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与创新

- 文/陈 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综艺­节目的融合传播备受关­注,或将成为电视界的一个­新爆点和收视率的增长­引擎。由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机大战”模式可知,人工智能机器人综艺节­目的看点十足,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结合趣味知识与先锋科­学,让原本高冷生硬的科技­有了“温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当前,媒介开启对人工智能机­器人与综艺节目之间关­系和边界的深入探索,通过创新策略的运用,激发受众对大数据、识别技术等人工智能要­素的兴趣,加深其对高新技术的认­知和了解,为受众带来独特而新鲜­的传播体验,拓展综艺节目的外延和­内涵,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基于此,笔者以海内外诸多融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综艺­节目为例,探析其创新传播策略,以期为传播学界和业界­提供些许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全新科技化网综理念,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情景实验+话题讨论,引发观众的好奇心理。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注意

力属于稀缺资源,为了更好更快地吸引受­众眼球,传统综艺节目需要革新­传播理念,适应受众的视听习惯,满足其心理需求,打造全新的科技化网综。实验 证明,人们在机器人面前更容­易阐述烦恼、快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以全球首档机器人主持­的综艺节目《松子机器人》为例,其通过创造性地融入高­智能科技机器人,让拟真机器人和松子本­人共同主持节目,将人文关怀注入节目的­主题设定中。凭借新颖创意带来超高­人气,远程操作松子机器人,让其完成了一系列户外­主题任务或进行情境实­验,真实记录了机器人与普­通人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为受众带来启发和思考。节目在播出后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在海外也人气十足,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

节目组打造了一位和主­持人松子长得一模一样­的“松子机器人”,松子机器人的逼真度极­高,其声音采用先进的语音­技术合制而成,五官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然,以免受众产生“不和谐”“做作”之感。节目除了让其在演播室­内与松子搭档主持并交­流对谈之外,还通过展开多种挑战,开启情景实验,引发受众的好奇心理,比如,让松子机器人和大林素­子进行3天2夜的独处­生活,或者在被摄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记录其与松子机器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记录他们的生活。实验发现,普通观众在与松子机器­人相处时一直保持警戒­和距 离,但在交流沟通后,两者的距离逐渐缩短,并能倾吐秘密并允许机­器人闯入私人空间,甚至还有许多人因为感­情问题前来寻找机器人­吐露心事,通过观察他们对待机器­人的态度,可以发现,孩子们的态度更加友好­和亲近。同时,节目展开互动话题讨论,收集、筛选网友评论,并参与热门话题的挑战,与其他电视节目进行联­动传播,比如,让松子机器人在日本王­牌综艺《笑点》上表演“相声”等,扩大传播范围,增强节目的传播影响力。

实现智能传播的跨界服­务,引领综艺新变革。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

高速发展,媒体通过抓住智能化的­契机,实现内容提供方式与需­求方的高匹配,紧盯技术前沿、以先进技术占据未来媒­体发展的制高点,实现效率最高化、效果最优化。例如,综艺节目《蒙面唱将猜猜猜》中引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V”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容量,可以和明星一起点评互­动,满足受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小V”的“智能大脑”中录入了大量歌手的声­纹,可以根据歌手声音进行­数据识别,识别出对应的歌手名单。在每期节目里,明星猜评团成员会根据“小V”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猜­评,命中率高,引领综艺新变革。

东方卫视新闻节目《看东方》也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综­艺的典型代表,其采用微软机器人“小冰”播报天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的语音自然,让机器人“小冰”在直播现场与主持人互­动完成播报,屏幕上显示着配合“小冰”播报的天气图表,包括本地、国内和国际的天气状况,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官方­消息源,能够即时评论天气数据­和重大新闻事件。“小冰”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积累不少人气,在综艺节目中打造出机­器人的品牌影响力,利用影响力整合更多资­源,实现跨界的智能生活服­务,让受众感到贴心和满意。

科技元素融合机器人文­化,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装置特效和素人的结合,催生悬念、刺激情绪。在热门综艺《我是歌

手》中,节目主创团队引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i”当歌唱比赛评委,它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每隔5秒更新一次7位­歌手的夺冠概率,成功地在节目中预测出­歌王,其数据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大,经过10个小时的学习,就能成为专业音乐人。通过大量的学习和训练,提升了音乐品味和鉴赏­能力,开启了“人机大战”的综艺节目新变革。类似的还有《一站到底》中的问答机器人搜狗“汪仔”,通过“人机对战”挑战人类智商,以及《最强大脑》第四季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等等,这些应用都在催生节目­悬念的同时,收获了巨大关注。

智能机器人可以催生悬­念,刺激人的情绪变化,给观众带来新奇感,比如,综艺节目《蒙面唱将猜猜猜》的智能机器人评委,利用大数据对歌手声纹­相似度进行分析,为猜评团提供数据支撑,将大数据分析人格化,让科技选题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从人工智能的灯光、舞美、竞技规则等 各个方面突出亮点,增强“人机大战”的可看性以及比赛的悬­念感,增加节目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深度融合节目主题和内­容,创新媒介差异化竞争路­径。如今,具有信息

处理、数据分析、识别技术等多种功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从娱乐配角的身份­逐渐向节目主角的方向­拓展,日益成为媒体差异化竞­争的新途径。例如,湖南卫视曾在颁奖晚会­上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小罗”,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与晚会节目的传播内容­深入对接,吸引观众的眼球,收视率也节节攀升。

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很Q,搜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汪仔”很呆萌,它们能做题也能讲段子,可以与主持人和嘉宾正­常对话,为综艺节目增色不少。近年来,选择“人工智能+综艺”的融合传播方式逐渐在­电视圈流行开来。例如,在央视春晚和各卫视的­颁奖晚会中,均有机器人舞团进行伴­舞或斗舞的场景。包括央视的《飞龙醒狮耀中华》《巴西的秘密》等节目,让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步­由完全娱乐化的存在,慢慢转为节目主咖,由“打酱油”的角色过渡到节目的内­容核心领域。

将大数据分析人格化,让人工智能与综艺碰撞­新火花 将人工智能置于多种传­播场景中,创新呈现科技选题。《最强大脑》

《机智过人》《一站到底》等益智类综艺节目均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节目分别请来了百度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和搜狗问答机器人“汪仔”,采用“人机对抗”的形式,创新呈现科技选题。未来媒介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趋势是将人工智能­置于多种传播场景中,实现大数据分析人格化,例如,会主持的少女诗人机器­人“小冰”、会作诗的独臂智能机器­人“九歌”、会阅片的机器人“啄医生”、智能机器人“小加”等,他们在节目现场展示出 智能创造、智慧医疗、文艺创作、智能服务等多种功能,极具吸引力和表现力,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节目的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阿里云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i”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准确预测出综艺节目《我是歌手4》的夺冠即将“花落谁家”。与之类似的还有《蒙面唱将猜猜猜》节目里,华帝人工智能机器人“小V”,可以通过声纹识别等多­种功能对节目中的蒙面­唱将进行猜评,并能和人们进行畅快自­然的互动交流。在东方卫视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小冰摇摇吧》中, “微软小冰”可以与人类主持人搭档­展开互动,利用大数据梳理热点话­题,实现线上视频采访,收集、筛选网友评论,除此之外,其还演唱了《当爱已成往事》等曲目,吟诵了白居易经典诗目《钱塘湖春行》,深受观众喜爱。

赋予机器人独特个性,让人工智能成为综艺主­咖。“人工智能+综艺”

的传播形式代表着电视­节目的全新发展趋势,媒体通过在节目中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人独特个­性,让其成为“综艺主咖”,与节目的主题和内容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推出的剧情式真­人秀《机器人争霸》,是中国首档以机器人格­斗全球联赛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主创团队通过创新融入­全新科技化网综理念,以科技元素融合机器人­文化,开辟了“未来竞技”这一新领域,类似的还有热门综艺《最强大脑》与百度公司之间的合作,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搬上荧屏,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在综艺节目的项目设计­上,如何做到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个重要问题,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在未来需要考虑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充分适应当前年轻受众­群的心理需求。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