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优化策略

- 文/许建萍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虽然普遍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但从供给侧角度而言,仍存在供给结构失衡、供需形式失调、供给渠道局限等问题。笔者基于多年参与高校­网络文创产品开发的经­验,提出通过打通思想内容­与文创形式的相融路径、打通施教者与青年受众­的互动路径、打通文创成果与多元平­台的互通路径三个方面,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供给­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创产品 供给侧改革

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效运用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本文所探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核心,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物质实体和­文化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引发的“眼球经济”在新兴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另类出路,各高校纷纷以网络文创­产品供给为抓手,用灵活多样的网络文创­产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普适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新思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虽然普遍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但从供给侧角度而言,仍存在供给结构失衡、供需形式失调、供给渠道局限等问题。

1.供给结构失衡,产品形式性要素与内容­性要素的比重配置扭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具有特定

目的性的显著特点。它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使 命,其价值和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相辅相成,并尤为重视内容性要素­的主导地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作品供给结构­失衡,一方面,内涵丰富、教育价值高的产品生产­周期长、耗时费力,为追求短期效益,高校往往将重点放在满­足学生日常需求的产品­开发上,设计出的产品往往只是­简单的形象附着,或是单纯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而做的宣传品,产品趋于同质化。另一方面,大部分产品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形式而无内容,思想深度不足,育人性不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的特定目的­性相背离,导致育人效益微乎其微,甚至失去其价值依托。总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形式性要­素与内容性要素比重配­置扭曲,导致供给结构失衡,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供需形式失调,产品供给侧刚性要求与­需求侧柔性需要难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的供给侧

是高校,需求侧是学生。从供给侧角度而言,教育者对产品有刚性要­求,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理论的特点,产品供给侧必须坚持理­论的严谨准确表述,确保思想理论在产品传­递过程中不片面、不主观。从需求侧角度而言,受众对产品具有柔性需­求,即受众注重产品视觉化、艺术性创作,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才

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供需形式的不协调严重­弱化了高校网络文创产­品的育人性效果。

3.供给渠道局限,产品难以具有全国全网­辐射力和普适育人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要实现广

泛的育人效果,必须有高度的产品定位­和强势的传播渠道。然而,大多数高校在创作和传­播产品时存在站位低、平台小的不足。一是站位低,大部分高校在设计和创­作产品时,缺乏科学顶层设计和较­高的思想站位,产品仅立足本校园、惠及本校师生,生产出的产品不具有全­国全网推广的意义和普­适育人的价值。二是平台低,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低门­槛性,校园新媒体平台数量众­多,运营效果欠佳,体系联动不足,大部分高校在传播产品­时,囿于本校自有新媒体平­台形成的“信息孤岛”,影响范围有限,传播效果不佳,进而也导致产品创作者­的热情下降,优质作品难以产出。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供给的新­路径 1.打通思想内容与文创形­式的相融路径。根据“投

资效应”理论:一个好的产品要吸引投­资,首要的是要有核心竞争­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的育人竞争力­是其核心竞争力,高校应当打通思想内容­与文创形式的相融路径,将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思想熔铸于多元的­高校网络文创形式中去,以思想为“神”,创新为“形”,打造更多“形神兼备”的优质作品,旗帜鲜明地引领青年审­美、启迪青年思想、塑造青年品格。

思想为“神”,深入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时尚文化、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化内容、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目的。首先,广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攫取­精华,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和育人内涵。其次,有效衔接时代先进文化。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价值追­求,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作为重要­创作内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内涵。最后,深挖敏嗅高校属地特色­文化。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的作用,将高校属地的特色文化­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开发创­作,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创新为“形”,积极优化多元的产品形­式。要在深入挖掘丰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创产品注入潮流元­素、时尚文化和互联网基因,以微电影、动画、漫画、剪纸、影雕和3D模型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全新表达,为育人思想内核赋予形­象 鲜活的表达形式。要把握好教育“刚性”要求与学生“柔性”需求的双向平衡,打造有思想内涵、受学生喜爱、可广泛传播的优质文创­产品。

2.打通施教者与青年受众­的互动路径。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众­是决定网络文创产品效­果的两个重要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供给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必须整合师生资源,依靠学生受众,主动打通施教者与受众­的互动路径。

整合资源,从“全面主导”到“深入引导”。高校作为“施教者”应当起到总领全局的作­用,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合理构建队伍、强化激励措施等,从“全面主导”的一线操盘手转变为“深入引导”的顶层设计者。科学配置资源,发挥学科优势,搭建各单位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支持网络文创产品­开发的局面;合理构建队伍,注重团队组建和培训交­流,遴选专业教师、政工干部组建团队,开设培训课程,通过校内建设新媒体培­训基地、开设新媒体人才培训课­程、校外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团队能力素质;强化激励措施,从经费阵地保障、职务职称晋升、工作量核算、评优评先等方面,激发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乐于参与的内在动力。

激励参与,从受教育者到教育内容­提供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开发必须紧紧­依靠青年学生,通过激励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文创开发如同电影创作,教师是导演,而编剧、演员和观众都由青年学­生来担任。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导”,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他需要尊重编剧的想法、演员的建议和观众的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创作思­路。要尊重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自主申报、专题立项、竞赛评选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开发,学校相应给予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形成“按需立项”“按项组团”的项目化运行模式,引导学生在享受创作的­体验过程中,变被动的受教育者为主­动的教育内容提供者。

3.打通文创成果与多元平­台的互通路径。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要实现育人成效,就要建立网上多平台推­广、线下多渠道参与和高位­嫁接协同传播等立体渠­道,打通文创成果与多元平­台的互通路径,实现受众的精准覆盖,让网络文创产品走到线­上、走入现实、走出校园,惠及更多师生,提升教育实效。

网上多平台推广,让产品走到线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最重要的基因­之一就是其网络传播性。首先,要构建产品传播的网上­渠道。通过校内、校外信息共享、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新媒体矩阵­联动,建立纵向贯通各层级、横向覆盖多平台的新媒­体推广平台体系,充分

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效率,提升传播效果,实现“青年学生在哪里,思想传播就在哪里”。其次,要提倡网上平台优势共­享。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满足不同青年的需求,也显现出平台力量分散、信息传播分散和受众用­户分散等特点。在文创产品传播过程中,既要构建多平台传播的­矩阵,还要通过资源通融、内容兼融、用户互融、利益共融来凿通平台壁­垒、打造联合舰队,消除“信息孤岛”效应,实现多平台同频共振,在短时间形成上下一致、口径统一的思想引导效­力,实现网络文创产品传播­和网上思想引导效果的­最大化。

线下多渠道参与,让产品走入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应通过建立文化创意展­示和创客交流平台、依托校园文化活动等线­下多渠道,让产品走入现实、走进学生,让青年受众在体验中成­为有力的口碑传播者。首先,建立线下场馆将文创系­列产品进行集中展示,通过讲解、体验等多种方式,让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蕴含深意更直观地彰显­出来,让青年受众可亲可近、可感可触。其次,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网络文创产品曝光­度,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去接­受、吸收和内化,完成思想传递的过程,进而全方位、全过程强化网络文创产­品的思想引领效果。

高位嫁接协同传播,让产品走出校园。要借助组织优势,探索一条通过高位嫁接,协同传播,实现多方共赢的路径。首先,通过高位嫁接,借梯登高,与中组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高校­所属上级单位共创网络­文创项目,开发具有全国全网传播­力、蕴含普适育人功能的文­化创意成果,提升作品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通过同级平台共创共享,借助教育厅、团省委及相关厅局在资­金、项目、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弥补自身资源不足的短­板,盘活资源,借船出海,激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新格­局。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的思考 1.绕过“思维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要求,用新媒体技术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青年学生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主流思想传导方­式,青年学生已然司空见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审时度势、因势而新,绕过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创“八竿子打不着”的“思维误区”,深入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创的兼容­路径,让网络文创“创新、简约、生动”的特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刻板、枯 燥、理论性过强”的不足,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更加有内涵、有精神、有灵魂,才能真正抓住青年学生­的心、为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

2.破除“身份禁锢”。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网络文创产品开发者­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身­份认知上的禁锢,即认为师与生的关系就­应当是施与受的关系。传统单向式的施与受,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对教师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严格要求。“老师做得费劲,学生学得没劲”这种施与受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的接受度,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内生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要想被学生接­受,不仅要从教育者的要求­出发,还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破除对于传统师生施与­受关系的身份认知禁锢,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亦师­亦友式的引领、指导、合作中,孕育出更多具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的网络文创产­品,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跨越“平台高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产

品供给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传播效果。如前所述,高校网络文创开发由于­站位低、平台低的不足,其网络文创产品开发上­常以本校为原点画地为­牢,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堵“平台高墙”,造成高校网络文创产品­只能对内发声,对外失声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产品的传递­力与影响力。高校网络文创产品开发­要想打破“平台高墙”的制约,必须高处站位,胸怀大局。从项目合作、产品定位等方面立足全­国格局,让产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更普遍的思想­内涵,确保网络文创产品育人­的方向不偏,受众不窄,质量不降。 本文系福建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2016年­度课题计划(项目编号:FJTW2016QY­Y0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宏达.理性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创造运用与价值提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3).

[2]张明海,刘绍云,陈万芳.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四维向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3]梅萍,贾月.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文化载体之异[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

[4]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5]瞿浩,何家霖,马锦玉.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

[6]谭群丽.文创产品开发须解决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文物报,2016-11-25.

[7]张婧.从品牌锻造到跨界融合:文创产品开发迎来新机­遇[N].中国文化报,2016-06-0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