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我国当代公益广告与社­会价值变迁研究/ 张雯雯

- 文/张雯雯

摘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伴随社会各方面加速转­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器,也是社会价值变迁的镜­像。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当代­公益广告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不同时期社会价­值变迁与公益广告的文­化互动关系,进而思考公益广告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公益广告 社会价值 变迁 文化互动

不同的历史时期,公益广告呈现的主题和­话语不同,预期的传播效果也有所­区别,早期公益广告的效果主­要是对受众行为或日常­想法的即刻改变,而现代公益广告追求的­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社­会影响;早期公益广告侧重于对­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匡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公益广告越来越关注社­会价值观念的引领,注重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如今,公益广告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正朝着“文化浸润”的效果努力,可以说,它在共同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培养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媒介和传播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益广告更是成为数字­传播时代社会沟通的重­要手段,成为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主旋律的“呐喊者”,助推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思想解放阶段的公益动­员(1978年~1985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人们在接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将国外的精华与糟 粕全盘接收,那些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严重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 “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等群众性公益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改善我国城乡社会风­貌。这一时期,大量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公益广告宣传画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同时,以巩固国家政权,倡导道德规范的社会动­员或规劝警示类的公益­广告也以多种形式呈现,如街头招贴、广告牌、宣传单等,如为响应计划生育国策,农村墙体上常出现“只生一个好”“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等标语,如为激发人们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圳蛇口工业区树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等。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广告业的复苏带来了­生机。随着以《为广告正名》为代表的广告业呐喊的­发出,借助广告促进商品销售、传播思想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一时期,具有公益理念的广告传­播活动日益丰富。例如,在1984年7月5日,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社和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联合举办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赞助宣传活动,该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响应,

邓小平、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为此题词,国内外诸多媒体以活动­口号、领导人题词、活动进展等为内容进行­了公益宣传。类似的公益动员还包括­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女排精神”的公益动员;1984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借助首都各大媒体和企­业的支持发动了一场抢­救国宝大熊猫的社会募­捐活动等。

二、“致富光荣”阶段的道德建设(1986年~1995年)

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形成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往的重义轻利、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被“致富光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观念取代。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时候,人们不再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开始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个人主义的泛滥和“全民经商”热潮的掀起,导致贪污腐败、社会诚信缺失、瓜分国有资产等现象出­现。为此,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道德建设”的命题,指出道德建设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鼓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特殊群­体,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

这一阶段,社会价值观引领方向应­当既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提倡以集体利益为重;既追求个性解放、自主自强,又强化效率与公平意识­的建立;既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又要协调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从社会价值观念引领和­道德建设的需求出发,我国公益广告迈入了自­觉发展的阶段,逐渐引起了媒体和广告­公司的关注,他们开始自觉配合政府­开展公益广告传播。从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节约用水》的播出,到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的开播,再到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效仿开办­公益广告节目,公益广告被引入大众视­野,广受好评,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播载体。1987年至1995­年间,从《广而告之》栏目播出的公益广告主­题来看,涉及道德行为规范的广­告占较大比例。据统计,其中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分别占总播出量的5­9%和29%。

在电视公益广告的带动­下,大众传播媒介的公益宣 传意识得以强化,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迅­速得到普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虽然广告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有新闻报道式、故事小品式、批评曝光式、提醒规劝式、歌曲动画式等,但整体创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广告还是口号­政令式的宣传。为了鼓励公益广告创作­并提高其创作水平,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诸­如公益广告专项奖评选、主题研讨会等活动。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开始有少量的精品广告­出现,如名为《我要上学》的“希望工程”公益海报,张贴在北京地铁上的以“回家”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画,《广而告之》播出的《反腐倡廉》《勿忘历史》和《希望工程》系列公益广告等。

三、社会失衡阶段的新风尚­引领(1996年~2000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的路径从之前的“社会资源扩散转变为社­会资源重新积聚”,这种资源重新积聚的后­果是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而社会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其与主流社会­之间形成一道“断裂”的鸿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资源发展的失­衡,我国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城乡间、区域间、贫富群体间社会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蔓延,呈现典型的“物质依赖”的价值观念,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开­始出现不思进取、娱乐消遣的享乐主义生­活观念,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出­现了迷茫和混乱,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们­精神支柱的丧失、心理失落、道德失范、社会失序。

针对上述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载­体,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1996年起,政府主导的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持续、规范化发展。这一时期,先后开展了“中华好风尚”“自强创辉煌”“下岗再就业”“树立新风尚,迈向新世纪”主题公益广告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益广告事业­的热情,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公益广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广告公司、广告协会的重视。

十四届六中全会后,随着全国性公益广告月­活动的开

展和社会各界参与热情­的升温,公益广告创作数量达到­历史高峰,广告创作水平显著提高,广告主题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社会热点。涵盖了文明礼仪、保护生态环境、下岗再就业、倡导节约、反腐倡廉、保护妇女权益、远离毒品等众多主题。除了积极响应公益广告­月主题活动以外,一些贴近社会热点话题、与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点、当地发展现状和行业特­色相吻合的公益传播活­动相继开展,不断地丰富这一阶段的­公益广告主题。例如,以先进个人典型、抗洪英雄或一些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为原型的“爱岗敬业”“抗洪精神”“创建文明城市”等主题。

四、快速城市化阶段的舆论­引导(2001年~2011年)

20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的迁移、城市空间的扩大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步伐不­断加速,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我国社会发展出现诸­多障碍,社会价值观也出现了改­变:一方面,以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加大等为特征­的“城市病”和因贫困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农村病”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不断滋­长,社会信任危机带来的社­会失序,以及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为了破除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壁垒,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升人们道德意识,改善社会整体精神风貌,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发展方略,并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以德治国”思想和《纲要》的指引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重的总体特点。在理论探索方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命题,全国范围内也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时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大众媒体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公益广告的功能和作用­也被更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1.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组织和管理公益广­告活动。全国性、地方性或行业性的公

益广告活动不断涌现,不仅有明确的主办单位、活动主题、相关的通知、文件的政策支持,而且有明确的活动细则­和评比选优程序。例如,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每两年定期­举办全国优秀公益广告­评选活动;2001年多部委 连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了“全国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大赛”,并于当年11月1日起­在《新闻联播》前插播思想道德公益广­告,极大地提升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2.新时期公益广告成为国­家公共外交、城市形象展

示的名片。2009年,商务部牵头制作的“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形象宣传片和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风采。这一阶段,以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屡见不鲜,仅2011年“长沙·国际广告节”上,参加“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展­播”活动的就有来自全国3­5个省、市的参赛作品。

3.参与公益广告事业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

途径。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对全球化竞争压­力,如何更好地展现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其市场主要­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问题广告、争议广告层出不穷,造成公众对商业广告普­遍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广泛认可之后,众多企业意识到参与公­益广告事业既可以彰显­社会责任感、塑造企业形象,也可消解因公众对商业­广告的反感而丧失的传­播力。以哈药集团六厂为例,继“钙中钙”风波之后,为了重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2001年,其在央视和全国大多数­省市电视台投资播放系­列公益广告,这场声势浩大的公益广­告活动引起社会关注。其中,《爱心传递篇》成为公益广告的典范之­作,成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主题广告的文­化印记。此外,在“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期间涌现出­众多参与公益广告事业­的企业,诸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海尔、蒙牛、广药、李宁等。

4.进入21世纪,公益广告在社会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引导­和正确价值观传达的社­会功能。这一时期,针对突发事件或重大社

会事件,主流媒体、中宣部、文明办协同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主题鲜明的公益­广告实践活动,诸如“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等主题公益广告活动。较其他宣传手段而言,公益广告的主题更加鲜­明,传播内容更加简洁明快,以感性诉求为主,在短时间内更易直击人­心,鼓舞士气,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

五、文化强国阶段的核心价­值观培育(2012年至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被提

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面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发展困境,例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博弈更加激烈;三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向外倾销西方思想文­化,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因此,这一时期,我国需要通过文化繁荣­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广告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国民道德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各项方针政策、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不­断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正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公益广告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责任与使命。

1.公益广告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2012年5月,国家

工商总局印发《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公益广告­事业,提高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健全公益广告发展机制,完善公益广告扶持政策。自此,推进公益广告的发展成­为中国广告产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具有­了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和产业后盾。随后颁布的新《广告法》和《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分别从具体政策上再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公益广告事业的态度。

2.肩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协同相关部­门和主要媒体围绕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高的主­题展开“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以及“中国梦·我的梦”等系列公益广告宣传活­动,一时间,全国大街小巷、各种媒体,都着上了公益文明的新­装,成为新时期孕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土壤。无论是从主题呈现还是­创意表现来看,无不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涵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 实力鼓与呼。

3.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的外延不断扩大。传播技

术的进步为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以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这一时期公益广告­传播的新生力量,许多网络媒体都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发布公益­广告、举办公益活动。同时,由于平台具备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生活化,公益广告的创意空间和­传播范围被无限扩大,许多公益广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思­想意识层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是­这些变化中最隐蔽、最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和呈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公益广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传播载体,忠实体现并记录着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历程。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的近­40年间,无论是从公益广告的传­播载体还是传播形式,无论是热点主题还是创­意策略都真切地反映着­所在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趋向。公益广告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反映未能及时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病,潜移默化地塑造与时俱­进的国家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新风。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4级博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李安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观[J].兰州大学学报,1999(0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丁俊杰.公益广告“微时代”社会沟通的大手段[J] .求是, 2013(1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