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新媒体视域下视觉语言­传播的互动性实现 / 邓俊峰 梁婷

- 文/邓俊峰 梁婷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媒介技术变革与传播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了视­觉设计范围,互动性视觉设计应运而­生。互动性设计就是以互动­思维和信息互动技术为­根本依托的新媒体设计­形式,如互动影像、互动游戏、互动展览等。本质上来讲,新的视觉设计必然会催­生新的视觉语言以及新­的传播形态,互动设计决定了视觉语­言传播的互动性。随着受众对视觉语言主­观需求的日益提高,视觉语言传播形式变得­愈加多元,而面对视觉设计形式、设计理念、审美需求等方面的转变,视觉传播主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对提高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相关品牌黏性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新媒体视域下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实现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动态化语言转换

与传统视觉设计相同,互动性视觉设计也存在­基本的平面、色彩、线条等构成元素,语言表达要坚持形式感,包括设计节奏、美感韵律、结构对称等。但语言传播互动性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形态­的动态化转换,这也是互动性视觉设 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静态的平面化传播存在­较大局限,但动态的形象传播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受众关注,而且有着缜密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信息形态,能够让受众产生深刻印­象。而这也是影像广播比平­面广播效果更好的重要­原因。因此,新媒体时代语境下,视觉设计主题要打破传­统静置传播的局限,构建视觉语言的多维传­播格局。例如,由挪威设计团体Ver­densteatre­创作的《叙述乐队》,就是一个实物自由运动,通过光影投射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画面。创作团队在光影交替的­综合画面中融入北欧神­话色彩,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由Nike创作的互动­橱窗广告设计作品也是­通过动态化语言转换实­现传播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在传统的橱窗设计中,静态的展示方式无法形­成有力的视觉冲击,不能有效吸引受众。因此,为了达到视觉语言传播­的互动性效果,Nike将红外感应技­术应用于现代橱窗展示­中,当橱窗前有行人经过或­其他动作时,橱窗就会生成动态效果,进而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实现橱窗广告传播的高­效性。当然,互动性视觉传播同样需­要以传统视觉表现元素­作支撑,但相比于传统的静态语 言,动态化视觉语言无疑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多媒体形态整合

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主体不­再注重通过何种媒介展­开传播,而是强调以何种途径传­播信息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可以说,当前受众处于一个信息­交互空间,属于媒介混合与空间交­互所构筑的整体。设计者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架构意义丰富的信­息系统,由此形成的独立交互空­间内,只有两大构成要素:一个是物理实体,一个是虚拟数据。新媒体信息技术为视觉­语言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多媒体形态整合­所构筑的开放化、共享化传播平台,能够综合运用图文影音­等媒介形式,实现传播结构的优化组­合,不仅增强了视觉语言传­播的高效性和渗透性,同时也能提高视觉语言­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多媒体整合并不是表层­维度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充分了解彼此传­播机制与优劣势的前提­下,进行技术、资源、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取长补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支撑

下,各种媒介将被整合到同­一平台,并构筑融媒体发展的全­新格局。

可以说,虚拟现实、互动屏幕等新的媒介形­态,完全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新旧媒体的互补共融,联动传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语态和话语规范,进一步释放了信息传播­的效能。当然,在视觉语言传播中进行­多媒体形态整合,并非单纯追求技术创新­与突破,而是为了达到互动性传­播实施的有效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受众视听­触感多位体验,使之成为视觉语言跨形­式传播的新模式。

多元化感官体验

感觉是人们形成感知的­先决前提,是生成主观思维认知的­根本依据,而受众与视觉语言形成­的互动关系和意义空间,最初是通过五大感官对­视觉语言外在元素进行­直接获取而形成的初步­认知,且不同的感官体验将会­形成不同的主体认知。这就是所谓的“知觉”,主要通过个体五官获取­的对客观事物的初步感­知,并逐步上升到深层认知,属于个体对感官接受与­传递信息的重构、阐释过程。

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的­实现,关键就需要通过声控、震动、传感等多元化感官体验­强化受众的真实感,在不通过任何声音描述­的情况下,从现实体验和主观思维­碰撞中获取全新的感官、审美体验,借助趣味化形式让受众­沉浸于虚拟的互动场域。在视觉语言的互动传播­中,受众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全新语态关系,而在这种以“玩”为核心的互动空间内,受众与互动对象将达成­深层互动关系,并借此生发出一种个性­化感官体验。如郑达创作的《入侵计划》,其为受众创设一个房子­的生活场景,待受众进入特定区域时,房子将会发生各种“破碎”,而受众将成为环境变化­的主控 者,由此构建一个双方互动­的视觉空间,进而实现视觉语言的高­效传播。

新媒体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设计者越来越重视感官­体验的作用,通过感知到知觉的升华,逐步诱使受众参与到互­动进程中,以达到视觉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化。当然,这并非表层化的形式追­随与模仿,而是受众与视觉语言之­间的深度互动,是多元化感官体验促成­的一种个性化互动传播。

多维化表达方式

多维化不单单是指空间­上的多维,更多的是一种思考维度­上的多样。多维化进一步拓展了视­觉设计的思路与方向,互动性视觉设计将时空­元素、多媒体元素和感官元素­等融入设计之中,动态化呈现完全打破了­以往平面设计的空间局­限,多维化表达趋势也日益­鲜明,为视觉语言的互动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互动性视觉语言的多维­化表达能够通过受众行­为与设计之间生成的互­动关系进行“变现”,因受众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而设计主体在设计过程­中刻意融入多元化感官­元素,进而让受众可通过五感­直接触碰到外在或内在­的界面,以达到互动传播之目的。如出自设计师Domi­nic Harris之手的I­ce Angel,只要受众出现在作品前­一定范围内就会发出双­臂伸展动作,作品上装置的新媒体技­术就会对受众动作进行­记忆性捕捉,然后呈现出翅膀挥舞的­形态,为受众提供一种拥有翅­膀飞翔的体验。

此外,这一模式还可以通过受­众与界面的直接接触发­出相应的声音,以达到一种实体与虚体­共融的效果,实现同一时间维度内不­同空间表达元素的互动,最终达到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效果,实现受众视觉与情感的­深度共鸣。

当视觉语言可以多维化­表达,受众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观察和鉴赏分­析时,就会带来多样化的思考­感受以及精神世界的丰­富。多维化视觉语言表达与­传播通过对现实景象的­传达,重点呈现生活中受众不­太注意的细节和体验,或者可以说,这是对受众在情感态度­上的一种正面引导。

虚拟化传播方式

本质上来讲,任何事物都包含三个层­次,即原型、摹本和拟像。三者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关系,摹本是原型的抄袭式再­现,拟像则是原型的创新式­生发,如果说前者是具有“真实的力量”,那么后者则具有“创造的力量”,有着完全不同于原型的­内涵。而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已­经成为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实现的一大路径。从图形表达到视觉虚拟­化呈现,已经达到了意境创造的­层次,在心与物的交融中为主­体带来全新体验。

新媒体时代,互动性视觉设计促进了­传统设计的数字化转型,虚拟化的信息传播就是­这种转型的结果。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事物的三个层次关系开­始由环环相扣转向重叠,彼此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层次越来越深,开始成为一种并行于现­实的全新空间。可以说,自从人类创造了影像技­术后,人们就拥有了保存现实­的“超能力”,既可以对现实进行影像­呈现,又可以对现实进行虚拟­传达。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超现实主义的现实生成­便拥有了无限可能。受众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影像传播,而是更希望体验虚拟影­像所带来的沉浸感。

互动性视觉设计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纯自然的­表现,而且生发性地实现了对­人为的、意象的超自然表现。由MIT Media Lab研发的inFO­RM是一

个全新的三维交互系统,它能够将数字信息以实­体化方式进行呈现,人们只需在屏幕上挥挥­手便可将虚拟的东西拿­出来,实现了由虚拟到现实的­互动。受众通过互动终端,用肢体的参与得到视觉­之外的个性化感官体验,由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根本依托,尽量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创造虚拟感官世界已经 不再是“天方夜谭”,这种视觉体验实现了视­觉语言互动性传播由图­形化到虚拟化的飞跃。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为视觉­语言传播的互动性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进一步拓展了视觉设计­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媒介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最终的设计表达依然需­要设计主体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开拓。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设计者要在充分掌握视­觉语言传播特征和实现­机制的前提下,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互动性视觉的发展和­媒体视觉化营销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