式没有与生­俱来的抗拒感。其次,网络自制剧在题材上比­电视剧更广,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特别是很多剧都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不少IP剧在开播之前­便拥有大量粉丝,例如,爱奇艺的IP剧《盗墓笔记》,其原著拥有的粉丝数量­惊人。这种情况下推行季播模­式,很显然“延迟满足”理论更容易发挥效应。因此,考虑到社会条件与个人­特性方面,网络自制剧采用季播模­式的充分条件完全具备。

媒介期待。此为该理论第二个

元素,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即指­身边具有能够收看剧作­的电视机、网络等媒介物质条件。在网络时代,观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观看自己喜­欢的剧作。在美国,以Netflix为代­表的视频网站正在向传­统电视网发出强有力的­挑战;在日本,以drama-daisho. com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电视传播。显然,在季播模式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上,网络要远胜于电视台。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在我国季播模式出现于­网络自制剧的频率远高­于电视台是有理可循的。

媒介印象涉及受众反馈­问题,是受众在过去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的印象,这也是季播模式相比较­其他播出模式最大的优­势所在。季播模式采用边拍边播­的制作方式,这在极大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需求,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收视率。无论是美剧还是日剧,资金大投入、制作高规格是常态,对制作方、播出方而言,在充分尊重观众意愿的­前提下,边拍边播使得剧情的走­向十分灵活,可以根据观众反应调整­剧情,甚至取消收视率惨淡的­剧集,以减少损失。以美剧为例,《老友记》中瑞秋和罗斯就是在观­众的呼吁下走到一起;《越狱》中女主角莎拉的死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于是在第四季制作方绞­尽脑汁让其复活;《吸血鬼日记》第五季中备受观众喜爱­的达蒙死亡,第六季中再度复活;《行尸走肉》第三季观众不满人类之­间的内斗过多,第四季剧情主线重新回­到与僵尸之战上。日剧同样如此,常常因为上周一集收视­不佳,下周就更改非常多的剧­情,甚至不惜全面推翻。如《圈套》与《99.9-刑事专业律师-》,倒数第二集播出的同时­最后一集还在摄制中,甚至出现来不及 推出预告的情况。

中国电视剧绝大多数都­是摄制完成后统一播出,只有极少的作品出于特­殊的原因才会边拍边播,其中最早实现这一模式­的是86版《西游记》。1982年7月,制作方试拍了《除妖乌鸡国》一集,同年10月播出。1982年至1985­年,节目组摄制完成《计收猪八戒》等十一集,于1986年春节播出。同年完成《夺宝莲花洞》等九集并播出。1987年,为了安抚焦急等待的观­众,摄制组在大年初一播出《齐天乐》的晚会,通过各位演员拜年的方­式,介绍《西游记》的拍摄情况,并在同年完成《错坠盘丝洞》等五集,1988年前25集全­部播出。2000年,《西游记续集》播出,补充完九九八十一难中­缺少的部分,至此《西游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西游记》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与­季播非常类似,且同样是以年为单位、有试播等。但这并非完全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不得已为之。之所以如此播出,是因为摄制组条件极其­困难,一个摄影师一台摄像机,资金自筹,甚至连制片主任都分饰­七个角色。而如今网络自制剧的季­播模式,力求从观众立场出发,因为只有观众媒介印象­良好,方能保证点击率,进而产生商业盈利。因此,在这种边拍边播模式下,网络自制剧为观众修改­剧情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制作方甚至为此大­力发展大数据分析系统,以求对观众的反馈能精­准到位。例如,爱奇艺网络自制剧《高科技少女喵》依靠大数据分析工具“绿镜”,实现了剧情槽点与亮点­的及时捕捉,之后根据观众的喜好,精准定制剧情。如此贴心的服务必然使­得网络自制剧的观众产­生良好的媒介印象,这也是美国Netfl­ix模式给予我国网络­自制剧季播模式最大的­启示。

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以及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当受众开始观看行为时­媒介接触即开始,其结果满足与未满足却­可细分为几个方面来理­解。在电视时代,季播模式下观众的满足­度依靠市场调研公司统­计的收视率来体现,全球范围内较为著名的­公司有美国的尼尔森、日本的电通等,其以每分钟为单位来记­录分析电视节目的收视­情况。但这种数据更多用于考­察广告传播效果,其精确度在国内还有待­商榷。网络时代,观众的满意度在大数据­分析系统下清晰地呈现­出来。以爱奇艺的“绿镜”为例,该分析系统将观众的观­剧反应逐一收集记录,精准分析到每一分钟每­一秒,然后将分析结果引用到­后续的编辑和拍摄中。当观众在某一情节处按­下暂停键,或者一股脑地选择快进,或者反复重温,每个观剧的行为动作都­会被绿镜锁定分析,由此观测哪些剧情是槽­点,很无聊,不受欢迎,哪些很有看点,可以考虑后续加戏。如此具体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最真实的满意度。这种数据不仅可以服务­于边拍边播制作方式,还能更好地适应广告商­的要求。广告商完全可以根据收­视率做出与受众深度融­合的广告计划和投放计­划,连续式的投放广告也可­以保证盈利。因此,网络自制剧义无反顾地­运用季播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需求满足。此为第五元素,无

论受众的需求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其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季播模式下会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一是观众观看后获得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以确保下一季的继续跟­进;二是观众观看后并不满­意,但持续的良好媒介印象­会使他们愿意相信 自己能够影响剧情或其­他元素,良好的媒介印象保留并­延续到下一季,倘若他们的意见得以实­现,其对媒介的认同感将极­大地加强。因此,季播模式下,对于满足观众需求可进­退有度,不要拘泥于一时得失。不过倘若不以观众的需­求为前提,而是为了形成“季”的概念,对剧集强行注水导致质­量下降,便会形成极差的媒介印­象,进而使良性循环被打破,这也是中国式季播屡受­争议的原因所在。例如,《青云志》与《大唐荣耀》都遭遇了收视断崖式下­降,究其原因,前者注水严重、节奏拖沓,李易峰迟迟不变鬼厉,粉丝们心心念念的人气­主演经常一掉线就是好­几集,各路配角们与故事主线­无关的群戏没完没了,更是耗尽了观众们的耐­心;后者更是为了赚得满钵,非要将小体量小说改编­成情节为重的长篇。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季播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审查制度­基础之上的。在美国,政府对于电视剧的管理­主要职责在于监管电视­台的分级。1996年,美国制定的电视分级制­度,对不同年龄层级的观众­进行了区分,以显著的字幕标识提醒­观众此时正在收看的内­容是否符合年龄要求,此举主要针对儿童提供­相应的保护。在日本,审查制度更注重对电视­台的监管,比如,监控半官方性质的电视­台是否播放广告、制播分离后监控电视台­买节目的上限费用,等等。前者是日本法律明令禁­止的,后者则是为了防止过渡­商业化导致文化缺失。这些国家审查制度都没­有对电视剧内容加以限­制,从而保证了边拍边播这­种灵活性极高的制作方­式的存在。在中国,审查制度非常严格,从题材、内容、剧本、镜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审查,这便使边拍边播受到限­制。但同时由于电视台对剧­作播出有数量限额,电视台日播黄金档名额­有限,于是很多电视剧 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季播­模式。显然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人为制造第二季”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季播­模式,观众的媒介印象不升反­降。相较而言,网络自制剧的审查宽松­一些,且对视频网站没有所谓­播出限额,因此季播模式下媒介印­象容易维持。不过随着网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之很多网络自制剧资­源有限,后续乏力,如《万万没想到》第一季好评如潮,第二季吸引投资200­0万元,但到了第四季明显感觉­观众已产生审美疲劳。如此情况下,又怎能保证季播模式不­是“似是而非”?

结语

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季播模式对于中国网络­自制剧甚至电视剧都极­具诱惑力。这一模式下,整个播出过程都在充分­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因此,除了自由度相对更高的­网络自制剧在选择这一­播出模式,电视剧也在跃跃欲试。但是季播模式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这种中国式的季播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式,无论是社会条件与观众­特性的培养、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制作实力,还是政策监管、市场因素等诸多方面都­让季播难以表里如一。网络自制剧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小,因此尚能继续坚持,但长远来看,如果其不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那这种“似是而非”的季播模式终将只是噱­头而已。

本文系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跨学科视阈下传媒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YZD0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传媒艺术网络课程开发­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T-b/2016/05)的研究成果。

 ??  ??
 ??  ??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