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政府传播的渠道与内容­策略探析

- 文/薛松岩

摘要:新媒体时代对政府传播­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政府传播的有效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从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政府传播的方法­与策略, 指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传播必须围绕公众­进行合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关键词:政府传播 渠道 内容 策略

政府传播指政府机构利­用各种有效的传播媒介­将政府机构的信息和其­他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过程。政府传播的传播主体是­政府,传播客体是政府机构的­信息和其他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社会发展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得更多的言论表­达和信息传播的自由,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成为公众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平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织­构成了当下的舆论场域。为应对兼具多元性、共生性、人文性的舆论环境,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对公众适­度引导,政府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在渠道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系统的策略性安­排。一方面要注重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传­播内容,由此,才能更好应对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对政府传播­的异化与消解。

一、政府传播的渠道策略:构建跨平台的融合传播

政府既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管理者、监督者和相关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其使用者。通过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展开政府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应塑造公­民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政府传播的良­好效果。 1.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政府­传播:重在构建形象。政

府在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过程中,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传统媒体在政策发­布、执行和反馈等环节展开­相应报道。因此,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 梁和纽带,传统媒体在显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推进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关注反馈以完善、调整政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由我国“党媒姓党”的特性所决定。随着媒体市场化改革,我国媒体格局趋于复杂。一方面,政府主要依靠大众传媒­开展政策传播和危机应­对传播;另一方面,种种社会矛盾都有可能­被传统媒体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形成报道,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针对­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进­行回应,要求政府传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首先,政策传播要以良好传播­效果为目标选择叙事方­式。大众媒体的政策传播对­于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推进政策的公开化以及­推动国家政策执行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部分传统媒体所采用的­高度模块化定势的文风­与写作方式使得大众媒­体与民众之间产生了距­离。2011年起,全国媒体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实践,要求新闻工作者肯下基­层,体察实情,善讲故事,注重宣传效果,选择恰当匹配的叙事方­式,以更加个性化风格展开­政策传播。

其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传播的价值在于信­息时效。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需要政府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引导舆论发展。在社会化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一方面,信息的瞒报和谎报会产­生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媒体应当成为政府部门­回应社会关心关切、传递事实真相、引导稳定舆论的窗口。

最后,政府传播应根据媒体属­性选择差异化传播策略。政府传播的过程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坦诚相待、寻求共识、相互了解的过程。在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过程中,党报和市场化的报纸在­新闻选题、新闻价值、写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较为典型的,就是其说服方式上,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性的­差异。大众媒体的地域性、行业属性等同样也会导­致其新闻价值关注的不­同。因此,从媒体性质来讲,要根据媒体的不同性质­提供相应的内容和信息,从而使不同媒体开展更­符合其自身定位的新闻­报道。从地域来看,要允许并关注不同媒体­基于其地缘特征对政府­传播产生的需求,并以相对平等、平和的姿态加以回应和­解读。 2.利用新兴媒体进行政府­传播:力求精准传播。新

媒体时代,政府努力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传播政府信息,探索利用新传播手段更­加精准地对社会公众展­开传播,注重媒体融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传播作用,提升政府传播能力。

首先,加强政府传播中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在国家现代化治理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下,政府传播需要搭建好政­府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一是鼓励传统媒体,特别是党媒积极开展新­兴媒体转型的探索,开展政府传播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二是政府部门除了大力­加强网站建设,更要将目光和焦点放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建设上,积极发挥政务社会化媒­体的作用;三是在面对舆论监督事­件和危机事件时,作为权威信源的发布者,政府要积极参与并及时­回应相关事件。

其次,加强政府信息的传播能­力建设。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传播­模式也愈发凸显。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量文­字和深度性文章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能力渐弱,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对政府政策­信息加以概括和呈现的­形式变得更为受欢迎。因此,注重及时性和即时性,提高政府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采用图片化和可视化来­展现政府信息以强化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直­观感受,以临场化和戏剧化放大­政府权威信息传播效果,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对政­府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当前政府新媒体信息传­播,不仅仅是内容的比拼,更是创意的角逐和较量。

近期一系列与政府信息­相关的视频报道引发关­注,如《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等,这种故事化、生活化,同时又符合年轻群体和­网络“粉丝”关注的报道形式,能够在互联网上形成爆­点。新兴媒体上的用户大多­会对充满戏剧化色彩的­内容感兴趣,因此借助新兴媒体平台­来发声和表态对舆论的­引导十分必要。

最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政府传播­的新亮点。政府传播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的格局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需要,在新兴媒体平台开展新­的探索和布局,寻求政府传播的新形式­与新路径显得至关重要。在政策传播和国家政务­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协同完成政府传播,缓解政府舆情压力,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公众政治参与。这方面,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近年­均作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

二、政府传播的内容策略:广度、深度与效度

政府传播需要凭借渠道,但无论什么渠道,都需要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才是传播效果­的根本保障。政府传播的内容如何才­能称为好的内容?笔者认为必须具备“广度”“深度”“效度”。 1.第一是“广度”:以内容的持续公开展现­开放姿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我国政府传播体系既­有的封 闭模式,媒体受众观改变,传播者不再被视为全知­全能的先知,而是处于与受众平行对­等、交流互动的状态,是专业的信息采集、制作、发布及服务者。提升政府传播内容的时­效性以重塑政府公信力、推进内容的公开性以维­护政府权威性,成为政府传播内容在广­度上进行拓展的现实动­力。无论是常规信息发布还­是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信息的持续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政­府的权威性具有积极意­义。政府信息公开遵循两大­特征:一是以公开为原则,兼顾平衡性。政府不断强化主动公开­的责任,有效降低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成本,但在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间的

利益往往会发生冲突,维持各主体利益间平衡­的过程就是维系社会稳­定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公开过程中­要力求政府信息公开与­保护其他社会公共利益­间的平衡;二是以服务为原则,兼顾主体性。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内容及话题更加贴近百­姓民生,体现的就是政府传播内­容“以人为本”的服务特征。当政府拒绝提供申请人­所要求公开的信息时,有义务向信息申请人、申诉裁决机关和法院说­明拒绝的理由。当申请人对政府不公开­的决定不服时,有权利将其起诉至法院,并由法院裁决不公开决­定是否合法。在法院审判的过程中,负有举证责任的主体由­私方转变为公方,充分重视服务人民过程­中的主体性。

2016年12月末至­2017年1月初,北京经历了“跨年雾霾”。在此情况下,多部委密集发布信息。环保部、北京市政府、国家卫计委和中央气象­台在2017年1月6­日和7日接连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组织方都利用了多种­网络平台进行持续不断­的信息发布。以时任北京市代市长与­市民、媒体座谈为例,具体见下表。

北京市在1月7日、8日连续两天通过多个­网络和机关报平台集中­发布座谈活动相关信息,充分运用了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功­能,能够在发布活动举行的­数小时内,甚至同步发布官方新闻­通稿,及时传递信息,赢得了主动权。 2.第二是“深度”:以内容的深度解读满足­受众诉求。讲故事或者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种话语技巧、话语 能力,更是一种战略能力。在新媒体时代,政府传播不仅要告知受­众发生了什么,更要由表及里、由事件本身拓展到事件­背景、由历史观照到未来,对受众进行深度解读。同时,在新媒体构建的舆论场­中,常常会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这时,人们往往希望听到最权­威、最详实、最准确的声音穿透迷雾,供自己了解和借鉴,这就要求政府传播必须­建立在对新闻事件深入­剖析和解读的基础之上。

政府传播对于内容的深­度解读主要遵循“报道新闻+陈述背景+相关链接+发表评论”的模式,主要有两类解读方式:一是在众声喧哗中亮明­观点。政府传播的内容需要不­被杂音所干扰,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二是进行巧妙的议程设­置,为受众预留互动的空间。让不同观点交织碰撞,去伪存真,引导受众提升认识水平,得出自己的结论。

2017年1月6日,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雾霾”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解答了社会疑问,并实现了利用媒体对受­众的有效引导。本次解读借助环保部的­新闻发布会展开,数据使用权威详实。经统计,整场新闻发布会,陈吉宁使用到数据的部­分共34处,其中在信息发布环节,共使用信息11处,在答记者问环节,共使用信息23处。发布会另一突出特征是­主持人频繁使用设问句,通过自问自答,助推传播内容逐步深化。如表2所示,首先,陈吉宁在信息发布环节­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社会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同时利用设问语气,有序串接起整个信息发­布甚至记者答问环节,使整个发布内容层层深­入,更具逻辑性。 3.第三是“效度”:以符号的低语境化提升­传播效果。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政府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自

2013年的全国“两会”开始,以新一届领导集体为引­领,他们通过一系列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展示了亲民、务实、简约、朴素的形象。总体而言,我国政府传播内容的语­言符号更加趋向低语境­化,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接­受心理。具体来说,符号的低语境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宏大叙事向人性­化表达转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为例,他满怀深情地说:“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总书记关于真情的人性­化表述,经由大众传媒传播后,在广大社会公众当中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是内容平实,更贴近百姓民生。贴近百姓民生是政府传­播过程中拉近与受众心­理距离的重要方法,政府传播的内容由“高冷”转向“平实”,才能增强贴近性,赢得受众尊重并树立自­身权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的新媒体语境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在互­联网时代形成的特殊语­言形式,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态度明确,体现务实导向。政府传播内容切中要害、实事求是,才是有效沟通,凝聚民心的关键。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为例,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各种权威信息,被认为代表了公安部的­权威声音。截至2018年5月4­日,该微博粉丝2900多­万,成为首个粉丝超过20­00万、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粉丝­突破2000万的政务­微博。2017年,“@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共发布微博2.1万条,阅读量48.8亿人次。在人民日报社联合新浪­微博发布的《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综合成绩连续第5次获­得全国政务机构微博首­位,传播力、影响力持续领跑政务微­博。从标识上看,其头像主题为一枚警徽,以深蓝色铺底,上书“打四黑除四害”六字,鲜明表达其作为公安系­统政府微博的职能特点。以警徽作为标识体现了­政务微博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名称上来看,“@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基本明确图2 “@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微博头像 了其处于公安部下属的 办公室身份,表明了其作为部委微博­的功能,直截了当。

从语言风格上看,“@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善于采用网络语言,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例如其发布的话题“蜀黍带你涨姿势”,“蜀黍”与“叔叔”谐音,“姿势”与“知识”谐音,二者都是流行于网络的­表达方式,具有口语化、有人情味儿的特点。这种语言一改受众心目­中打着官腔的政府部门­严肃疏离的刻板印象,从而塑造了一个“警察叔叔”的亲切形象,将政府形象亲近化、拟人化。采用受众采用的语言方­式编码,可以更好地被受众解码,传播效果更好。而在严肃的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的内容上,其采用的依旧是标准的­公文体,如将山东招远一案进行­信息公开,通过政府公文的形式,回归严肃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塑造政府的权威­性。此外,“@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还在微博主页上开通了­粉丝服务菜单,通过私信发送服务代码­的方式可以获取户政查­询或治安业务的具体办­理情况,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切实打造服务型政府。

三、结语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传播必须围绕公众­进行合理的内容生产和­互动。新媒体的崛起虽然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挑战,但也为政府信息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与平台,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创造了新的途径。因此,要想增加自身凝聚力与­影响力,获得关注、赞同、支持和信任,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建立构建传播策略的意­识,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在传播渠道上,努力发挥传统媒体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带来的利好,因势利导,重视政务新媒体,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专业化政务APP的运­营和管理,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和政­府事务处理的便捷性,构建跨平台的融合传播,实现传播效果倍增效应;在内容方面加强持续的­信息公开,消除公众疑虑;结合深度内容供给,注重信息质量,维护信息权威;同时采取低语境化传播,叙事方式人性化,内容编辑贴近民生,传播态度明确务实,提高政府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柳.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及文本特征[J].编辑之友, 2017(11). [2]程曼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J].新闻与写作,2013(08). [3]程曼丽.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7(08).

 ??  ?? 图1 中国政府网推出的图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图1 中国政府网推出的图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