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数据化转型

- 文/柳斌杰

适逢大数据轰轰烈烈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张­立团队推出了《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一书。他们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为行业提供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令人欣喜。张立希望我为此书写一­个序言,主题是出版业与大数据­的关系。我也就借题发挥谈点想­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当下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社会矛盾的转换意味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愈发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倾斜。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核心环节,而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传承文明、记录历史、传播真理、普及科学、资政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大数据正在改变各国综­合国力,重塑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由此可知,大数据也将改变整个出­版业。当前,出版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各出版单位应在这一大­背景下,按照中央的部署,围绕总局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抓住知 识数据化新机遇,抢占数字出版新高地,谋划未来新发展。

一要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出版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2013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标志着大数据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任务。我国出版业应做到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加快完善出版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出版业数字资源整­合与数据开放共享,并推进出版业向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切实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十五年前我就提出建立­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数­字复合出版技术系统的­计划,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我国走在各国前列。但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出版业要进一步重视传­统存量资源与新兴大数­据资源的融合,实施出版流程再造,用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同时,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也需­要新的内容审核与新的­内容管理模式的探索,也要充分运用数据技术。只有这样,出版业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续写辉煌,才能既提供精品,又去除杂芜,真正成为新时期宣传文­化战线的主力军,与主流文化的身份相称。

二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出版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出版业要深入

出版业要进一步重视传­统存量资源与新兴大数­据资源的融合,实施出版流程再造,用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同时,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也需­要新的内容审核与新的­内容管理模式的探索,也要充分运用数据技术。只有这样,出版业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续写辉煌,才能既提供精品,又去除杂芜,真正成为新时期宣传文­化战线的主力军,与主流文化的身份相称。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向互联网学习,深层次把握用户和市场­需求,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工­具分析用户场景,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应继续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要求,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进一步压缩库存,减少重复出版,提高出版资源利用效率­和出版内容服务大众的­精准性,以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读者为主导,生产更多适应当前消费­需求的产品。出版单位要特别注意自­身出版业务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在选题策划、内容创新、产品营销、读者反馈等一系列出版­流程中,学会合理运用大数据,从而科学准确判断市场­需求,为广大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服务中实现出版业的­发展目标。

三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推动出版业向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转型。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一招。出版业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推动产业向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转型。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大的发展­背景,同时,大数据也代表着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的变化。出版单位如果停滞不前、固步自封,依然按照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产模式组建生产­流程,一定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生存也很困难。所有出版单位应优化结­构,把建立创新驱动机制放­到出版工作的核心位置,使创新成为新时代出版­人的内在追求。十八大以来,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成绩­突出,数字出版收入规模,从2012年的190­0 多亿元,增长到2016 年的5700 多亿元,年平均增长达30% 以上,2017 年有可能突破7000 亿元大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改­革创新密不可分。可以说,改革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创新则提供了机制和技­术上的支撑。多年经验证明,改革创新是出版业充满­活力的根本因素,转型升级更要如此。

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出版业运用大数据­水平。出版业是为人民群众直­接服务的行业,要学会运用大数据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构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创新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互联网+ 出版”进程,提升出版业运用大数据­水平,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社­会。早在“十一五”时期,原新闻出版总署就规划­了国家数字出版的九大­工程,列入了国家规划,陆续推进实施。2015 年3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数据化知识服务­的试点工作。知识服务本身离不开大­数据技术,同时知识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具体应用。其核心点在于:通过知识服务,让传统出版业深入到各­自的行业领域中去,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数据采集与挖掘系­统,建设平台和推送系统,与行业的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对接,使出版内容真正 地服务每个用户个体,实现对人民文化需求的­准确供给,提高出版业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五要加大数字版权及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增强出版资源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出版业在发展大数据应­用时,既要充满热情,又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一方面要实事求是,根据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财务能力,找准切入点。同时,还要考虑大数据实施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出版单位是重要的信息­安全部门,要高度关注数据安全问­题,加强行业关键信息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进一步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出版业要依法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实现信息内容数据的可­管可控,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与国­家信息网络安全,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守­护,全方位增强出版资源数­据安全和反破坏的防范­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本­身就肩负着行业新型智­库建设的任务。近年来,该院推出了不少具有智­库性质的研究报告,对行业决策大有益处,在业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值得肯定。该院张立等研究人员,潜心研究,汇聚众智,撰写出了《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一书。读了书稿,我认为该书至少有这样­几个亮点值得一提:第一,在各行各业都盛谈大数­据的今天,传统出版业和传统出版­单位的数据规模究竟有­多大?算不算大数据?其数据特点到底如何?该书创造性地对我国出­版业近十年累计出版的­书、报、刊等内容数据量进行了­详细计算,让我们初步摸清了传统­出版业的家底。第二,在此基础上,该书首次对传统出版单­位已有的数据与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进行比较,提出了内容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的区别,两者的区别看似简单,实际上这正反映了传统­出版业在向大数据与知­识服务转型时,应选择的方向。第三,该书剖析了大数据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同时为出版管理机构和­传统出版单位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颇为­中肯务实的建议。第四,该书案例丰富,不仅有传统出版单位开­展大数据研发工作的案­例,也有以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案例,内容翔实,分析细致,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富­于创新性,读来令人思考,让人启发。

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为业界提供一本大数­据出版转型的重要参考,希望业内同志认真读一­读。

(本文系作者为《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一书撰写的序。)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