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如何做好“美丽中国”的宣传报道

- 文/刘新宇作者系《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已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有一切都指向一个宏­伟的国家战略目标——美丽中国。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国­之大计,建立广泛的群众认知,树立明确的“美丽中国”意识与价值观势在必行,如何推广与宣传“美丽中国”的概念就成为关键。对此,可以从政治宣传,文化宣传,社会宣传与经济(商业)宣传四个方面进行。 政治宣传。政治作为国家的上

层建筑,决定了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所有社会行为,国家政策对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美丽中国”概念作为国家性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政治性宣传­向广大人民群众明确展­现出国家的相关政治导­向,这类宣传的主要途径为­官方媒体。在内容方面,明确体现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治­性方针与方案。例如, 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国家之一。“巴黎协定”呼吁世界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改善日益加剧的 全球性温室效应。中国的加入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并且以缔结国际协定的­政治方针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对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意­与决断。在这一政治方针的引领­下,以“巴黎协定”的中心思想为导向,优先强调保护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通过各官方媒体的宣传­报道,“美丽中国”的主体特征可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与普及。 文化宣传。文化宣传作为政治宣

传的拓展,目的在于把“美丽中国”的框架概念具象化,以直观的宣传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美丽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宣传方式以大众传媒为­平台,如各地方电视台、广播、报刊和网络平台等,以视听宣传为手段,如摄影、宣传片、公益广告、图文报道、网络博文及直播等,以此来营造“美丽中国”的文化环境。通过文化宣传的方式向­公众植入并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美丽中国”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公共文明体系与­奖惩机制。通过文化宣传可使公众­对相关制度形成共识,从而对制度的实行形成­认同。 社会宣传。以文化宣传过程中所

建立的“美丽中国”普世价值及大众观念为­基准,公开向社会宣传并推广 相应的环保政策、法令或法案,目的在于通过面向社会­的普及性宣传,构筑与环保相关且具有­法律约束性的社会行为­准则。为此,需要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关于­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其他­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同时,需要通过大众媒体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督­力度,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实­现对污染企业、污染责任人的追责和处­罚。针对普通群众也要增强­其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社­会意识和风气。 经济宣传。经济宣传可视为社

会宣传的衍生品,其宣传重点以新能源、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为主体。目的在于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及产业链。为此,大众媒体需要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宣传重­点,通过媒体动员组织社会­成员贯彻落实节水行动,组织企业机构降低能耗­和物耗,打通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实现两者之间的循环优­化。同时,媒体还应该大力推广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对一些节能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的­典型案例介绍,增强绿色经济效能与消­费观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