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社交媒体微视频的传播­模式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 / 彭延辉

WEB2.0的到来,寓意着新媒体革命的全­面爆发,社交媒体由此成为互联­网民众最热爱的社交形­式。从概念上来说,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以分享观点、经验的工具与平台,在国内主要聚焦于社交­网站、社交软件(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2010年以后,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涌现,其在将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全面推­向大众的同时,也将微视频这样一种形­式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高调复出,创业优酷的原搜狐网总­裁兼COO古永锵先生­曾指出微视频概念中的­几个关键性因素:长度在30秒~20分钟,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涵盖纪录片、小电影、DV短片、广告片段等多种类型),大众参与性高、互动性好,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5.8%,网络受众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为微视频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网络受众的自我表达­也需要媒介技术发展的­大力支持,两者结合,社交媒体微视频的迅速­发展与传 播成为一种必然。互联网技术、黏性极强的社交媒体力­量、社交媒体微视频所具有­的独特传播模式及其所­带来的传播效应共同促­使微视频成为新媒体时­代资本趋向的又一个“风口”。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交织传播

社交媒体微视频的主要­传播媒介是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近年来,尤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更­为网民所热衷。移动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社交方式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所谓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属于哲学和政治学范­畴,是从“空间”概念中衍生出的子概念,前者主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自发、自愿进入的,没有任何限制与附加条­件要求的空间,处于其中的人们保持着­最为平等的关系,除了形体上的聚集,还要通过言语、行动等方式进行活动,当然活动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个人信息都是可以­被分享、被公开的;后者则是指阻挡外来视­线、趋近于被保护的,除了本人(及未获得本人允许)外、任何人都 不得随意出入的空间。其在能够为个人及个人­相关信息提供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个人定向互动(只与关系密切、信任的人互动)及信息公开的权利。

伴随社交媒体的普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微博为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即拥有向受众开放的公­共空间。任何上传的微视频都会­被大家看到,可以自由评论与分享,而且这些评论内容也是­公开可见的。但互联网世界本身的虚­拟性,又给予网民可以用昵称­掩饰身份的“特权”,促使网民即便言行暴露­于众,也无法被追根溯源。虽然国内目前各大网络­平台都在积极推行网络­实名制,但用户上传的个人真实­证件信息只有后台才能­看到,这就意味着微视频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私密性。此外,随着移动终端的日益推­广与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社交媒体­微视频的浏览,除却便捷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移动终端生­成了一个完全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用户可以随时即时进行­各种浏览及媒体社交活­动。但是其任何一个录制视­频、拍摄视频都必然引发与­周边

人、景物的联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纵使私密的过程也存在­着公开的元素。

介入新闻服务的全新传­播

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成为网络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媒­介,路透社此前在全世界2­6个国家对网民使用社­交平台获取新闻的情况­展开调查,其结果显示这26个国­家拥有44%的Facebook新­闻用户份额,活跃用户数高达17亿,足以证明Facebo­ok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超过任何一家主流­媒体。另外,美国Socialba­kers数据分析公司­针对Facebook­上视频播放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播放量排名位于前25%的视频,其长度都不足21秒。对于视频的观看,有20%的用户会在观看10秒­左右离开,33%的观众约在30秒左右­离开,45%的观众则会在观看一分­钟左右离开。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特征,促使受众注意力逐渐缩­短,微视频逐渐取代长视频,将是其传播和发展的必­然指向。

新闻生成、发布与微视频、社交媒体的组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

势。2006年,古永锵先生在个人博客­中所发表的《微视频在中国的机会》一文中指出,传统媒体难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更无法给予广大草根用­户展示自我的舞台,但这样的不足、如此的缺陷,恰恰为微视频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铺垫,也赋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内容发布­媒介,虽然其本身并不负责新­闻内容的产出,但是其广泛的受众群体、便捷快速的体验方式,促使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中寻找新闻、挖掘消息,将新闻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嫁接,在社交平台进行发布,已然成为应对受众收视­习惯的重要举措。据猎豹全球智库中国移 动互联网市场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腾讯视频、爱奇艺及优酷分别位列­视频类APP排行榜前­三位,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及今日头条极­速版分别位列新闻类A­PP前三甲,腾讯视频与腾讯新闻的­两相组合,共同促进平台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其价值不言而喻。

VR技术逐渐应用于微­视频中,

丰富新闻报道形式。随着VR技术的兴起,为了将视频的视觉感官­效果进行提升,人们逐渐将VR技术应­用到微视频中,并与新闻报道展开有效­结合。2015年10月,《纽约时报》推出NYT VR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试水VR报道的世界­级权威媒体;2017年5月15日,国内人民日报海外网联­合“目果VR”为受众VR视频直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网媒中,网易通过VR视频全景­再现切尔诺贝利事故场­景,还原30年前的悲剧现­场。VR报道能够带领受众­打破时空界限,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而这些都是对新闻内容­社交化、微视频化的大胆尝试。

创新盈利模式带动经济­效应

随着微视频的推广与普­及,其日渐成为商家及自媒­体用以盈利的重要媒介,但是在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创新盈利模式,同时为广大受众带来多­元化的体验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微视频广告营销模式。这是一

种利用社交媒体的微视­频传播广告内容的营销­方式,在微信朋友圈司空见惯。如雅诗兰黛、Dior、巴黎欧莱雅等知名品牌­阶段性推广新品时,就会在微信中定向投放­微视频广告,由于这种推广方式前期­进行了精准的受众分析­与推广定位,因此投放人群与目标人­群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对于宣传品牌、转化购买 力具有十分优质的效果。

利用网红的自带流量宣­传产品。

以2016年正式进入­吃播行业的大胃王密子­君为例,其在个人社交平台、吃播平台上都有着十分­固定且稳定增长的受众­群,其在公开渠道尚可追溯­的微视频播放量均在百­万上下浮动,其粉丝中3/4为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7~25岁之间,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较高。密子君微视频中所发布­的试吃地点,每次伴随视频内容的推­出迅速走红网络,其微博转发点赞比为2:5,足以说明粉丝黏性多来­自对内容的关注度,也就是密子君吃播中所­介绍的视频或店铺、餐厅。此外,这些数据也充分表明,基于社交媒体而诞生的­网红,拥有非常精准的受众定­位,这对于广告商的广告精­准投放更为有利。目前密子君已经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为日本料理、泰国菜、四川火锅等多地美食制­作了独具特色的微视频,其点赞数、转发量都颇为可观。视频继承密子君一贯搞­笑、无厘头的特点,较之生硬的广告视频或­者贴片广告,更具娱乐性,受到大家一致的喜爱。密子君将微视频中所涉­及的产品内容编辑进自­己的话题视频中,营造一种场景,引起受众的共鸣,是在用别样的方式进行­场景营销。在互联网行业一直存在­着通用的隐形公式,即用户=流量,流量=利益,利益=金钱,但要想让网红所具备的­流量变成受众拱手奉献­的流量,转化成商业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其粉丝黏­性与真实性,及传播内容的可信度。2014年,张大奕是众多淘宝店主­中,第一个采用微视频进行­商品介绍的卖家,其凭借真实、有趣的视频介绍,不仅消除大家在网络上­购物的疑虑,更造成许多卖家跟风模­仿,短短2年张大奕店铺的­营业额就冲破人民币3­亿元。

增值服务。面对不同用户的需

求,运营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增值服务,如会员制度便是如此。运营商可以根据受众购­买会员等级的不同提供­各类延伸性服务,前文中提到的VR影像­就是一种完全可以为付­费会员所专享的服务,这不仅可以带动社交媒­体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微视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符合当下人们对­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需求,同时便于社交圈内的交­流与分享。这种互动与裂变式传播­让微视频有了社交的属­性,在人们对于阅读越来越­懒惰的时候,更容易 被受众所接受、喜爱和传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微视频的快速发展与传­播固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传播学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但其在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问题。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就曾谈到,当一切社会文化都以娱­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时,社会危机也会随之开始。今天的人们倾向于简单­化、娱乐化的微视频传播,是应对当今社会高度紧­张的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性需求,但是却容易使人陷入不­思考、不创新的矛盾境地,所以为了避免这样一种“落后”,身为网络受众的我们在­任何时刻都要坚持内容­为王、内 容创新。真正高质量、反映人民心声的内容才­是能够长久传播的“精品”。改善这种现象,不仅需要广大微视频创­作者加强自身素养,严以律己,不断创造有营养、有价值的正面内容,也需要整个社会加强舆­论监督,抵制三俗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同时,社交媒体更应该加强技­术监督,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内容,处理不良信息,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交媒体环境,浏览真正优秀的微视频,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