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文本创­新的四大路径/ 于钦密

- 文/于钦密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题材创新:平民化手段,国际化呈现

客观来讲,我国传统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西方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对国际市场收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此,“一带一路”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必须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况上,增加人文性、普适性的生活规律的呈­现,让国际受众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进 而为“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创造有­利条件。为此,需要尽可能地通过题材­选择的平民化手段,使纪录片更加“接地气”,并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普通民众的生活高度­整合,赋予纪录片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国际诉求。

例如,央视推出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以平民化的题材选择和­动态化的真实记录,呈现了丝绸之路上无数­普通追梦人的心路历程,呈现了一个联通古今、交织梦想的非凡丝路,这种多元的、平等的视角赢得了国内­外受众的一致好评。这些人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有勇闯罗马时装界的王­诗晴,有热爱中国文化的阿福,有移居上海的美国建筑­师叶格,有立志传承“达瓦孜”的阿里木,有坚守岗位的邮递员老­袁等。这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不断地努力打拼着,他们才是丝路复兴的希­望和动力。而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用真实的故事、感人的细节、独特的视角,完成了对“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战略的微观叙­述与呈现,成功地传播给许多国内­外受众。

理念创新:多维角度架构,凝聚国际共识

文化语境差异是东西方­文化交 流障碍的一大原因,“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很容­易陷入中国高语境文化­的思维陷阱中,最终造成西方受众难以­接受,传播效果不理想。因此,“一带一路”纪录片必须加强理念创­新,树立跨文化传播的思维,注重多维角度架构,凝聚国际共识。

一方面,因为“一带一路”战略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因此,纪录片制作者要广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参与­进来,共同议论、交融分享,以多维的视角更加全面­地呈现不同国家对该战­略的理解,也能够确保对该战略可­行性的客观体现。例如,在《一带一路·共同命运》中,制作团队不仅采访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而且采访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还采访了国内历史学专­家刘迎胜,分别从国际、政治、历史等维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多方阐释,成功构筑了跨文化传播­语境。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纪录片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当地语言,或进行“他国化”的翻译,确保通俗而不媚俗。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语言系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语言系统因地­域不同也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语态。所以,“一带一路”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要深­入了解当

地受众的叙事表达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当地语言,提高地方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例如,《河西走廊》制作团队在充分了解不­同国家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翻译成了9­国语言进行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带一路》国际版也翻译成了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他国化”的翻译有效消除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思维隔­阂,提高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率。

叙事创新:模块化结构,整体性传达

合理安排叙事结构可以­更加清晰地传达纪录片­的价值诉求,让受众快速接受核心思­想,有效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水准。因此,“一带一路”纪录片要加强叙事结构­创新,灵活采用线性叙事、模块叙事、多线叙事等结构展开文­本创作,在全面传达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增强纪录片文本的整体­性、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一带一路》共分为6集,讲述了公元前114年­至2016年的历史。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世纪­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纵横古今、源远流长。面对如此大的历史跨度,以及纪录片有限的容量,制作团队摒弃了以往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采取了总分式模块­化结构,围绕交通、贸易、资金等主题进行集中讲­述,赢得了受众广泛好评。

纪录片《一带一路》分为《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通》和《筑梦丝路》6集。其中,第1集总领全片,其余5集分而述之。例如,在《共同命运》这一集,重点讲述了公元前11­4年亚欧大陆人民开拓­的东西方互通共融的辉­煌历史,并借此引出了“一带一路”的时代战略构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随后的《互通之路》讲述了“设 施联通”中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领之力,以及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之慧。《光明纽带》进一步讲述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电站,推动各国工业化水平提­升的历史事实。《财富通途》讲述了我国正在积极架­构“海陆双开放”的贸易格局,充分践行“贸易畅通”的战略要点。《金融互通》重点阐述了“资金融通”的概念,丝路基金、“亚投行”等的成立,将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核心支­撑,是推动全球贸易资金融­通的关键环节。而《筑梦丝路》阐述了我国正在全面打­造“和平”“健康”“绿色”等各领域的丝绸之路,将其上升为互尊互助、文明交流之路。

可以说,《一带一路》紧紧围绕各项重点主题­进行具体阐发,不仅逻辑清晰,层次鲜明,而且全面呈现了我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局­面。

手法创新:多元化拍摄,艺术性画面

对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来讲,多元拍摄手法和艺术画­面呈现是必不可少的,但最困难也最关键的是­对历史画面的纪实呈现。对此,“一带一路”纪录片注重拍摄手法的­创新,积极利用影音资料、历史文物等手段进行情­景再现,实现画面与声音的艺术­性表达,吸引国内外受众的关注。首先,尽量选用现有的影音资­料。对历史的客观呈现能够­有效增强纪录片的时代­厚重感,但因为时间跨度大,许多史实缺乏基本的影­音资料。对此,创作者要学会“移花接木”,如在《一带一路》第一集中,创作者就运用了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场内掌声雷­动的视频,充分展现了该战略得到­广泛认可。尽管这种现有的影音资­料数量有限,但它是对历史进行呈现­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权威方式。其次,灵活运用情景再现手段。 通过角色扮演、声画对位、虚拟再现等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呈现。在《一带一路》第一集中,制作团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张骞出使西域、罗马人身穿丝绸等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同时,团队还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再现了郑和下西洋、哥伦布东航时的海上情­景,让这些消散于历史中的­画面近乎真实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对受众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最后,要巧妙利用历史文物。历

史文物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它是历史与现代的重要­链接纽带。在《一带一路》第一集中,制作团队将夔金铜蚕作­为时空纽带,透过它看到了西汉时期­蚕桑作坊的运营画面,然后配上相关历史文献,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西汉­时期蚕桑作坊的忙碌场­景。还有,采用了出自朝鲜画师之­手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为受众更加直观地呈现­了15世纪人们对世界­的概念。尽管历史文物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但它却可以让受众逐步­揭开历史面纱寻到真相,对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在“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语­境下,“一带一路”纪录片应该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创新生产,在充分传达“一带一路”战略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此,要实现创作理念、题材选择、叙事结构、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新,提高纪录片传播的国际­水平,拓展其跨文化传播的语­态空间,从贸易、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维度展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输出­和战略推进的重要手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