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新闻价值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耦合

- 文/刘 雯

摘要: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新闻媒体参与、组织新闻报道,深度再发现新闻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以《光明日报》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新闻策划为案例,梳理、探寻传统媒体再发现新­闻价值的可行性对策,并探讨其传播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闻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光明日报》 “寻美”报道策划

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融合时期。面对新的媒介环境,传统新闻价值观正在接­受着来自新载体、新媒介的挑战。作为构成新闻素质的总­和,或是事实构成新闻的标­准,一方面,传统新闻价值说被舆论­怀疑甚至推翻;另一方面,流行的新闻价值理论则­背离了价值概念的内涵­与知识逻辑,又急需传统新闻价值理­论予以矫正。《光明日报》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新闻策划,是新闻价值再发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意义。

一、从新闻价值多元定义看­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西方报刊媒体走­向商业化,新闻价值理论应运而生。在传统媒体稳步发展、急速衰落,新媒体爆发式增长,再到新旧媒体探索融合­发展的100多年里,新闻价值一直未形成恒­稳的内在建构。通过搜集和整理新闻价­值的定义和阐释,学者雷跃捷、艾丰等倾向于从社会效­果角度出发,即从新闻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来陈述新闻价值的­概念。学者童兵、刘九洲、陈祖声、张宗厚等 主张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受众期待的新闻才具有­社会价值。学者苏若舟、李卓钧、沈氏纬、陈韶昭等主张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加以选择和衡­量新闻价值。

从多元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价值的内在变化,从对新闻的社会需求的­探索,到对新闻要素的组成关­系的衡量,再到对新闻的社会效果­的追寻,推敲新闻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新闻价值本身所­包容的多面意义。笔者基于受众需求、社会效果和新闻要素这­三个基本点对新闻价值­进行界定,认为新闻价值就是一种­既定的存在事实所具有­的潜在意义,它需要被及时和恰当地­发现、传播,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影响­社会的功效。在当前我国的媒体环境­中,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它通过对社会成员生活­与生命事迹的记录,在还原他们生活与生命­的意象中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阐­释。

在“寻美”新闻报道策划中,乡村教师这一形象拥有­中国最普遍的职业群体­的共性特征:吃苦耐劳、勤劳质朴、扎根基层、奉献自己。他们将生活体验、情感意识和生命情态融­于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通过个体生命的微

观解读,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核和情感化、人性化的美学特质。记者通过深入体验、采访和报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生活的乡村教­师,细腻地刻画了这一群体­丰富的生命意象,从新闻报道的宣传层面、大众文化的传播层面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化、民间化的阐释空间,开启了基于民众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

二、新闻价值的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

新闻价值开发与再发现­的根本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命题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新闻传­播语境,笔者将这种特定语境设­为“传播先进典范,弘扬社会正气”的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凝聚了一­种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计划性”典型人物报道,到新媒体自下而上的“口碑式”最美人物的传播,通过传播方式的聚变,重塑和构建新的典型人­物传播环境。

正是基于新闻策划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观点,笔者以《光明日报》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新闻策划案为范本,分析“寻美”报道中对新闻价值的再­发现和再传播,探寻新闻策划如何发现­和提升新闻价值,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1.传统道德的广泛根植。我国有13

亿人口,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超过半数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当前有846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乡村­学生的教育任务,生活在中国乡村的基层­人民教师平凡育人、恪尽职守,他们身上蕴含着执着坚­持、心怀大爱、忠诚事业的时代精神。乡村教师的品质正是当­下社会积极倡导与渴求­的,“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昭示着当今时代,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品德精神和­真善美依然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在转型时期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发挥了补­偏救弊之作用, 在全社会激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2.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在庞大的乡村教师群体

中寻找到拥有“最美”品质的乡村教师,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眼­光,甘做“泥腿子”的精神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一方面,记者要有敏锐的眼光,独具“发现”的慧 眼。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便­是一个典型发现。这一发现源于当地媒体­一篇关于石兰松的报道,记者觉得这个新闻具有­深层价值,随即推出了人物通讯、评论、采访札记、微博等多篇系列报道。石兰松因此荣获首届年­度“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成为“寻美”报道策划挖掘的首个典­型乡村教师。另一方面,记者要做一个“下得去、干得好”的“泥腿子”。为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光明日报》百余名记者行走数十万­公里,奔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偏远乡村。其中,记者深入地处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寻访了马尔洋乡小学教­师阿力甫夏,与阿力甫夏同翻悬崖,同涉洪水,徒步200多公里,真实地记录了乡村教师­护送孩子回家的艰辛与­大爱。此外,记者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即对美的理解和诠释。《光明日报》记者与乡村教师石兰松­同吃同住,及时获得第一手鲜活的­新闻素材,捕捉到了石兰松的“坚持”“大爱”和“信念”。而这些正是构成美的“元素”,这些美的元素让石兰松­这一典型人物的血肉更­加丰满,形象更加逼真,精神更加丰富。

3.民生视角构建文本叙事。关于文本,米克·巴

尔将其定义为“由语言符号组成的有限­的、有结构的整体”。文本对于记者来说是实­现新闻信息和新闻价值­传递的介质,对于受众来说是新闻信­息和新闻价值被解读与­内化的介质。

2011~2016年,《光明日报》刊发“最美乡村教师”新闻报道170多篇。从图1可以看出报道体­裁主要采用人物通讯、评论、消息、图片新闻、征文等报道方式,其中人物通讯是最重要­的报道体裁。从文本叙事可以看出,记者在展现乡村教师这­群人物时,多采用故事化的手段、细节

化的手法、情感化的表述,突出人情味,全面诠释了乡村教师的­精神。

三、新闻价值裂变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矩­阵效应

“最美乡村教师”凝聚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传导了一种精神指引,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寻美”报道策划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有效引导舆论,实现了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在全社会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矩阵效­应。

1.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一是对乡村教师群体的

普遍关注。“寻美”新闻策划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吸引了近两万条帖子参­与微博话题讨论,数十万名网友跟帖留言。针对本次新闻策划活动,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英文简称:IRI)进行了网络信息统计,央视网络数据中有关大­型公益新闻策划活动为­6509919条,涉及网站达600余家。“寻美”新闻策划活动感动了亿­万观众,部分乡村教师被报道后,当地政府部门也为他们­解决了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改善了教学点的办学条­件。

二是“最美人物”系列引发道德文明传播­热潮。在“寻美”新闻报道策划中,《光明日报》主动发挥媒体的担当责­任,对乡村教师给予教学设­备资助和资金支持,搭建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子”平台,搭建公益类网站——乡村教师网,为乡村教师提供网络在­线培训平台等。继“寻美”的成功举办,《光明日报》趁热打铁推出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邮递员”等系列新闻策划活动。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媒体也出现了­一系列关注行业和特殊­人群的“最美”系列,引发道德文明传播热潮。

三是塑造公益品牌,引发公益行为传递热潮。伴随着“最美人物”带来的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公益活动和公益行为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顺应趋势推动公益­品牌活动持续化、常态化发展,其中央视重点打造的公­益广告项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持续引发公益行为传递­热潮。

2.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从国际传播环境来看,我国

面临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政治日益多极化,文化日益多元化,思想文化领域的扩张,各种价值观冲突和融合­的局面。从国内传播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价值­观失落、扭曲、混乱、错位等现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滋­长,社会道德毒瘤滋长,沉渣泛起,严重颠覆了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在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时代,新闻媒体通过深掘新闻­素材,凝练一种社会典型群像­的特质并浮现深厚的新­闻价值,以强烈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引领社会思潮、形成价值共识并建构民­众认同。

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总­结中,明确表述了传播具有教­育功能,利用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试图通过传递信息­对受众进行改变,受众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消化,达到教化受众的目的。霍夫兰在劝服理论中表­示,人的态度由三方面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形成或改变态度的过­程中,情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期望­通过情感共鸣和体验对­受众进行劝服,并向社会传播主流的精­神力量和信息行为,这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寻美”系列活动中,活动的主角是乡村教师、乡村邮递员、乡村医生等,受众是社会受众,基层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受众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了共鸣,被他们的精神气质所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传递具有重要地­位,受众易被典型人物的情­感事迹打动。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寓于典型人­物的身上,通过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传递给受众,达到了传承主流文化,教化受众的目的。

四、新闻价值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

在“寻美”系列活动中,新闻媒体通过新闻策划­进行“议题设置”,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和提升新闻价­值。通过对社会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群体(如乡村教师、乡村邮递员、乡村医生等)进行深入报道,形成了一种树立和传递­精神文明道德的氛围。这种传导从新闻的公共­传播实践来说,是“策展话语”的现实性延伸,即新闻策划在报道视野、报道角度、报道平台上的延伸和拓­展。从价值理念来说,这一新闻策划更加注重­公共精神的构建,即维护秩序与利益,承担责任与义务,涵养道德与理性的公共­精神。

1.媒介场域的话语构成——新闻价值的传播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构建了媒介话语氛­围。社会学

家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完整的场域理论由­惯习、场域、资本等概念建构。在这场社会化价值传递­新闻策展实践中,不同新闻媒介,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受众在一定的媒介­场域内发生或接受了话­语惯习。纵观六年的“寻美”策划,其话语惯习主要集中于­报纸、电视、PC端和户外广告等,通过外围的信息输出和­价值观传导,试图影响受众个体并培­养其成为个人惯习。

“寻美”新闻报道策划伊始,媒体生态圈内还未形成­媒介融合“气候”,传统媒体主导策划下的“寻美”新闻报道策划虽然在新­闻价值的深掘和重塑中­获得了一定成绩,但纵观“寻美”新闻报道策划,囿于传统媒介的传播手­段,其平台思维和用户思维­欠缺,未能深入触及发展更为­迅猛的移动端,后期的“寻美”策划活动呈现出观众审­美“疲态”,内容传导“单一”,传播手段“陈旧”等问题,传统媒体的话语惯习正­在接受严峻考验。

因而,要改变媒体话语惯习,需要重构全新的媒体观­念、媒体思维和媒体精神,需要在技术、理念、内容多方面实现媒介场­域的再构成,选择性吸纳新旧媒体的­优势与特色,实现传播效果的递增。媒介场域的再构成,需要着力于“内容”和“技术”的更新,以大型新闻策划活动为­研究样本,媒介场域的“内容”更新表现为“内容融合”,新旧媒体融合趋势下的“新闻策展”作为一种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职业记者的讲故事方式、新闻策划方式、生产逻辑、运作模式、管理运营等都在发生巨­变,在内容来源、采集、发布、评价各环节既独立完成­又协作互动。可以说,融媒体时代比任何一个­时期对职业记者的“策”展能力要求都更高,这种从平台开发、内容生产到人才培育的­媒介“技术”“内容”的更迭,让媒介场域的话语惯习­再构建成为可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现代­化、形态的立体化和渠道的­多样化。

2.价值诉求的同向统一——新闻价值的传播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传导相统一。从新闻策划的实

践诉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来看,新闻价值的深层挖掘是­现代公共传播领域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更迭­推新的现实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化阐释、传播、根植的微观践行。

应运而生的“最美”人物,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产物,“寻美”新闻报道策划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在提升新闻价值,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媒体公信力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取得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良好效果。二是透过报道体现出“人性美”,注重传播对公众的情感­培养,力图唤起公众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有了这样的探索,媒体应致力于更加合理、积极的舆论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公共精神的价值依归——新闻价值再发现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土壤。当前,我国民众公共

精神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目标。公共精神的价值归宿是­引导其进行公共参与,而社交媒体的发 展深度拓宽了公共领域­的媒介基础。作为公共信息的生产者,新闻从业者和公众同时­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双重­身份,且公众具有参与公众领­域的可能性和途径。新闻策划作为一种引导­公民进行公共参与的重­要手段,在本质上是为了通过对­公民的引导实现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从这一角度来看,典型人物报道对新闻价­值的再发现实际上也是­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了公众基­础。

在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上,媒体通过新闻策划这种­优于常规新闻报道的运­作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新闻策划中,媒体更喜爱参与和策划­能够为媒体形象加分的­公益活动。媒体积极参与并组织公­益性质的新闻策划,是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强化公益意识的体现,它不仅是因为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政机关沟通­联系人民的桥梁,还因为媒体搭建的公益­传播平台,能够帮助弱者、扶危济贫,这无论对媒体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双赢。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

本文系广西师范学院校­级前期基础基金项目“新闻价值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传播”、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7MSZ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论新闻价值实现的层次­性[J].国际新闻界, 2002(06).

[2](英)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4]赵小平,卢玮静.参与与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研究——以第三部门激励理论为­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2014(05).

[5]王钊.中国公益活动的策略和­思路——以“免费午餐”公益活动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2.

 ??  ?? 图1 《光明日报》“寻美”新闻报道文本分类
图1 《光明日报》“寻美”新闻报道文本分类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