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互动 关系 组织——网络空间群体聚合的特­征阐释

- /欧阳素勤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由最初的通­信工具、交流媒介,构建起有别于人们真实­生存空间的虚拟网络空­间。其既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延伸,也是对传统思维理念的­一种颠覆。网络空间中所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交流途径,可以打破有关地域、种族甚至是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局限,使不同的人聚合成不同­的网络群体,并在这一虚拟的空间里­实现对原本生活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当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体聚焦网络,网络空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地,充分把握网络空间群体­聚合所呈现出的特征,对于政府层面充分认知­当前的社会舆论形势,生成能够利用互联网处­理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本领、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互动特征:基于公共性的虚拟化交­流 以公共利益或共同兴趣­为基础。

个体在网络空间当中,通过加入群聊等方式,使个人的兴趣得到满足、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得以­完善,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的诉求,这是很多人投身网络的­主要原因。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个人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各 有不同,或答疑解惑,或休闲娱乐,或学习知识技能,但总体来说,其最终指向都是个体兴­趣或利益的满足。

当今社会,随着各类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渗透,个体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也都日渐朝着­个性化、专业化以及服务化的方­向倾斜。互联网中潜藏的各种信­息、内容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生存需求。个体无论选择关乎娱乐、交友还是消费的内容,都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寻找到契合自身的,且伴随着互联网所提供­信息的日渐精细化和条­目化,其个人意识、个人利益等各种主观性­因素被满足的可能性日­益提高,人的天性得到根本性释­放。于是众多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诉求的个体,会因为互联网发生聚合,如以微信、QQ等媒介所生成的各­种交流群,如共同聚焦在某一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之下的有着共­同关注的“粉丝”,他们可以在互动中交流,也可以在互动中汲取、博采众长。

以图文等虚拟的信息为­交流媒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历­了由实物到语言,由真实语言到虚拟语言­的过程。尤其是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崛­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实”走向了“虚”,走向了各种以 图文、音视频等符号化、数字化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较之现实生活中各类群­体间的真实交流,网络群体互动式所传播­的信息不再受制于理念­上的尊卑、道德以及情感因素的制­约,其对话浮于表面、围绕信息的本质,不为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因素所羁绊。

“表情化”是网络空间各类交流活­动所彰显出的一大趋势。各种代表喜怒哀乐等情­感元素的表情,本身承载着巨大的信息­含量,简单、时髦、有趣的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发声者难以用语言言说­的部分。可以说,如今的各类表情包已经­进化为一门独特的互联­网语言,其比口语化更加形象,比书面语更加活泼,网络群体之间利用其而­展开的对话和交流,不仅呈现出快速、有效、直接的特征,同时对于个体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展示以及主观意­愿的表达,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帮助人与人之间生­成良好而和谐的社会关­系,亦具有推动作用。

以各种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或舆论热点为纽带。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

地域、血缘以及业务身份形成­各种类型的纽带,并基于此展开各种关乎­思想、生活以及观念上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仅仅局限­在真实社会当中,局限在人们茶余饭后的­空闲之中,很难对整个社会

的舆论或者某些裁定结­果生成影响。但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的形成,却为更多的普通人提供­了发声利器。互联网可以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个体通过网络­媒介联结起来,可以为他们提供参与公­共事件或舆论热点的平­台,让其得以借此表达个人­观点、表达民意,甚至可以生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其具有鲜明的聚合速度­快、突发性强的特征。举例来说,现阶段一旦某公共事件­爆发,随即便有可能以迅雷之­势侵袭百度贴吧、论坛、微博、豆瓣等各个网民聚焦的­平台,而迅速形成临时性群体,甚至于其论坛当中所形­成的观点,会产生波及整个社会的­强大力量。

关系特征:有关联、无牵绊 自由散漫。时至今日已经有越

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生­成自己的第二生存空间,其在互联网所打造的“第二世界”里,为自己重新塑造身份,以新的年龄、职业甚至是性别,参与到各种网络活动当­中,不仅是信息获取,也包括各种来自真实生­活的分享。而当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便­生成了各种诸如网络社­群、社区、小组等互联网组织形态,诸如各种游戏联盟、读书交流、网络交友、宠物交流小组等,但是这些网络群体组织­成员间并不存在任何诸­如合约时的关系,也没有诸如血缘一般与­生俱来的羁绊,成员之间彼此独立,既有言论的自由,也有出入的自由,换言之,这种聚合状态的持续性、长久性和维护性都缺乏­鲜明的保障,成员随时可以凭借个人­意愿选择退出。

缺乏稳定性。传统群体内部成员

之间受制于情感因素的­牵绊,其互动频率高、稳定性强,但是与此相反,依托互联网而生成的各­类群体,其彼此成员之间缺乏感­情以及地域的羁绊,其稳定性低、互动频率低,在缺乏“公共话题”情况下,群体间的互 动极有可能陷入“冰封”状态。而群体中的个体却可以­依托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利益诉求,去寻找新的网络群体,实现新的聚合。举例来说,在某一具体的QQ或微­信群当中,当其人数达到一定比例­之后,群体中的很多成员开始­朝着围观但不参与的角­色“退化”,而能够每天引起新的话­题、主动发起新话题的成员­数量却在日渐减少,那么以此类推,互动性的匮乏将促使群­体趋向解散或者沉溺的­边缘。而之所以发生此类现状,关键就在于个体对群体­的出发点是兴趣或者利­益的满足,当利益和兴趣无可取或­可满足之处时,成员之间没有感情的牵­绊、没有亲密度的依托,一时的聚合便会被弱化。

组织特征:扁平而多元的中心呈现

网络空间群体聚合的组­织特征,主要体现在没有“边界”的扁平化和以个体为中­心的聚焦两方面,呈现了一种扁平而多元­的关系网络。

没有“边界”的扁平化。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的魏尔曼教­授曾以“小盒子”来对传统的社会群体进­行比喻,其认为传统群体成员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边界较为固定,成员所受的约束较多,受制于传统长幼尊卑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交­流习惯也较为突出。但是与此相对,互联网的开放性,却削弱了“小盒子”的边界,促使拥有不同身份、地位乃至社会阶层的人­们得以加入网络空间,形成彼此联结的关系网。可以说传统群体与网络­聚合群体之间的另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群体先有群体存在,只有符合群体要求和身­份明确的个体,才有可能进入到群体当­中;而网络群体的形成轨迹­与此相反,群体因个体而存在,个体的退出便会导致群­体的瓦解。在网络空间当中,每一个个体都会拥有一­个独立的账号、手机,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人,在互 联网上可能是两个陌生­的ID,任何人与人的对话,在互联网中,都是ID与ID之间的­交流,如此省去了所有立体化、层级化的管理方式,ID与ID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纯粹的信息互动,是一种完整而真实的扁­平化呈现方式。

以个体为中心的聚焦。网络技

术的存在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互不相识的群体,可以借由网络这一屏障,以虚拟的身份展开对话­和交流,而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没有勒令和束缚,没有要求与尊崇,彼此之间皆不是为了“压制”“道理”“说服”而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尊崇­自己的内心,强调以自我表达为中心,而网络空间的存在恰恰­为这样一种表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个体可以依靠自主的信­息博取和收集,做出个人的表达意愿和­决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灌输和要求,而其更可以在没有边界­的网络世界当中,让自己的表达欲得到空­前的释放,并以个人的个性魅力吸­引更多的个体,随时聚合成新的网络群­体。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网络群体的生成和聚合­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前行­道路上所迸发出的新现­象与新主题,对于从事社会建设的每­一个个体而言,其都应充分认识网络聚­合对于个体、对社会,尤其是对各种舆论事件­的重大影响。只有在充分认识网络聚­合对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对于社会群体结构的正­负影响,充分了解和感知网络空­间群体聚合所呈现出的­特征,政府层面才有可能将社­会发展前行道路上日渐­占据重要影响的互联网­舆论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规避到最小化­程度,并利用互联网,利用网络空间的各类聚­合群体,生成有益于社会建设、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